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21:55:15

口译教学论文

口译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Abstract:Interpretationisavitalandnecessarymeansofcommunicationamongnations.Culturalexchange,anindispensablepartofinterpretation,mainlyreferstocommunicationofdifferentculturesamongnationsandpeopleswith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s.Effectiveexchangesofculturesnecessitatenotonlymuchattentiontothesharedcultures,especiallythesharedetiquettes,butalsoagoodcommandoftheuniqueculturalelementsofanationinsuchfieldsasreligion,food,gesturesandnumbers.

Keywords:interpretation;culturalexchange;practice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中国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发展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口译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可以说口译工作的认可是和所谓的地球村、万维网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和口译工作者所具有的双重文化素质分不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更显现出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交流,即异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也可指狭义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礼仪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1.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现代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旅游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③站位。在口译过程中,除会谈时的坐立翻译外,很多时候还要参加互赠礼品时的翻译,或者共餐时的翻译等。参加这些活动时,口译工作者的站位方式也很有讲究。比如在互赠礼品之后合影时,译者应该主动退后,这些看似小事却极为重要的站位方式直接关系着口译工作的成败。

虽然说国际交流的共同文化还是有分歧的,但是,任何文化规范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共同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或口译工作者应保持对它的敏感性,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新出现的外交礼仪文化。

2.独特文化的基本内涵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个体文化差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肢体文化、数字文化等。

①宗教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不同,在因不同而引起各种社会纷争的今天,外语学习者和口译工作者应该详细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和宗教习惯,特别是某些禁忌习惯。比如,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能经常提及猪和猪肉,在信仰佛教的泰国不能摸小孩的头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不但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因宗教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②饮食文化。由于宗教不同或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吃猪肉和无鳞鱼,日本人不吃羊肉,东欧的很多国家不吃动物的内脏,阿拉伯国家做客不能喝酒等。外语学习者既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饮食习惯又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有无因而忌讳的饮食。

③肢体文化。与人会谈时,我们一般用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三种方式进行沟通。有研究表明,沟通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用语言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交流时的重要性。口译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除了注意自己的站位要适当、要保持良好的眼神、双手不要放到口袋里、双臂不要交叉在胸前、不要表现得懒散没有精神等常识性肢体语言外,还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来读解交流双方的肢体语言。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民族不同,耸肩、树大拇指和微笑等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所学语言国的这些肢体语言和肢体习惯后,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④数字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对数字的喜好也有很大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工作中的编号,如门牌号、旅馆房号、楼层号、宴会桌次等,也尽量避开十三这个数字。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为了贪图三十个银币,出卖了耶稣,结果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那天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个人就是犹大,这天又是星期五,因此,人们将十三日又逢星期五的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在这天会闭门不出,唯恐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日本和朝鲜、韩国以及中国人不喜欢“四”这个数字,因为在中文和日文以及韩语中,“四”的发音与“死”相近,因此,这些国家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多会有赠送礼品、安排宴会桌次等活动,这时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数字禁忌,势必会引起一些不愉快,好事办成坏事。

除此之外,在个性文化中,还包括了色彩文化、图案文化等等,对于这种个别国家的独等文化,外语口译工作者除了可以和文学作品相结合进行解释外,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方式来理解和思考。

三、结语

口译中文化传达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只有在口译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口译中的文化传达。外语口译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本国和所学对象语言国文化有的深刻理解。口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传达,就会成为一种不完整的口译。

如今的世界,文化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可能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来进行跨文化的无障碍翻译,这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有助于人们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陆永昌.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J].译林,2006(3):211-215.

[2]锅仓健悦.异文化间入门[M].东京:丸善文库,1999.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5.

[4]高见泽孟.初めての日本语教育基本用语事典[M].东京:讲谈社.1997.

[5].外国人との[M].东京:岩波新书,1996:194.

口译教学论文篇2

(一)缺少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口译教材

目前的口译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口译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务现场口译》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世纪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上述两种教材在内容上,虽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但在有的方面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相距甚远,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实用性。

(二)口译课学时少,学生实践的机会欠缺

高职院校的学制短,有的学校安排将近一年的校外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口译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学期,每学期16周课,一学期32学时。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在几十人一个班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在9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译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课外不抓紧时间大量练习,口译教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三)能够进行口译教学的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大学毕业直接登上讲台,缺少教学经验,更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口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况且班级学生多,上课学时数有限,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来实现口译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四)口译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教师上口译课是给学生讲口译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译实践。而许多口译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说汉语,学生翻译成英语;或者教师播放汉语录音,学生翻译,最后教师点评的陈旧模式。课堂学生人数多、时间短,课堂上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就更少,记录正确答案反而是学生唯一的目标了。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语言上的充分锻炼。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下的合作式口译课程教学。也就是以项目为依托,把教学过程采用几个项目来完成,在方案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然后让学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进行口译实践,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二、以项目为依托,改进口译教学

