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欣赏诗词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7 08:46:52

浅谈初中学生欣赏诗词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由于中考对古诗词只是要求学生会背会默,了解内容大意即可,因而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显得苍白。本文提倡重视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探讨了如何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象、主题、诗人主体,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知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中考对古诗词的要求不高,只在“积累与运用”题中默写名句,“古诗鉴赏题”也只考查学生对诗词大意的了解,于是,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只是读读、背背,对内容点点了事,未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优美境界,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以致初中古诗词教学显得相当苍白。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海洋中吟咏性情,在古典文化里陶冶性情,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放飞心灵,唤醒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象、主题、诗人主体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审美能力。

一、探究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探究意象,可采用“合作研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般会提出“意象是什么”“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小组搜集资料,然后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词意象。“所谓意象,不是模仿的客观生活形象,而是根据生活形象为素材所创造的意中之象——理想的审美形象,渗透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白《静夜思》诗里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只需稍稍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诗歌里的“月”是诗人寄托思乡怀人情感之物。而学生也从搜集的更多写月的诗句中发现,“月”的这一传情达意的作用在古诗词里比比皆是,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举例、引证,至此,学生对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表达特定情感的惯用意象开始有所感知。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室、图书馆、印发相关资料等多种资源,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诗词意象的资料,并分小组交流研讨,分类整理资料,将古诗词惯用意象(如“柳”“酒”“水”“梅”等)及其含义,代表性诗句及理解等内容整理成表格或文章的形式,作为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在对诗词的分类整理、交流讨论中,通过体味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把握作者隐含在内的思想情感,学会思考各种意象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文化意蕴,培养和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探究诗词的主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生学习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探究古诗词的主题,正是着眼于诗歌的整体,让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体感悟和理解,使他们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理解,甚至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

初中古诗词常见的主题有送别诗(含赠诗)、山水诗、爱情诗、边塞诗、哲理诗等等。学生自己定下研究的专题,从诗词中去认识社会、感受历史、体悟生命。探究古诗词主题的方法灵活多样,可引导学生运用漫谈、比较等方法进行探究。漫谈,指学生针对其中一种诗词或一首诗词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比较,可以是类比,也可以是对比;可以是同一诗人不同诗作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诗人同一主题诗的比较;还可以是同一主题不同体裁(诗与文)的比较。这样,学生容易对古诗词有一个立体的、空灵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尝试写简单的小论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阅读成果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在互相交流中提高自己,教师也容易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整个语文课堂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情感。

送别诗是学生研究最多的诗词。如大家都熟悉的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诗人对友情深情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又如最为脍炙人口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们以一种深情、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大多数的送别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这些诗词看似无情却胜有情,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耳濡目染,不仅能在写作实践中引用、化用名句真情地赞颂友情,也学会了在现实中建立、珍惜美好的友情。而初中生对爱情诗却具有更大的好奇心。《诗经》的名篇《关雎》、《兼葭》,深受学生的喜欢。在研读《关雎》中,学生结合现实对“窈窕淑女”“君子”的内涵提出了许多新看法,但都基本认同:“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研读《兼葭》时,学生纷纷被诗中凄清迷离的意境、哀婉真挚的情怀、扑朔迷离的伊人形象所感动,不禁感叹美好的感情求之不易,特别可贵,要小心呵护。学生们这些简单而真实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熏陶和感染,学会感悟生活、认识生命,从而培养自己健康的、美好的审美情感。

上一篇:加强联系 注重通法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