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在假日里自我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07 10:00:42

农村留守学生在假日里自我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经过多年的调研,我们认为决定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是留守孩子的假日自我教育,经过我们的反复研究,结合本区实际我们将逐渐摸索出指导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自我教育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区的留守孩子的教育将会有一个根本改观。

【关键词】留守孩子 假日生活 自我教育

自从90年代起,随着打工热潮的蓬勃兴起,亿万民工背井离乡奔赴沿海发达地区或者进城务工,校园里留守孩子的队伍就逐渐庞大起来。公安机关也曾公布一串串令人震惊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字,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比例呈几何速度递增!这些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孩子占据了70%!于是,问题孩子成了留守孩子的代名词。接着,政府瞩目,继而全社会高度关注:呼吁家庭重视,学校重视,社会重视!那么,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关注留守孩子的哪些问题呢?那就是农村孩子假日里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跟上了,一些问题都将有所缓解。

一、我区农村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孩子有一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他们有的曾经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朋友,家长眼里的好孩子,而且他们正接受着学校教育,大多数留守孩子的家里又有监护人,理论上说是可以放心的。可是,为什么那么多曾经的好学生、好朋友、好孩子怎么就突然变坏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让我们走进农村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看看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开始关注留守孩子,新世纪伊始,我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自发组织对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行为进行了历时十多年的跟踪调查。我们以银海区为圆心,以本区所辖四个乡镇为半径,辐射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广东、江浙等沿海城市,深入周边派出所、(村)居委会、800多名留守学生、800多名学生家长、50多名地方政府干部、90位村民分别进行了调查采访,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非常糟糕!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许多社会阴暗面对留守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看,农村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存在六大问题:一是生活无规律,随意性大;二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几乎就没搞过学习;三是留守孩子上网成瘾人数剧增;四是参加多种不良娱乐;五是违法犯罪人数比例在逐年增加;六是生活特别孤独,需要关爱和帮助。可见,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关键在假日!

双休日、节假日无疑是农村留守孩子非常广阔的活动空间。一到假日,留守孩子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平时学校严格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尽情地放纵一下自己。殊不知,这样绝对“自由”的假日生活,孩子们完全可以颠覆学校平时任何良好的行为品德。别看那短短的1天或几天,一个寒假或暑假,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渐渐地积习难改,最终酿成违法乱纪的恶果。这一切的造成,我们认为,是留守孩子假日教育和自我教育没跟上造成的!农村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状况,是一面镜子,它折射了家庭、学校、社会在留守孩子教育和自我教育上,存在着一个可怕的漏洞。

那么,怎样为农村留守孩子创造一个生活快乐、健康成长的假日生活空间?怎样有效的来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问题?我们认为,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如何让留守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每一个成年人深思的课题!为此,我们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对农村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进行高度关注,给予必要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孩子自我教育的实践构想

留守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生活空间,但是,要解决他们假日生活里的那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农村是留守孩子广阔的天地,点多面广线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孩子本身的通力合作!内因决定外因,诚如佛家偈语所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沾尘埃”。要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就要让留守孩子从自我做起,让其在假日里,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010年我们申报课题之前就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2013年,我们成立了《农村学生在假日生活里自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小组,课题组围绕着两个目标进行研究:一是为孩子们构造一个假日生活自我教育模式,让他们在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模式下度过假日生活;二是打造一个能保障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快乐、健康、安全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把家庭、学校、社会锻造成有利于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充实、快乐、健康、安全的服务机构。

我们的宗旨是:把假日创造成一个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空间,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的自我学习生活的格局;以探究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大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开发的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创办“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家庭为辅”的双休日、节假日教育活动,搭建家、校、社联系的桥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促使留守孩子在假日里健全人格和积极人生观向良性方向发展,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这样不仅能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而且能促使孩子健康的全面的成长。我们根据留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农村留守孩子假日生活里自我教育手册》。我们经过历时3年的反复实验与跟踪调查,发现我们制定的《手册》是符合学生需求的。

第一,我们构建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区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必备指南,这是我们在长期以来对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创设的一种假日自我教育模式,即围绕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学习规划、交友处世、品德修养、社会责任、假日活动等7个方面,编写的手册,让学生通过手册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我们把这个模式在本区2所初中和1所完中进行了同期同步研究实验。发现:近3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学校的初高中留守孩子假日违法行为直线下降,近2年为零;有80%的留守孩子基本上能自立自强,留守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第二,构建“家——校——社留守孩子假日生活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多年来,我们不只是研究让留守孩子学会假日自我教育,我们还把教育的触角伸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我们以学校为主体,研究创建一个三个方面协同联手的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对每个家庭的留守孩子,建立了能与家长或监护人保持联系的网络,如联系电话、QQ群、家庭住址、务工住址等档案,还将设想在全区办留守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学校;与各级关工委、乡镇政府、(村)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派出所、网吧游戏厅等,确定日常联系点、联系人,这样可确保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有一个绿色生活空间,聘请德高望重的或者有号召力的离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工人、退伍军人等担任留守孩子的“签约家长”;尝试利用我区教育网站资源,开通绿色教育免费网吧。我们还为留守孩子设计并组织举办了一些假日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个留守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将留守孩子假日自我教育,列为常规德育工作范畴。我们区有些学校农村留守孩子的人数已占学校总人数30%以上。毋庸置疑,他们本身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自我教育,是衡量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是常规德育的主体部分。我区自留守孩子假日自我学习课题组成立以来,调整了传统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模式,在日常德育活动中,处处将留守孩子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我们区的留守孩子在充分进行假日自我教育后,他们的假日生活有了三个亮点:生活充实了;不良行为在渐渐消除;家庭、学校、社会及留守孩子对假日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深信,我们区农村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在自我教育的前提下,在“家——校——社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大环境下,他们的假日生活,一定会快乐、充实和健康而向上的。

【参考文献】

1.赵学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2.马卡连柯:《父母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8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打底裤穿出妇科病 下一篇:心理疏导与班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