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圈舞”文化现象探究

时间:2022-09-07 07:25:45

天人合一的“圈舞”文化现象探究

【摘 要】圈舞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类进化不仅是身体机能的进化,也深刻包含了心理、精神进化。圈舞文化现象的研究正是对早期人类文化现象的心理研究入手,通过对火崇拜的关注,以及对功利目的的解读,从社会学角度思考舞蹈现象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关键词】圈舞 火崇拜 社会功能 有序配合

“圈舞”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又称“圆圈舞”、“联袂舞”,它作为一种舞蹈队形的出现已经司空见惯,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索,却是个“新问题”。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类进化不仅是身体机能的进化,也深刻包含了心理、精神进化。圈舞文化现象的研究正是对早期人类文化现象的心理研究入手,通过对火崇拜的关注,以及对功利目的的解读,从社会学角度思考舞蹈现象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笔者提出相关思考。

一、万物有灵――火崇拜

早期人类,对于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认为其都有灵魂。原始人类在洪荒中挣扎着努力生存,偶然的发现火,并使用火改善了生存的条件,火对人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火使人类跨入了文明时代,也使先民,对火有了特殊的情感。“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有关火的种种节庆活动以及拜活、祭火的仪式祭典等,都构成孕育拜火之舞、祭火之舞胚胎的催化剂。”对火的特殊感情,延伸至对火的崇拜,积攒到了原始感情的喷发界点,继而通过最本质的手段――原始舞蹈,来抒发人类的激动。

至今,许多少数民族还能看到万物有灵的文化精神,通过传统的民族节日活动,传递着祖先们的信仰,折射出火崇拜的精神需要。彝族是一个至今仍保存着火崇拜的民族,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彝族人极为重视的火把节,就是古老的火崇拜表现。

“朵洛荷”是彝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意为火把节之舞。彝语“朵”即火,引申为火把,“洛”为唱,是火把节期间纯女子野外广场舞的形式。此舞是在火把节的第二天举行,这个风俗已延续了上千年。“以自然村为单位,姑娘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聚集到宽阔的草地上,自动围起一个个圆圈,手拉手,或一手执黄伞,一手拉着前者的花帕,踩着细碎而富有韵味的舞步,边转圈边唱歌边跳舞。由领舞者领唱民歌“朵洛荷”,其他人齐和,一般有几十圈,圈圈都在唱都在跳。”“朵洛荷”的最初历史意义,无从考究,但它出现在火把节上,就意味着与火的崇拜有关。通过敬火祭火活动,而引发出来的符合彝族先民的审美趣味的围圆圈舞蹈形式。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我们无法知道圈舞是由什么原因而使人们不自觉的牵起了另外一个人的手舞动起来,但作为与火息息相关的活动,它往往以火为圆心,围篝火而舞。人们的目光可以一致的朝向心中的信仰物,这种人类对火的膜拜方式,是直率而平等的,满足所有人的崇拜需要。通过这种“篝火之舞”,加强人与火的联系,更是满足了人们火崇拜的需要。先民集体的原始冲动的直率表现,演变成舞蹈现象,即圆圈队形的出现。证明了“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可见舞蹈历来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本能和极致。而正是这种舞蹈的冲动,保留了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心理原貌,让后人能够寻祖溯源。

二、功利目的――生存使然

舞蹈对于原始人类,不是审美的直接需要,更多的是功利需要。原始人类最大的困境是生存,因为自然环境恶劣,野兽的攻击和疾病的威胁,还有其他部族的侵略,个人的生存能力低下,所以只有依赖群居生活,才能在自然中获胜。原始时代当所有人围成圆圈跳舞时,他们面对着面,手牵着手时,围成巨大的圆,形成一个整体,人们感受这种共同参与一项活动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集体,产生直觉上的团结的心理认可。群体的存在带给原始人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群居不仅仅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还包含了部落里人与人心理上的依赖和需要。

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个体、群体间的有序配合,合作是社会的基础,原始人最早就是通过圈舞这种形式训练合作态度。个体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最大的体现社会作用,这也是发挥群体力量的前提。格罗塞说:“他们(原始民族)领导并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情感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给这个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除了战争外,恐怕舞蹈对于原始部落的人,是惟一使他们觉得休戚相关的时机。”“接踵连臂的舞蹈,踏地呼号的节奏,形成动作和节奏的一致性,造就了一个最为稳定的整体,社会群体感应力笼罩其中。这种群体感应力,是一切高级文化中,社会秩序化、和谐化的基础。它激动着人类,统一着人类。因而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直至现在,仍起着一定的作用。”圈舞正是通过“联袂踏歌”这种形式,通过舞蹈来训练合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携手关系引导原始社会需要的有序配合,这种舞蹈方式仿佛包含着个人要遵循一定社会秩序的象征含义。

原始舞蹈的实用性,是它产生的根源。圈舞有规律有秩序的动作,使原始人在参与圈舞时感受到强烈的团体感召力,这是原始舞蹈特具的社会功能。圈舞是有规律有秩序的运动,通过这种有序的活动使圈舞中“联袂”、“一致”的动作产生了象征意义,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圈舞,这种舞蹈形式历史久远,它古老而原始,流传范围广泛,是原始人类团结和向心力的象征,也是发展至今,可以追溯的舞蹈现象之一;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类进化不仅是身体机能的进化,也深刻包含了心理、精神进化。圈舞恰恰反映着这种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因为圈舞研究的价值,不仅是舞蹈领域,更渗透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符号学领域,值得舞蹈理论工作者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

参考文献

[1]刘靖.略谈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J].中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4.

[3]贾安林.“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8).

[4]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10.

上一篇:基于美术学科“社会职能”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