(一)选择适合学生口译教学的内容,确定具体项目,自编教材讲义

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口译技能训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较高的汉英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是一门高技能的实践课程,在选材上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英语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尽量避免太难、太深的内容。口译材料的准备要有背景知识介绍,并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对学生进行课上口译训练。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从典型的工作任务出发,包括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同场景的口译训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欢迎外宾、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商务谈判、商务宴请、安排旅游、欢送外宾等。教学内容模块包括:模块一:欢迎外宾(接机、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块二: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参观并介绍产品性能、特点、功能等)模块三: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模块四:商务宴请(致欢迎词及祝酒词)模块五:安排旅游(制订旅游行程及介绍地方特色)模块六:欢送外宾(表达进一步合作并赠送礼品)以第三模块———商务谈判项目模块为例,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任务:模拟实践情景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地点:酒店咖啡厅人物:外贸业务经理、商务客户教学目标:①掌握商务谈判用语;②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商务谈判③在真实的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口译现场翻译能力。教学要求:①能够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②掌握外贸业务工作流程。教学内容及步骤:1.参观工厂,介绍公司,让外宾了解公司产品并介绍公司最新产品。2.进行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与外宾进行谈判,表达愿意与对方进行合作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组有三名学生,其中两名学生进行对话,有汉语对话,英语对话,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口译员。训练之前,教师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对话的内容及场景,这样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进行口译的情景,做起口译来就会轻松自如。另外教师在进行口译训练中,还要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做对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实践口译技能。在课堂训练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学,完全没有紧张情绪,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口语训练。口译教学课堂应该选择多功能翻译实训室。因为该实训室采用了先进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每位学生都戴耳机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对话内容,每位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并对所听内容做好记录。另外,该训练系统还可以将训练的过程进行录音,使学生产生现场口译训练的感觉,还能进行查漏补缺,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二)教学方法

第一,授课前的准备。任课教师在进行每个教学模块教学前,首先把本模块能够用得到的常用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英语知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内容,任课教师还要给出几篇与本项目有关的英语对话。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有必要事先检查学生对已给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在课外收集该项目的材料,编写对话。第二,课上演练。课上演练是指学生就事先准备好的对话进行实践,同时要求另外一名同学就他们的对话进行现场口译。这样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商务现场口译,显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学生的口译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练过程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使学生体验到了现场真实感。

(三)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聆听其他同学的表演,并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纠错时加以改正。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提问,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听讲,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没有弄清楚,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使每次总结,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提升,并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加深记忆。

三、结语

总之,“以工作为导向”的口译课,是以项目教学为核心,以案例教学为内容,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学生可以用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完成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场景下,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学生积极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口译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口译;教材;影像材料;功能翻译理论;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口译课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突出,这使得对口译理论和口译教学的深入研究也越来越必要。在此形势下,研究传统口译教学方法的特点,回顾、梳理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并对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从而探索更科学的方法进行口译教学,成为口译教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对于口译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其使用教材和上课模式的探索。根据笔者调查所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国内的口译教材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纸质教材,部分配有相应的音频文件。这样的教材编配使得口译课的教学模式也趋于单一化,即教师读原文(或播放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听译。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其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

首先,长期在这样单一的口译教学模式下学习,会导致学生对口译本身的误解。众所周知,真正口译工作者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译出原文,还要能够礼貌、得体、传神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备的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机械式的语言转换而忽略了后者,导致学生缺乏对口译工作的正确的感性认识。

其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其上课模式过于单一,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对口译课的兴趣。而且由于学生习惯于听老师或录音朗读然后进行翻译的形式,既没有亲临现场的生动性,在听力的适应性训练方面也有所欠缺,这使得教学效果也随之弱化。

此外,从学生自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多数学生希望课堂氛围能够尽可能地活跃有趣。尤其对于口译这样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课程而言,如果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进行听译,这样一、两节课下来会相当疲惫,学生也很难长期坚持学习。加之口译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单靠课堂的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对口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一方面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试图探讨将影像资料引入口译教材的可能性。而调研的结果显示,这样的方式基本上是可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相比较传统的口译教材而言,影像资料具有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并且能够再现当时的语境,加深学员对口译工作的认识,明确翻译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做好口译工作。这也符合功能翻译理论下波奇哈克对口译的多层次的分析框架(1995:37),即文本的功能特征由语境决定,交际个人的角色、感知、性格和意图等构成了交际的语境。在这方面,由于影像资料能够更为直观地再现口译现场的语境,因此具备传统教材所没有的优势。

第二,将影像资料引入口译教材,可以促进口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对口译课的兴趣。笔者的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令人疲惫;也有近70%的人对在口译课上引入影像资料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由此可见,将影像资料引入口译教材这种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那么,什么样的影像材料最适合作为口译教材呢?

笔者认为,被选入口译教材的影像材料,必须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类型的影像材料都适合被编入口译教材。为了找出适合口译教材使用的影像材料类型,笔者在调查问卷别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1.你最喜欢的影像材料类型有哪些?

2.曾今在外语课上(不仅是口译课)使用过的影像材料类型有哪些?

3.你认为适合在口译课上使用的影像材料有哪些?

