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最佳关联的构建途径探究

时间:2022-09-07 05:41:02

口译中最佳关联的构建途径探究

摘 要: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口译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要求译者按照“准、顺、快”的原则在短时间内将自己听到的源语(SL)转换成目的语(TL)。寻找并构建最佳关联成为解决口译难的上佳途径。为了提高口译的质量,需要译者结合口译特点,探索在口译中如何构建最佳关联。

关键词: 口译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构建途径

1.前言

关联理论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Gutt认为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该过程涉及大脑机制的运作,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3](P218)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所主张的原则之一,旨在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1]它对口译这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具有指导性意义。英汉(汉英)口译其实就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是把英语(汉语)作为源语(SL),经过接收、理解、选择、转换和表达的一系列过程,将其以目的语(TL)的形式传递给听众,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准确而有效地把握构建SL和TL之间的最佳关联的途径成为译员做好口译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2.口译

2.1口译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的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及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梅德明,2008:6)。[2]

2.1.1口译的特点

口译的过程一般是由输入―理解―转换―输出四部分构成,看似简单,在操作过程中对译员的要求极高。时间限制、内容不确定性、瞬时记忆、文化差异和现场性是英汉口译的几大特点。在理解和转换过程中,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将信息传达给听众,以实现交流的目的。这就要求译员及时建立SL和TL两者之间的最佳关联,准确把握从源语到目的语的明示―推理过程。译员充当了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出者的双重身份,他所接收到的信息能否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关键在于译员发出所解码出来的信息时是否准确构建最佳关联,让目的语听众产生源语听众对源语的等效理解。[4](P2508―2509)

2.1.2口译的基本规律

口译具有现场性的特点,该特点决定了这种特殊形式的翻译具有其基本规律:顺句驱动、酌情调整、进退适度和整体等值。[8]

首先,由于口译现场时间及其有限,在口译时可按照顺句驱动的方式翻译。要求译员将所听到的句子划分成几个有效的词群或概念单位,再把这些单位自然地组合起来,传达出整体的意义。其次,译员在口译现场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漏掉甚至传达错误信息在所难免,这就需要译员进行酌情调整,在后面适合的口译时机补充所漏掉或纠正错误表达的信息。

例1:The conference will resume at 6 p.m after the Bureau has met privately.

下午六点复会,主席团在此之前先要碰碰头。[8](P42)

显然,译员在处理这个句子时,没听完就开始翻译,以至于把事情的发展顺序没在出口前理清,但他进行了及时调整,将原句的“after”表达成“在……之前”,但整个句子的意思并未受到影响,可看作是成功的口译。

再者,译员要把握口译的节奏,不能抢话也不能延迟翻译,进度要适宜。这就要求译员既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也要有必要的译前准备。现场口译遵循的另一规律为整体等值。口译应坚持整体对等,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在语言、意义和文化的整体对等。

2.2口译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自古以来各家说法不一。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说”,都从各自的观点阐述了做好翻译的标准。[7]与笔译不同,口译要求译员传递的是意义而非语言,法国的释义派口译理论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解释。笔者认为:英汉口译的标准首先是准确地传达信息,这是交际的根本目的。其次是瞬时、快速。能否圆满完成口译任务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时间把握是否合理。最后是将译文处理得尽量通顺、优雅。口译是口语表达,不同于文学翻译,只要通顺可理解方可实现交流目的。

例2:“您一路长途跋涉,一定累坏了吧!”

这是中国人在机场接待欧美客人时经常使用的客套语。若直接译成“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the long journey!”的话,欧美人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总是精力旺盛的。作为寒暄语,可处理成“Did you enjoy the long journey?”,这样方可实现交际目的。

3.最佳关联与口译

3.1关联理论与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提出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包括两大原则:1)认知原则,指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2)交际原则,指每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种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4](P2507)

关联理论指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从说话者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将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者角度来看,交际又是推理过程,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1](PF27)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该设想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语用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演绎推理,从一个假设推导出另一个假设,直到在话语中找到最佳关联。[1](PF26)对话语的理解应该依靠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3](P219)

