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发展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2-09-07 09:32:43

民族声乐发展的哲学思考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情况出发就是基于实际情况出发,在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转移的基础下不断地变化。这就是唯物主义认识的理论与路线。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民间传统唱法与民族区域风格的掌握与探索应当站在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利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对其进行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1]更为重要的是对待西方声乐唱法的认识更加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切忌夜郎自大,切忌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发展与传承需要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在探索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候要秉持着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与掌握国外重要声乐学派的唱法与艺术表现手法,从中获取科学性与合理的发展规律,进而有效地发展与丰富中国民族声乐领域,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成熟需要科学的思维与合理的头脑,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他任何极端的、片面的探索研究行为都会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存在着两个发展的极端,分别持着两种主张与态度。一种认为,民族声乐必须要完整地保持民族民间唱法的特色与风格,如果使用所谓的科学的唱法来调整民族声乐,就会丧失民族性,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另外一种认为,民族声乐必须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西方声乐演唱中的科学部分来使得民族声乐能够更加成熟。第一种主张与态度的群体利用媒体和一些其他的宣传方式来全力推介民族民间歌手,搭建铺设各种平台,展现民族音乐的原始性、地域性与民族性。[2]宣传只有这种没有经过加工与借鉴的民族声乐才是真正的民族声乐。后者则一直坚持民族声乐唱法与西方声乐唱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与学习。不断的训练出既拥有民族性又拥有科学性的民族声乐,并且以主流民族音乐的态势占据着我国声乐文化表演的舞台。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各大电视栏目、各大表演晚会、各大音乐比赛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二、共性与个性分析

共性与个性是一对哲学概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对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论提出,如果将一个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时候,其就是由全局与局部的联系所构成的。共性就是体现全局的一般性特征,个性就是体现局部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将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进而对共性与个性进行界定与分析,就能够实现把握全局的目标。民族声乐的共性风格能够展现个性风格的一般性特征。传统民族声乐的共性特征包括真声、平声、口语化唱法等。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民族声乐的共性特征又有了新的含义。现代民族声乐的共性特征包括传统戏剧、民歌所拥有的声音色彩,在整体风格上呈现柔美、靓丽、亲切等特点。在发声的方式上,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前,更多地融入了真声的色彩。在歌唱语言与咬字处理上,汲取了戏剧、曲艺上的叙事风格,偏向口语化,具有亲切感。在歌曲的表现方面使用的是戏剧性的变化手段,采用夸张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内容。在20世纪70年代,民族声乐的共性特征又借鉴了西方声乐技法中的发声方式,主要包括胸腹式呼吸法、声区统一、换声区保持自然衔接等。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的共性特征又包含了西方审美理念中集中、有力、通畅的特点。[3]在北方语言发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共性风格,这种风格成为当时的主流唱法风格。蒋大为、就是这种模式的著名歌唱家代表。在聆听这些歌唱家演唱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到极具氛围的时代气息,还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民族特色与风格。这一情况就是现代民族声乐的共性风格特征。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的共性风格提取了个性风格中的共性点,这不仅仅是个性风格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成熟。而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风格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体系。我国疆域广袤,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均存在显著的差异。[4]中国传统曲艺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对表演者的唱功要求十分高,要求演唱者能够灵活、自然地实现真假声的转换,咬字清晰有力。中国传统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主要类型,北方的民歌大多使用七声音阶,而南方大多使用五声音阶。北方民歌的旋律起伏宽广,风格奔放,南方民歌的旋律平稳,风格清秀婉转。这仅仅是南北方民歌的区别,各个少数民族民歌的唱法更是各不相同,更加复杂。例如,维吾尔族的民间歌手常常将嗓音靠前靠后交替转换,以展现风趣幽默的风格情调;藏族的民间歌手为了展现歌声的辽远常常使用喉头压力让声音能够实现大幅度的摆动。傣族、苗族、蒙古族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风格与技巧都各有千秋,各自不同。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声乐的个性风格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庞大的体系。只能纵观整体认识,然后从个体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在准确把握个性风格的时候,要从具体的歌曲来进行研究,进而开展相应的艺术处理。马克思主义提出,个性与共性就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其两者是一种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5]民族声乐的共性特征是对个性特征的选择、提炼以及概括后形成的。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给共性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内容。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两者是相互利用、相互依靠的关系,其两者一同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成熟。

三、阴性与阳性的统一与对立

民族声乐中存在阴阳两种不同的特性表象,以展现不同的审美风格。以这种审美风格基础的审美观念也必然具有阴阳哲学的理念。阳性,即为阳性的刚强美感,阳性的感情美感代表着崇高、壮丽的审美特征,而具有阳性特征的民族声乐作品就是体现出一种宽广、辽远、雄伟的美感,其能够直接赋予音乐欣赏者一种直观的视觉形象,让音乐欣赏者能够体会到刚强健壮的感觉,让音乐欣赏者在阳性声乐表现中感受激昂向上、宏伟有力的体验中遨游。进而让音乐欣赏者能够丢弃消极、不快、负面的情绪与思想,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刚强的精神品质。阴性,即为阴性的阴柔美感。[6]阴性的感情美感代表着温柔、平缓的审美特征。而具有阴性特征的民族声乐作品就是体现出一种婉转、优雅、清幽的美感,也能够直接赋予音乐欣赏者一种直观的视觉形象,让音乐欣赏者能够体会到柔美婉转的感受,让音乐欣赏者在阴性的声乐表现中体会细致、优雅、温柔、细腻,进而让音乐欣赏者能够平缓情绪、放松身心,获得身心的愉悦与美感。阴阳的哲学思维将阴与阳之间的和谐共处当做是最为平和的境界。这种阴阳共处的和谐境界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有着重大的影响。就传统的审美观点来看,民族声乐审美的最高标准就是阴与阳的统一与融合,进而能够获得中和大同的境界。中和大同的境界是民族音乐审美的最佳状态,而这种追求中和境界的思想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创作与表演的重要理念。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活动中,声乐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要注重阴阳的调和,让阴与阳之间能够并存,刚柔并济,热情与含蓄、雄伟与婉转等各种相对立的特征因素获得统一,让这种相互排斥、相反的因素得到合理的安排与挑战。在保证阴与阳的基础上让民族声乐的整体性得到凸显,进而有效地提升民族声乐作品的感染力。阴阳中和的思想是民族声乐创作与表演的重要核心思想。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全部的民族声乐都要以实现阴阳中和为最终目标。在某些情况下,声乐的创作与表演是为了凸显民族声乐的表现力,或者将民族声乐的创作置于创新的位置上,往往在创作与表演中单独凸显阴与阳的特征与风格,力求让其中某一种特征得到张扬与凸显。这种凸显阴或阳的民族声乐创作与演出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阴阳哲学对立面的思维。通过突出阴阳之间的对立,可以使得民族声乐作品更加多元化,全面提升了民族声乐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方法论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其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引导、渗透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在歌唱技巧上、在表演风格上、在理论实践上都有十分重大的实际价值。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开展哲学思考能够开阔视野,拓展眼界,全面提升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作者:陈丽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上一篇:数字化阅读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论语中“敬”的哲学基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