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问题1中,9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影视类材料;在问题2中,这个比例有所下降,有30%的同学选择了新闻、纪录片等;而在问题3中,选择电影、动漫等选项的同学不到20%,选择新闻、记录片类型的同学接近30%,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则选择了使用专业语言的会议录像,或带有同传、交传口译录像等。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适合用作教材的影像资料是有一定的辨识度的。影视类材料的娱乐性较强,虽然可以用作听力练习,但作为口译教材而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新闻、记录片的针对性较之影视类要更强一些,除了用作听力材料之外,还可以用于一些外语文化类课程;而最适合用于口译教材的影像材料,则是口译现场的录像。

正如克里斯蒂・诺德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所阐释的那样,决定翻译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Nord 1997:45)。而弗米尔更加指出,单从语言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应该着眼于“翻译行为”这个整体进行翻译活动(Vermeer 1978:49)。言下之意,我们在进行翻译或口译之前,首先必须要明确整个翻译或动的目的,然后再进行翻译。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口译教材因为过于注重语言转换的练习,忽视了对口译活动整体的把握。而通过在口译课上观看口译现场的录像,则可以让学生了解口译现场的整个过程,包括一个合格的口译工作者的言行举止,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口译活动的目的,更有利于口译的学习。

综上所述,将影像资料引入口译教材,一方面能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之处,且在学生中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具备其可行性;另一方面,在选择适合被引入的口译教材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同传、交传等口译活动现场的录像最为适宜。此外,随着多媒体设备在各个高校的普及,在外语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材也逐步成为一种趋势。这也为口译课引入影像教材提供了硬件保障,有利于口译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Chirstiane Nord 著,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5]邱鸣,潘寿君,张文.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研究(第二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 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口译教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总结了本校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西交流的增多,口译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各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英语口译课程。但是,英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口译课程,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口译的训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政策指导,现实需求和笔者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调查情况都表明了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而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当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环境也为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提供了可行性。笔者根据两年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经验和2009年0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3+X”教学模式中的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启示。希望能对本校或其他高校推动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起到积极作用。

二、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

(一)现实的需求

一方面,社会的现实需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急需既懂专业又能进行英语口译的人才,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和人数的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译技能的人才成为我国英语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现实需求。多数大学生的口语和听力依然薄弱,远远落后于读写能力。口译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听力理解能,所以毋庸置疑口译的练习能加强听辨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很低,造成积极词汇量很小。因此,口译的练习可以用来加强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用较高级的词汇来表达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感情,扩大口语积极词汇量。

(二)调查的结果

笔者曾在2009年对07级非英语专业的200人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9%的学生认为口译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重要,87%的学生希望学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口译课。该调查表明,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口译感兴趣,并已经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希望能参加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的学习,有很大的英语口译学习热情。

三、教学实践与启示

本校对07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3+X”改革实验。前三个学期教授原来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即到大二的第一学期结束,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四级考试,甚至有些已通过了六级考试。这时,2009年9月,即07级学生大学英语的第四学期开始,我们为全校0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些ESP课程备选,其中就有英语口译课,而且有240人选修了英语口译课。这一学期的英语口译教学实践对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实践和启迪作用。下面根据笔者两年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经验和这次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课程的实践,总结一下在具体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英语口译,所以不能过高的期望他们能经过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就能达到英语口译等级证书的水平。所以大学英语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应围绕以下方面:了解口译一般知识,掌握交替口译的基本技能,能承担生活口译和间隔长度为2~3分钟的基本专题的交替口译,为应对将来的挑战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现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英语口译课本,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选择。

在本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确定了基础理论导入和口译技能训练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基础理论导入对于学生学好口译有理论指导作用。比如,释意派翻译理论的介绍,对于学生摆脱语法思维模式,理解口译过程,建立以意义作为口译单位的理念,都有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作用。

英语口译课是一门技能课程,很多学生选修口译就是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的上,能增长一门技能。所以口译基本技能训练应该作为另一部分教学内容。英语口译过程中的技能比较多,到底选取哪些作为大学非英语口译训练的教学内容呢?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院长鲍川运教授曾建议,大学阶段英语口译技能的培训可以主要围绕听辨能力、预测能力、原语复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无笔记记忆能力,这里鲍川运教授强调了这个阶段最好不要涉及笔记训练。

在确定了基础理论导入和口译技能训练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作为主要骨架之后,专题内容选择可以由学生来决定。技能的训练可以以专题内容作为载体,而专题的选择,笔者把决策权交给了学生。笔者对这2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投票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最喜欢和最需要接触的专题内容。下面为投票百分比排名前五名的专题内容:奥运等体育话题投票百分比87.5%;旅游观光投票百分比84.2%;礼仪款待投票百分比83.3%;文化交流投票百分比82.1%;商务谈判投票百分比79.2%。

了解了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教师来选择相关专题的文章。选择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背景知识范围来选择,避免文章内容太技术化或者专业术语过多等现象,应尽量一般化或者有代表性。然后把口译技能的训练融合到各专题的文章中,同时还要注意拓宽学生背景知识。

另外,为了提高口译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在相应的专题里加入一些电影片段和歌曲的现场口译练习,比如,笔者曾在奥运等体育专题中增添了对奥运歌曲进行现场口译的环节,在文化交流专题中,挑选了一些经典电影的对白和独白片段让学生进行现场口译练习,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摆脱了口译相对严肃话题时的压抑和紧张情绪,口译实践练习得主动而精彩。

在学期结束前,笔者对选修口译的学生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5%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个挑战,67.1%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口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70.8%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结语

本校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实践初步显示是成功的,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而且,目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还不完善,尤其是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测试方法等方面。因此,大学非英语专业引入口译课程是任重而道远的,然而又是拥有广阔的科研空间和巨大发展活力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蔡晓红.以跨学科的事业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2.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卫华.通过口译提高说的能力[J].邯郸师专学报.2004.12.

