浅析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07 10:12:37

浅析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报关和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出现了一种供不应求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展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比较晚,而且在教育系统中很少有针对报关与国际货运方向的学历教育,导致了报关与国际货运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所以本文主要从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 专业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现状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设置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设置的课程基本都是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进行设置,而且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组成,这就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既有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又有实践基础为自己奠定基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必学课程有《进出口业务》、《报关实务》、《国际海洋货物运输》、《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集装箱及多式联运》、《报检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商务》、《企业物流管理概论》、《国际市场营销》、《海关概论》、《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函电》、《报关英语》等与专业息息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且还开设了《国际货物实务模拟操作》这门综合性实践训练课,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软件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同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还开设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例如,《商检实务》、《HS商品分类》、《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等。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的目的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的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术性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对国际货运、货物运输、货物通关、货物报检、国际单证与结算、货运等方面的操作技能能熟练的掌握和单独能进行操作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大概是: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公司船务、报关员或报关文员、报检员、货运或船务方面的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与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也是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的国家,这些都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施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特色不突出

首先,专业方向不精细化,而且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没有进行精确的定位。方面不明确。第二,开设的课程不能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导致开设的课程脱离了现实社会。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以能力为核心进行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为核心。在培养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理论课程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实践课程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所以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不能以就业为导向

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不能确立明确的目标,所以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在现实的社会中进行利用。所以学生再就业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要么实践经验不够,要么操作能力不够,要么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使学生的就业遇到许多的困难。

(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不能工学结合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能和企业进行积极地合作,而且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也不能与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讨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导致课程的设置和实践过程相分离,不能进行工学结合。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施过程中的整改措施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突出专业特色

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详细的专业划分,课程根据划分的结果进行设置,不要笼统的进行课程的设置,这样就不能突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特色。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能力为核心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核心,通过对原有课程的重组、归纳、整合和删除,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能力化、模块化。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就业为导向

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突出岗位的针对性,突出行业的适应性,突出职业的地方性。在课程体系确立的过程中,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来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和铺垫,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和岗位意识。始终坚持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四)工学结合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同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制订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泛吸收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以此扩大工学合作、产学合作的渠道。按照校企融合的思路,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晓妮.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改革初探[J].商,2013(46).

[2]李玉娟,孙鑫.浅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培养方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1(7).

[3]踪峰,程林.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6).

作者简介:白冰(1986-)男,陕西延安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研究生助教。

上一篇:财政金融支持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研... 下一篇:水库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