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07 09:50:12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综述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并对相关内容作了简单评析,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选择上呈现出全面化、动态化和科学化的趋势;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方法组合应用的特点。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是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演化而来的,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有四种观点:“县域资源配置能力”、“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范围限定,是指一个县域范围之内;二是内容方面,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是仅指包括经济方面,而且还包括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县级区域同另外的区域相比较的竞争能力、影响力,它是一种内在能力;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不仅指现实竞争力,而且还包括潜在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1、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提出并展开。其评价指标体系由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和速度指标组成。

二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深度评价指标体系。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深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深化了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现存力、自然优势力、政府能动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力竞争力、经济活力、外界互动力等8个一级指标及33个二级指标。

三是朱允卫等(2003)提出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经济实力、自然资源优势与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政府管理能力、产业与企业竞争力、农村与农户竞争力、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发展活力与潜力、对外交流程度、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等10个一级指标及细化的55个二级指标。

四是王秉安等(2003)提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实力竞争力、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科技教育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7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组成。

五是胡荣华等(2004)提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贸易与外资、投资与文化、财政、生产效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保11个二级指标及32个具体指标。

六是蔡坚等(2004)提出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优势力、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政府能动力、人力竞争力、县域经济活力、外界互动力、技术创新力和环境创新力10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55个二级指标。

七是靳贞来(2006)提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及32 个二级指标。

八是朱翔(2009)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经济实力、三农竞争力、社会综合服务力、经济发展活力、环境承载力、资源配置力等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

九是周泽炯(2010)提出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及43个三级指标。

从以上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发展来看,我国县域竞争力评价已经从简单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发展为多种评价体系并存的局面,但总体上看,大多数的县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仍局限于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这两个方面,这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完备的。评价县域竞争力如果仅仅评价经济指标,则和以前进行的以经济指标为主的百强县排名没什么区别,竞争力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县域竞争力评价研究,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县域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真正起到促进县域竞争力提高的作用。

2、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根据权重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根据所用研究方法的数量来分,可以分为单一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1)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评价法采取定性的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数,然后再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指数加权法和功效系数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则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进行综合评价。如熵值法、神经网络分析法、TOPSIS 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

(2)单一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①单一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吴育华等(2009)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其发达程度,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树勇(2010)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2006年的30个城郊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张志琴等(2011)运用灰评估方法对山西省96 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山西县域经济对资源及能源工业的依存度较大,表现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王林伶(201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夏16个县2009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评估结果表明: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县域经济竞争力有待全面提高。

②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多种研究方法并用,该类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高辉灵等(2010)运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67个县( 市) 2008年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福建省67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较薄弱、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仇方道等(2004)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国的1682个县域和427 个县级市199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是经济因素;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 元结构;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张丽等(2005)运用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36个县域单位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李松志等(2011)运用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西省2006年的鄱阳湖生态区的部分(28个)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综合评价的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有理论和实际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对象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选择出合理、适用的评价方法。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1、在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选择上呈现出全面化、动态化和科学化的趋势

评价指标的选择不单单是由原来只注重经济指标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指标的全面化发展,而且也由原来只注重现状的评价向现状和潜力的综合评价发展。在指标的舍取上方法更加科学。并非选用指标越多越好,因为指标太多,一来可能有些指标相关性很强,重复反映某些方面的信息,二则引入一些无关紧要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只会起到干扰作用, 这样将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但若选择的指标数量太少,又不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综合发展情况,就达不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因此,有些学者通过对运用相同方法来测度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文章的度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一大类下各指标的使用频率,从每一大类中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作为其评价指标。

2、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方法组合应用的特点

评价方法已经由单一的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评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向多种方法组合应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转化。

【作者简介】

韩申山(1970-)男,陕西省礼泉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上一篇:几种非法套取政府补助资金方法分析 下一篇:浅析管理会计在农村信用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