[5]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J].翻译教学.2000.3.

[6]熊丽君,罗春霞.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

口译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口译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 研究主题 发展趋势

一、引言

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子学科,其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近20年里得到了较快发展(仲伟和、王斌华,2010)。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口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生对口译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目前,我国口译教学中所遵循的经验,以及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口译教学方面,文军、刘威总结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并就“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口译教学当中”做了详细的阐述(文军、刘威,2007);蔡小红表示应“设计完整科学的口译训练评估体系”,以此来回应教学目标的诉求(蔡小红,2005);在教学难点方面,方健壮表示“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如开设口译课的时间、口译教学原则、内容和训练方法等,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方健壮,1998);刘和平则认为“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无纲可循、各自为战。教师抱怨口译课难上、没有好教材,学生在口译实践中呈盲目状态”(刘和平,2002)。各位学者对口译教学的发展与问题所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研究,为口译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学者的结论基于自身主观认识或经验之上,并没有客观数据的支撑。为此,本文将在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国内口译教学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做计量分析,以期为我国口译研究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小型关键词语料库的建设

本文为对国内近十年口译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做一实证性研究,自建了一个小型关键词语料库。

(一)语料来源

为较准确地反映国内口译研究的热点及发展动向,本文选择《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2004年前刊名为《上海科技翻译》)和《语言与翻译》四种翻译类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样本源。

(二)语料处理

样本源涵盖了《中国翻译》118篇,《中国科技翻译》59篇,《上海翻译》46篇,《语言与翻译》9篇,其中符合需要的文章只有169篇。本文按2002~2006、2007~2011这两个时间段分类,对这169篇口译相关文献进行了关键词提取。对于表述不同而实际所指及内涵相同的关键词,取最简表达:如“译员”“口译人员”和“口译员”三个词所指一致,将其归为同一关键词,其类符数为3,统计时取“译员”。将处理后的关键词按时间段输入到两个不同的文本文档中制成两个论文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库1和数据库2,再将全部关键词复制到另一个文本文档中制成一个总关键词数据库3。

三、统计过程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小型自建语料库进行的统计步骤及结果如下:

第一,为使读者对该语料库有一整体性认识,且便于下文其它统计步骤,借助Excel将上述四种核心期刊的载文量按2002~2006、2007~2011的时间段划分进行统计,制成表1。

第二,为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主题,对数据库3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统计出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将其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口译”(44)、“口译研究”(37)、“教学”(18)、“口译理论”(12)、“训练”(12)、“策略”(12)、“职业化”(10)、“同声传译”(10)、“交替传译”(10)、“特殊口译”(9)、“译员”(9)、“技巧”(9)、“特点”(8)、“评估”(8)、“记忆”(6)、“现场口译”(6)、“会议口译”(5)、“飞行翻译”(5)、“科技翻译”(5)、“标准”(5)、“培训”(5)、“资格认证”(4)、“素质”(4)。此后借助word中的查找功能查阅原数据库, 进一步列出与表中较笼统的高频关键词相匹配的复合词及其频次,制成表2。

第三,为分析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动态变化过程,本文统计两个数据库中都出现的且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后计算出它们在两个数据库中频次的绝对差额和相对差额。其中呈现增长趋势、按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交替传译”(+250%)、“特殊口译”(+250%)、“口译研究”(+136%)、“教学”(+100%)、“训练”(+40%)、“策略”(+40%)、“培训”(+33%);呈现减少趋势、按减少率由高到低排列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飞行翻译”(-100%)、“科技翻译”(-75%)、“特点”(-67%)、“资格认证”(-67%)、“素质”(-67%)、“口译”(-53%)、“译员”(-50%)、“技巧”(-50%)、 “会议口译”(-33%)、 “标准”(-33%);两阶段内未出现明显增减变化的高频关键词为“口译理论”“职业化”“同声传译”“考试”“评估”“记忆”“现场口译”。

第四,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在近10年来获得迅猛发展,为便于与后一个时间段的比较,在此先对2002~2006年的口译研究文章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结果按词频高低排序,分别为“口译”(30)、“口译研究”(11)、“教学”(6)、“口译理论”(6)、“译员”(6)、“技巧”(6)、“特点”(6)、“训练”(5)、“策略”(5)、“职业化”(5)、“同声传译”(5)、“飞行翻译”(5)、“考试”(4)、“评估”(4)、“科技翻译”(4)。

口译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本科;口译教学;口译特点;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44―02

1前言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文化区域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口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行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口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除了翻译硕士研究生和翻译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口译人才外,各院校外语本科专业对口译人才的培养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从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口译课列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以来,越来越多的院校在本科外语专业中开设了口译课。但由于本科口译教学起步较晚,其只是作为英语语言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加上课时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口译教师缺乏专业培训,不能因材施教,以致本科口译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翻译培养日趋职业化的今天,有必要对大学本科口译课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定位,根据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结合口译的社会需求和本科学生的语言学习现状,对大学本科口译课进行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口译技能训练自然规律的比较现实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2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