所谓最佳关联就是寻找理解话语的最佳语境,使话语简单易懂,减少获取信息者要理解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尝试。对于英汉口译的译员来说,本身肩负着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发出者的双重身份,这与口译中需要处理的两大主要问题相吻合――理解和表达。在这两个过程中,译员担任听话者和讲话者的双重身份,因此需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构建两个最佳关联,其一是译员需要构建最佳关联,将源语信息准确理解吸收;其二是译员需要用目的语将所理解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时译员要考虑到TL读者,在二者之间构建最佳关联,提供最佳语境,让TL读者准确理解所期待理解的信息,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见下图1)。

3.2口译中最佳关联构建渠道

3.2.1充分地熟悉背景资料

口译活动多为译员现场翻译,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熟悉会议主题。鉴于英汉语词汇的差异,英语中又多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译员在理解接收到的信息时构建第一最佳关联的有效途径就是熟悉会议主题,积累主题相关词汇,这样有助于尽快找到符合语境的词义,以便准确传达SL信息给信息接收者。其次,了解发言者的身份背景,熟悉发言者方言也很重要,避免信息理解缺失或表达错误。此外,由于发言者和听众身份的不同,要求译员能把握发言者的立场和听众的理解水平,构建第二最佳关联,消除发言和听众双方的沟通障碍。

3.2.2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做好翻译的必要条件,口译中最佳关联的构建更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译员要想使自己传达出的译文信息被信息接收者容易理解,又不失源语的灵魂,自己听懂并把握源语信息是前提。并且,译员要熟悉英语国家的不同方言,准确把握英汉语的表达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例3:The whole world has been influenced be the economic crisis.

此句被动语态的使用在英语中十分常见,但若将其译成“全世界被经济危机影响”,似乎有点不太符合汉语习惯,而“经济危机影响着全球”更通顺一些。这就需要译员平时打好双语基础,在实战口译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最佳关联,按照有助于译入语接收者理解的原则进行口译。

3.2.3必要的文化积累

众所周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译中信息的传达与语言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因此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极为重要。关于文化的翻译,有人提倡归化,即保留源语的文化,照搬转移成译入语;也有人提倡异化,即遵循译入语文化,将源语信息转换成译入语文化中。笔者认为,翻译中的目的就是实现交际功能,归化也好,异化也罢,关键要看译入语的接收者是否能够建立起理解的最佳关联,与源语接收者产生同样的理解效果。有了必要的文化积累,译员就能从目的语接受者的角度将其理解的信息传达给他们,并且提供足够的语境信息,以便接受者准确找到最佳关联,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例4:有钱能使鬼推磨。

中国传统认为,鬼来无影去无踪,无人能控制得住,那怎么金钱就能让鬼推磨呢?这其实讲的是金钱的万能性,比喻有钱能办成任何事情。[8]若将此句直译为:If you have money,you could make the devil turn the milestone.英语文化里没有对应的背景,给其接收者造成理解障碍,找不到最佳关联。因此,这句话最好采用意译法,译为: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money in hand.

3.2.4良好的信息预测能力

良好的信息预测能力可以帮助译员提前找到谈话语境,构建最佳关联。口译活动的译员在协助操不同语言的双方进行沟通时,因为本身具备双语能力,比发言者提前知道对方所传达的信息。因此,译员在接收并加工信息时,如果能准确预测信息的接收者将传达怎样的信息,并将此作为预测下一假设的条件,他就提前构建了最佳关联,争取了更多宝贵的语言转换时间,更高水平地完成口译工作。[3](P218,220―222)

当然,这种信息推理也不是无根据的,译员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暗示(包括语境和非语境)构建最佳关联,进行有效的现场推理。具体分析见下图:

4.结语

英汉语差异之大和口译的特点注定了口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译员的要求非常高。构建理解和翻译的最佳关联能够有效帮助译员顺利完成口译工作。本文正是基于对英汉语差异的比较,结合口译的特点和标准,探索了口译中构建最佳关联的几种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译员进行口译工作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F26-F29.

[2]侯国全.同声口译金话筒[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19.

[3]柯淑萍.寻找口译过程中的最佳关联[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2):218-222.

[4]李庆杰,张长娟.关联理论框架下译者的任务――寻找和传递最佳关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0):2507-2509.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40-249.

[6]任清英.文化翻译的最佳关联策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6):86.

[7]王葵.论最佳关联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4(7):78-79.

[8]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0-4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文化语用预设和跨文化语篇的理解 下一篇:文美惠译作中的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