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原永祚寺双塔的文化魅力

时间:2022-09-07 09:45:18

浅谈太原永祚寺双塔的文化魅力

【摘 要】古城太原,历史悠久,文物名胜,光辉灿烂,而永祚寺双塔,尤以并肩矗立名冠全国,为太原之标志。双塔不仅承载了雄浑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代表了太原人民的精神凝结和物化。

【关键词】太原;双塔;文化魅力

在太原东南的迎泽区,巍然耸立着两座高塔,一座名为文峰塔,另一座为宣文佛塔。塔身均为纯砖石结构、十三层,塔的高度分别为54.76米和54.78米。巍巍双塔,历经四百多年的历史烟云和战争创伤,虽然塔体遍布伤痕,却依然高耸入云,傲视社会风云、人间冷暖。它那粗犷、豪放、不屈不挠的风格,恰似晋阳地区的人民一样,根植于广袤深厚的晋阳大地,承载着雄浑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太原人民精神的凝结和物化。

一、双塔的建筑特色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太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使这里保存下丰富的人文古迹,古建筑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存,诠释着晋阳古代文明的辉煌。而作为太原市的城市标志——双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

(一)文峰塔

自汉唐以来,晋阳大地人才辈出,人文极盛。至宋太宗灭北汉,焚晋阳,斩龙角,段龙脉后,昔日文化之都的魅力风采烟消云散,只留下平淡的历史和平庸的文采。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让一方士绅颇感不安,他们力志振兴太原文化,重温盛唐风韵。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地形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文运难以兴盛,只有在府城的“巽方”(即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造塔建寺,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开创文运,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于是,太原绅民拟议在城东南十里的向山造一座文峰塔,改变地形的缺陷。是时,傅霖因数次灾荒,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并且敢于抗旨拒官,深孚众望,遂被举荐为“造塔建寺”的“首事”。

文峰塔塔刹铭文记载:

总理工程功德主参议:傅霖

府尹:万自约

御史:王立贤

主事、布征、管工纠首千户:周冠

万历岁次己亥仲夏吉日立。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傅霖不负众望,集资捐款,兴土动工,终于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了文峰塔,并依塔兴建了永明寺。文峰塔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太原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太原府志》文献记载,起自堪与家言谓“塔在巽?o,则文运胜”建后,连三科两庠中五人或七人或十人,其兆足徵也。尤其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也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5年以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诞生了。傅霖、傅山祖孙二人,可以说是山西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晋阳文化精神的两位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文峰塔高54.76米,为十三层、八面形,最底边长4.3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上下直径几乎相同,没有明显收分,塔体轮廓呈直线形,古朴素雅。该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微微向西北倾斜。对于这点,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有确切的记载。有学者认为,太原常年刮西北风,塔身向西北倾斜有抗风力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在象征“紫气东来”。但随着时间的消逝,倾斜度逐年增加,到1995年时已增至2.86米。太原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特聘请我国著名的纠偏大师曹时中先生对此塔进行纠偏,历时两载,将倾斜度由2.86米纠正至0.86米,成功地完成了文峰塔文峰塔的纠偏加固工作。①

(二)宣文佛塔

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至四十年(公元1612年),为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主持监造,是一座佛塔。塔高54.78米,共十三层,平面呈八角形,最底边长4.6米,也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半径相差很大,有明显收分,塔身轮廓呈弧状流线形。宣文塔每层塔檐均用孔雀蓝琉璃瓦砌出晶莹的边沿,在第一层塔檐下还雕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及卷草纹等图案,如同给塔身系了一条飘带,大大增强了塔身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砖结构建筑的艺术风格。

宣文佛塔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

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塔顶宝瓶的外壁上镂刻着许多铭文。如:

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城东南郝庄宣文佛塔万历三拾陆年吉月吉日兴工至四十年吉月吉日工完

都统五台山护国禅师总理宣文佛塔永祚寺主持僧福登

书写入塔经僧人 真澄

建旧塔工德主 山东布政司参议傅霖同男傅之谟

……

通过这几段铭文,可以让我们知道,这座宣文佛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公元1608——1612年),造塔总监是当时蜚声海内,在沙门中颇有影响的著名高僧福登(妙峰)和尚。与明、清两代地方府志、县志所载互见②,可以知道:福登受晋王朱敏淳的邀请,来太原府建永祚寺时,发现这里原有的“旧塔微侧”(旧塔即指位于东南方的文峰塔),才发念修建宣文佛塔。另外,通过塔刹所载的铭文,也直接和间接地揭开了多年来人们对永祚寺双塔所流传的一些讹传和误解之谜,基本弄清了宣文佛塔、文峰塔,既不是同时创建,也不属同一属性。

双塔建成四百多年来,历经了明清易祚的战乱;见证了李自成起义和义和团的奋斗;③目睹了辛亥革命的风云;身受了解放太原的炮击。四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同时也见证了巍巍双塔的勇敢无畏与傲骨嶙嶙;见证了它象征着晋阳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双塔雄厚的文化底蕴

太原永祚寺的双塔,属于明清时期典型的砖结构塔,两塔均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形,十三层,从建筑特色来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文峰塔与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宣文佛塔都具有相同的时代特色,斗拱的结构、造型、椽、檐、柱、枋的砍磨都大同小异。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塔身没有“阿弥陀佛”的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型;而宣文佛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无疑反映着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型、技艺和风格上的不同。

太原双塔的另一特点,还在于它和永祚寺建筑风格的高度协调,即均为纯砖石结构,包括塔下的过殿、后殿,以及寺院主体的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通体无一处木架结构,这也是建造大师的独到之处,类似这样整体建筑风格一致,在国内诸多寺庙中也实属罕见,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部采用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

结 语

山西是一个文物大省,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晋阳文化的承载地,代表着晋阳文化的载体——文物建筑,不胜枚举。而太原双塔,正是这众多的文物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巍巍双塔,无论是作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还是它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它所代表的晋阳人民的那种精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既是太原市的标志和象征,也为雄浑厚重的晋阳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永祚寺东塔引偏修缮碑记,太原市人民政府立,1999年4月.

②关延访撰:明万历本《太原府志》卷24.清嘉靖《山西通志》卷32.

③当时义军曾驻军双塔下之郝庄村.

上一篇:依托东北地域优势,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改革的... 下一篇:浅析遂昌县城主要公共绿地园林植物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