口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其主要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的目的。口译具有现时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口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发言者和听者,同时又要像一个讲话者一样去完成口译工作。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语言和知识资源,运用各种技巧,充分利用讲话人已提供的信息,诸如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各种非语言信息,不断对讲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做出判断。因而,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的过程,需译员一心多用,这一过程是以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包括对译入译出语及其言外知识的理解和重构,以及跨文化和语篇的分析。蔡小红教授在“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一文中对口译的过程作出如下结论:口译不是从原语到译语的译码,而是接收原语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的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右边是译语输出,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的转换。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决定了口译教学不同于笔译教学,口译教学必须遵循这些特点。

3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目标

2004年,鲍川运教授在“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一文中指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做出贡献,作为一门口译入门课,口译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也可以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同时,2009年刘和平教授在“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一文中指出“本科翻译教学应以翻译思维训练为主,以文本题材为辅、以技能训练和语言提高为双重教学目标、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和翻译硕士培训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这些都为本科口译教学指明了方向。

由于大学本科口译课一般是在外语专业高年级开设,虽经过两、三年的外语专业学习,但大多数学生语言能力仍然不太扎实,主题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结合前述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本科口译课应定位为口译入门课,其进行的口译培训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口译培训,而仅能称其为职业口译入门培训。本科口译课教学基本上还是语言与口译教学相结合,本阶段要完成口译职业技能入门培训和语言提高双重教学任务。因此,本科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知口译职业内涵、熟悉口译流程,利用学生已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双语智机能转换的技能,为学生服务社会和继续接受职业化口译训练奠定基础。同时考虑到口译市场需求的层次性,所培养目标也应是具有层次性,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本科口译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交替传译的基本能力,应着眼于会议口译以外的其他类别,重点培养大量从事日常翻译工作的人才,诸如从事生活、陪同口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等工作。通过本科外语专业口译课教学培养初级联络型口译人才,这不但可以帮助解决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可满足市场基础层次的口译需求,缓解当前社会低层次口译人才短缺的现象。

4本科口译课教学原则

结合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以及本科口译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本科口译课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4.1技能性原则

大学本科口译课程作为口译的专业入门课,是学生学习认知口译过程的开始,是口译技能培养的开端,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口译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口译与笔译不同,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点。因此本科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专题材料的训练为次。教师向学生讲授口译的基本理论、口译的策略和技巧,如:意义听辨、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语言转换、公共演说技巧、发声、跟读、复述、综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跨文化交际、如何分散注意力做到一心多用、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及应急策略等。同时让学生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口译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口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语言理解模式,即偏重于语言表层结构的固定的语法理解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突破语言表层结构、抓住深层思想的能力。训练学生从意义结构上着手去断句、理解、翻译,打破语法思维习惯,建立意义思维的习惯。以技能为主线开展口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技能选择话题范围、材料难度和任务场景。

4.2实践性原则

“口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口译训练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向程序性、自动化阶段转换的过程。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口译技能的获取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知识和技巧达到自动化和程序化的程度,对译员的注意力的需求自然下降,译员便可腾出更多的精力,处理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程序。而实现自动化和程序化则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本科学生与翻译硕士不同,口译课只是众多外语课中的一门课,功课压力较大,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因此课堂学习便成为重要的练习机会。应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以实践为主。口译课有理论的成分,但更要要的是实践部分”。以上各位专家的观点都强调了口译实践的重要性。口译作为一种应用性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才能达到逻辑严密、脱口而出的效果。口译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传授口译技巧,更应该给学生创造、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译演练,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增强口译技能意识,掌握口译技能。

5对口译教师的建议

口译课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翻译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外,教师还应该深刻了解口译的特点和认知模式,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并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口译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1教学材料的选择

口译材料的选用应为教学目的服务,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兼顾各类口译题材的训练。选材时应注意口译材料内容应是一般性的,考虑到这一教学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材料不应过于专业化和技术化,以至于将口译实践课变成专业知识课或专业词汇课,打击学生进行口译实践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目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大致分为两种:即以情景专题为纲目编写的教材和以口译技能技巧教授为纲目编写的教材。前者虽有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某一特定话题领域,积累词汇,但其对理论技巧的讲述却较为分散、凌乱。后者虽对口译理论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讲授,但其内容却略显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接受度。鉴于国内口译教材这种情况,教学中口译教师一般不应全部按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合学生水平、适合教学目标的材料。口译教师应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热点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搜集相关材料为课堂所用。善于利用各种鲜活的语音、文字材料,模拟各种场景,营造口译情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译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口译课堂的教学效果。

5.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口译教学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发掘最新的音像和文字材料。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文字、声音、图像和网络信息等,模拟各种情景,营造现场感,增强教学的拟真性,使口译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口译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口译实践活动,积累经验,课堂上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现场的模拟、讲解与呈现,使学生领悟口译的过程。除了授课教师外,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译员以及各界专家前来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给学生提供口译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从事真正的口译打下基础。

6结语

口译课作为大学本科语言专业的必修课,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与笔译和口语教学不同,口译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翻译培养日趋职业化的今天,本科口译教学应结合口译的特点和口译市场需求,立足现状,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于此同时,从事本科口译教学的教师也应积极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选取教学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提高口译课的教学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02).

