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山水画为例论艺术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2-09-07 03:40:37

以中国山水画为例论艺术的现代价值

摘要:由于机械论和唯理主义的盛行,工业文明越来越把人的情感和理智对立起来,将人束缚在机器的桎梏下,物质资料不断的富足,但人的心灵却愈加空虚和浮躁。艺术作为人情感的传达方式在现代社会具有抚慰人心灵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世界这片广阔的领域中,现代人期冀能够通过对艺术的鉴赏,特别是对直抒胸臆的中国水墨山水画的鉴赏、达到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艺术;现代价值;中国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60-01

现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滥觞,艺术逐渐消除了与大众的距离成为人人都能把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后现代艺术的观念性、拼贴型和流行性。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觉现代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使艺术品的光韵消失了,随之带走了艺术的永恒价值。在这样躁动不安的时代里,欣赏中国山水画却依然能带给人们一种恬静和淡雅之感。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和谐自然观和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山水画是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孕育而成的,有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气魄。许多人在比较中西美术时单纯的概括为“中国画重神似,重意境,西画重形似,重再现。”于是就认为,中国画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天马行空般自由挥洒笔墨,其实不然。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到齐白石的“写生而后写意”,这说明古往今来中国山水画在独特的散点透视中,在“三远”法的精髓下,构造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世界。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自然山水与人的主客体相结合的观点,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的内在追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画,多是以悠然恬静的田园风光为题材,水墨自然而清新。人与自然在画中合二为一,诗趣盎然。充分的演绎了坡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韵味。我们在欣赏北宋郭熙的名作《早春图》时,从溪山早春经过寒风考验的枯树和显现着无限生机还未抽芽的嫩枝中看到自然的情趣,也体会到他在师法自然中所表现出的“春山淡冶而如笑”的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情境。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毛诗序》中就强调艺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艺术的社会意义。中国画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下,对于保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人在艺术变革的浪潮中疾呼中国画的衰亡论,其实这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精髓极不付责任的言论。无论是徐悲鸿还是林风眠对中国画的改造都是对内部精神把握基础上的渐变过程。所以在现代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无疑是我们更深入的探寻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一千五百年前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是我们对于中国画最为熟悉的品评画论。“气韵生动”也同样是中国山水画最突出的艺术精神,气韵在画中不是表现对象的外在形态,是超越视觉眼界的心灵演绎。荆浩在《笔法记》中诠释气韵中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是一种宇宙概念,是超越超物我关系与宇宙合二为一的一种解脱。当西方波普文化盛行之时,安迪・沃霍尔通过机械复制创造海报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文化所侵袭着,但在物欲富足之时却依旧渴望山水画中那让心灵诗意栖居的状态。中国山水画并不寻求画面的实体感,反而如“马一角”“夏半边”的绘画风格是以留白的处理方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内敛之美。西方文明是一种激进的突破性文明,艺术中强调对外在的改造,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内省式的文明,不诉诸于外力的内心审视。

二、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思考

无论是笔墨出神入化的黄宾虹,墨飞如舞的傅抱石,还是借西兴东的林凤眠,勇于突破的刘海粟,现代四大家都在上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型之时中国画的现代革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中国山水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更是中国精神性的象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对山水画现代形态的研究都是在强调它的精神性,笔墨当随时代是个亘古不变的理论,我们如何让中国山水画在现代水泥森林的城市中,引导我们追寻最本真的自然情怀无疑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走向。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社会发展中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由“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宗旨进行的改良运动逐渐向以表现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政治化转变。一时间山水画开始出现大量表现革命圣地和祖国万里河山的壮阔景象,这些在85美术新潮之后又向艺术主题自律性开始转变,这一转变充斥着现代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审视这些转变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山水画所体现的水墨精神不同,观者获得的体验不同,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依旧是我们对自然美和生命原初意义的一种探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文脉。

参考文献:

[1]叶子.山高水长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从教学大纲谈课程标准的转变 下一篇:民间社火的人体文化呈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