[2]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05).

[3]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06).

口译教学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口译教学 口译考试 口译实践

[论文摘要]口译教学、口译考试及口译实践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本文在比较口译考试和口译实践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对口译教学产生的启示。

一、引言

《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中、高级)是上海市紧缺人才岗位资格培训项目之一,目的是为上海培养一批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该考试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估,是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提高。由于其培训与考试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标性和操作性较强,便于科学评估,市场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之中;同时它和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口译课程互为补充,对口译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反拨作用。该考试含金量高,为学生在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增加了一个就业砝码,多了一份职业竞争力,因此倍受高校学生和社会上英语爱好者的青睐。目前该项目(以下简称口译考试)已走出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成为一项重要的岗位资格证书。

而口译考试作为对英语爱好者和相关工作人士口译能力的一项检测手段,其过程本身和考生未来可能或已经从事的口译实践工作既有共性和趋同性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科学比较对照二者的异同,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上有的放矢,借助教学实践平台,更好地实现近景目标(提高口译能力,通过考试,获取证书)和远景目标(出色完成口译任务)。

二、口译考试和口译实践之比较

(一)共性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听到)的信息准确而且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德明,2002:6)就其主要工作程序而言,口译是听、理解和正确表达。听是第一个步骤,听不懂或不能完全听懂就无法顺利进入下面两个阶段;没有对原语的准确性理解,表达也就不太容易实现。另外,口译作为一项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具有口语性、瞬间性及难以预测的即席性等特点,它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较高的双语理解能力,高效记忆和快速笔记方法、临场应变能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口译现场的自我掌控、强大的高压氛围承受能力等,对译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口译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口译考试和口译实践的共性,即二者的实质和程序相同、对考生/译员素质的要求也相似。我们日常的口译教学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共性基础之上进行的,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科学、系统地培养和训练他们口译应具备的各项语言和非语言技能,如听力、分析、预测、判断、记忆、笔记、思维、表达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和形成也是一个长期教学和实践的成果,因为“口译的理解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可以分为语音听辨、语法层次分析、语义和篇章分析、文体修辞分析、文化分析、社会心理分析、意义推断和综合。”(刘和平,2001:7)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增强个人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也包含了文化知识结构、社会知识、科学素养等一系列的非语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以降低考试和临场焦虑,甩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有助于他们在口译考试和口译实践中的出色发挥。

仔细观察比较口译考试和口译实践,不难发现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这其中有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也有听众因素方面的。

(二)差异

1.形式和内容

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阶段,笔试合格者方有资格进入口试阶段。而口试又由口语和口译两部分组成。根据《上海市英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修订版)要求,口译考试采用段落翻译的方式进行,翻译量一般为4段,英译汉、汉译英各两段组成。要求考生逐句翻译,每一句段长度在10-25词左右,每一句段英语或汉语后有15-30秒间隙停顿供口译,考试总时间长度约12分钟。选材一般在致辞、讲话、讲座等口语体的文字材料中选取,题材带有普遍性,紧扣社会、时代与日常生活,深度和难度一般适中。

在口译考试中,原语的形式是预制的录音材料,通过录音机播放给考生,材料的语音是按照英语国家人士的标准读音,考生在语音听辨过程中不存在口音的干扰;选材虽然紧扣大纲,但依然有其不可预测性,考生难以为此做针对性很强的准备。因此,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和牢记各种题材和文体的从字词到句法直至篇章的语言板块。在考试时间限定的情况下,这种对号入座式的操作是高效准确口译的途径之一。尤其是政论、时事新闻、外交接待等特定内容、用词和结构反复性大的文体及习语等,搭建句子时,可按照语法规则将这些板块移入其位(张振梅,2003:137)。这样在口译时不仅能减轻记忆负担,而且能增强对语篇主题的预见性,缩短口译时间,提高口译效率和准确性。

比较而言,在口译实践时译员可以最大程度上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诸如主题、范围、涉及内容、面临对象等各方面,以力求做到有的放矢。通常,工作中所译主题往往比较确定,或商务谈判或会议招待、发言,或学术论坛,译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翻译前就相关主题大量翻阅文献和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不利因素乃是说话人可能带有的口音和方言等语音问题所造成的听辩困难,或者有些是超出预先设定和想象范围的,因此译员还需对发言人的背景进行一定调查,了解其发音特点和当地口音以及讲话风格等。口译时间长度随讲话者、讲话内容等因素而变化。为喜欢即兴发挥的讲话者、艰苦的商务谈判活动等做口译在工作时间及灵活度上对译员的挑战性更强。

2.听众因素

奈达主张源语讲话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译语听众的接受。为了帮助译语听众确立源语的意义,译员不应只专注于源语信息的接收、理解、阐释和转述,还应充分关注译语听众,了解他们的构成、需要、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审美价值取向等,并根据听众对不同时段译语的反应,选择其母语文化所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包括字词、句式、语体风格、修辞手段、意象等)译语,将译语听众的受益或效果视为翻译活动的终极目的,并根据他们交互式的反馈,对译文进行调整(刘宓庆,1999)。张吉良(2004)就现场口译的听众大致分为三类:以理解为目的的普通听众(出现在宴请酒会、礼仪庆典、讲座报告、宣传推介之类的中外交流场合的人员)、专业听众(出现在大型国际会议、研讨会、讲座、报告、谈判等场合或工厂、实验室等场所,包括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等)或特殊听众(领导嘉宾、双语听众或译员同行)。他们赞许、迷茫、怀疑或窃窃私语的目光、表情及语言反馈都会影响译员对译文进行调整。

但是,不同于现场口译,口译考试中每位考生面对的听众只有两位针对考生的现场表现和潜力客观、公正地做出评判的考官。他们(考官)或来自高校,或来自第一线口译岗位,具有深厚的口译理论功底、丰富的口译教学和口译实战经验,并全部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后才得以上岗。考试过程中,他们是严格的中立者,禁止通过任何方式或暗示对考生的表现做出现场反馈,且两位考官要分别及时对考生的每部分表现给出成绩。置身于这样无任何呼应和反馈的口译氛围中,考生很难对自己的翻译及时做出修正,只能按照个人的现场理解去表达,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这并不意味着考官是冷面杀手,他们可通过开场的身份确认及考生3分钟的口语表达让考生的紧张和焦虑得以缓解释放,亲切的目光以及和蔼专注的表情等无声语言均可向考生传递着轻松的信息,这些非语言因素的暗示证明可以有效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

三、口译考试和口译实践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无论是口译考试还是口译实践,学生都应掌握英译汉、汉译英的口译基本技巧,准确传达原话意思,注意语气表达顺畅、语音语调正确,用词与句法基本正确,讲究说话的流利与速度。二者所共同依托的便是口译教学,口译教学承载起了口译考试的顺利通过和口译实践的正确指导的双重任务。在教学——考试——实践这三个环节中,教学服务于考试和实践,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实践(包括实战训练和职业口译工作)是动态口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考试总是对教学有着非常强的反拨作用(backwash),也就是影响。这种反拨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可以促进教学;也可能是负面的,会冲击教学。但口译考试的开发和实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良好的口译能力既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高目标,也是学校为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衡量系数。口译教学和口译考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高度一致,在考教内容、学习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口译考试的声望因素(考试地位和风险越高,所产生的发拨作用就越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译考试对口译教学产生的正面反拨作用。

口译课是一门专业技术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也把口译列为基本技能课程之一。而技能培养必须在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口译教学力求精讲多练,通过大量听、读、译训练,强化学生记忆,提高口译能力。利用现代、立体、多维教学模式,促进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加强口语化语言和分类词汇的积累扩展,采用口译经典示范引用,力求学以致用,体现口译综合素质的训练,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鉴于口译的特殊性,只有把口译课内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动态的口译交际环境中获得知识,发现口译中的困难所在以及知识体系的不足,了解口译全貌,体验口译实际过程的复杂性,主动将“输入”变为“吸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口译实践不仅是口译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动态检验口译教学成果,而且也是口译教学终极目标的体现。

四、结语

由于口译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口译课的教学即是以口译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教学,教学和考试在实践上的高度统一有效地保证了口译考试对口译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考教相长,以口译考试促进口译教学,在动态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对口译教学工作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70-74.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6.

[4]上海市英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上海市外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2000.

[5]张吉良.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7):67-70.

口译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释意派;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口译教学

一、 引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1】(梅德明,2010:33)表面上看,口译似乎是一种被动、单一、机械的语言传达活动,其实不然,口译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因此,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解意能力、反应记忆能力、信息组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化知识背景,即使是一个能流利说两种语言的人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

笔者试图通过对口译理论界三大奠基学派之一的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著名教授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巴黎派”,即释意派的研究,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IPTAM(Interpre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cquisition Module,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的使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释意派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释意派对翻译的定义

释意派理论首倡于曾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的著名翻译理论教授达尼卡・ 塞莱丝柯维奇,她曾长期在很多国际组织和机构中担任翻译,有着丰富的口译经验。以自己丰富的口译实践为基础,于20世纪 70年代初提出释意派理论。

释意派翻译理论的基本态度是翻译是交际行为,在自然交际中,语言只是工具,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的内容,而不是语言。释意派认为,翻译不是解释也不是诠释,而是释意篇章。其主要思想提倡在翻译中进行“文化转换”,【2】具体来说,翻译是以口头或笔头的形式用不同语言群体所能够理解的语言传达信息,即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原语(SL)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释意派提出了 “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特殊的隐喻概念,【3】成为连接原语(SL) 与目的语(TL) 之间的桥梁。

(二)理解原语

释意派认为,人们在口译中所使用的方法可以简略概括为以下三个过程:第一,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即听力理解原文;第二,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即脱离语言外壳;第三,用另一种语言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且要符合下面两点:一是要表达出原讲话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即重新表达。

因此,按照释意派的观点,理解原语是翻译程序的首要环节。口译员应该翻译的是构成篇章的事实、思想、感情等,而不应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许钧,1998:9)

例1:Suddenly the line went limp. “I’m going back,” said Jim. “We must have a break somewhere. Wait for me. I’ll be back in a few minutes.

原译: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吉姆说:“我回去看看,我们必须找个地方休息以下,等等,我一会儿就回来。”

改译: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吉姆说:“我回去看看,准是哪个地方断了,等等,我一会儿就回来。”

很显然,这里译者将have a break 理解为“休息一会儿”了,同时,对must 作推测的用法也未能理解。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break在这里是“出了问题”、“线路断了”之类的意思。因此,口译员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是正确运用语言知识,特别是通过上下文或语境来理解原文,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行意义的转化。

(三)脱离原语言外壳

另一位法国翻译理论家玛利亚娜・勒代雷于1994年曾指出, “口语转瞬即逝,含义与声音一同消失,但是意义却存留在听话人的记忆中”。 【4】一般说来,译员在听完一段话后,既不能用大脑全部按顺序记忆每一个单词,也无法将全部内容速记下来。释意派发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有“脱离原语外壳”的过程,译员大脑记忆的不是语言而是意义。

例2:

在迎接远道而来,刚刚抵达的外宾时,中国人会关切地询问:“您一定很累吧?”

原译:You must feel very tired?

改译:I hope you have had a pleasant trip/flight/ride.

由于“即席翻译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意义的细微差别,并自如完整地将其用母语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语言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他摆脱了原语言形式。”因此,本例中提到的“您一定很累吧”是表示欢迎外宾时客气或寒暄的语句,译员完全可以脱离原语直接译成“I hope you have had a pleasant trip/flight/ride”。这个过程是从原语到译出目的语之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直接转换。

(四)译语的表达

在经过了理解原语,脱离原语言外壳将所理解的信息进行处理之后,接下来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将交际的意义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由于口译工作的特殊性,不容许进行语言分析,也不能重新听讲话内容。因此,若想让别人理解,语言的清晰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个人表达能力的好坏也对口译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3:

在一次对青少年介绍“欧盟农业政策”的会议上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如果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价格低于欧共体的官方价格的话,就要征收农业特别税。

原译:“If the CIF price of produce at the community boarder is below the guideline price as determined under the Common Market Organization, then at levy, which is not a tariff duty, is imposed.”

改译:If farm produce comes into the Community at a price below the official Community market price, a special agricultural levy is imposed”.

译员要根据听众的背景决定译语的表达,如果听众对于所译内容比较陌生,译员对翻译中出现的术语则要最大限度的简约。正如此例中提到的外贸术语“CIF”,如果“忠实”地译为“到岸价”,那么青少年听众都会出现听不明白的情况。

因此在口译中,应避免哕嗦,要翻译所有内容,但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对讲话内容加以评论,或用自己的思想代替讲话者的思想。译员应本着以上原则,脱离语言外壳,将原文的意思用符合听众语言习惯的方式清晰表达出来。

三、 IPTAM(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各高校开设口译课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本科生,一般每学期 17周左右,即差不多34个学时。可见本科口译课程的课时相当有限,这就决定了在口译课堂上的重心通常不是学生的练习实践,而是教师传授口译理论和技巧,而口译实践所需的大量时间只有求助于课堂外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因此,计算机网络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IPTAM,Interpre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cquisition Module,即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依托法国巴黎高级翻译学院释意派翻译理论,由会议口译员吴志萌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训练的点滴积累,通过借鉴欧盟以及外交部翻译室译员的专业训练模式,创造性地开发出IPTAM,引导口译学员掌握职业口译员所需的专业技能。希望让广大学习口译的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翻译意义,而非拘泥于源语的句法结构,真正做到“得意忘言”而非死译硬译。这个核心理念很好的体现在了其六步训练过程中。

笔者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采用了这种依托法国巴黎高级翻译学院释意派翻译理论所创的训练机制,这六步训练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源语复述

在学生听完一遍录音后,通过1-3分钟的源语复述,旨在锻炼学生短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集中。要旨在于抓主干、抓结构,记忆when/who/where/what,听完之后复述的过程中尽量包括这几个因素,为无笔记交传打下基础。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听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传达的意义。同样,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传达的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本身。

(二)译入语交替传译练习

有笔记译入语交替传译练习:学生需注意笔记的结构简洁紧凑以及信息要点的准确性把握,牢记笔记只是对记忆的提示,只起到路标的作用。

无笔记译入语交替传译练习:学生需舍弃笔记,凭脑记进行源语的翻译,产出的译入语力求准确干净。

在IPTAM系统中,学生的原语复述及译入语都将会被系统录下,可以给学生留下长期的参考记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播放视听材料,辅助学生在线练习。练习可附有笔记解读的参考,供学生对照并改善自己的笔记。网络平台容量大,材料丰富,排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供学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点播,可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释意派理论对翻译的定义及主要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口译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及指导作用,通过笔者在口译教学实践中结合以释意派翻译理论,即原语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译语的表达为基础的IPTAM(Interpre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cquisition Module,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的使用,采用其提出的六步训练法,探讨了其对口译教学原则及口译实践技能培养的指导作用。以利于学生在口译实践中语言能力、 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文化意识方面的提高和积累,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 中级口译教程. [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10

[2] [法]达尼卡・ 塞 菜丝柯 维奇. 口笔译概论[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 [法] 勒代雷.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 刘和平,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 ]许均,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杨峰.释意理论对口译与口译教学的启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04)

上一篇:储运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