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时间:2022-09-07 03:27:11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英国最早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紧随其后,陆续跨入了工业化的门槛,尽管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本质是“资本主义”,很显然,开创世界历史,实现人类社会从农业到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后来历史的发展表明,并不是一切民族都采用了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许多国家的人民并没有向东施效颦那样效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之颦。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就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仅仅是中国,一大批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或早或晚地走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好景不长,在同资本主义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最终演变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旧体制障碍。那么中国何去何从?

1979年初,中共广东省委在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期间,提出了利用临近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思想。同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汇报了这一设想。邓小平当即表示,就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到1980年3月,“经济特区”这一称谓开始出现,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在像从前那样,要么有限开放,要么闭关自守,而是更紧密地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由此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这个两百年前被称为“泥足巨人”的国家,已经阔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出了“中国文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洋文化”的自卑感,中国在世界天平上的砝码越来越重,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汇中日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我们自己开创的这条道路不自信呢?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14年的基本经验,提炼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等九个问题的主要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初形态的形成。从那个时候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从学习、引进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转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变化的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需的剧烈拉动,造成了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正是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谱写了新的篇章。从“发展绝不只是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人们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要求,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方面的空白,它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且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60多年前,那些笃信中国共产党“经济上只能是零分”的西方人士,今天谈论最多的是中国的经济成就;30多年前,那些“看空”中国改革的人,今天却把走出经济危机的希望寄托于这个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以往那个“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表述,今天却衍生出“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的说法,面对这样的历史图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呢?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对旧制度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1954年,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原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初步地构筑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认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的事实。作为全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经历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对制度特征的深刻认识,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地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4亿人脱贫、13亿人走向现代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了20%,手握这样的成绩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

展望我国的现代化前景,尽管仍然面临着内部环境与外部局势的种种风险与矛盾,但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仍然应该是我们坚定的选择,就像十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要求,也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高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

上一篇: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财政政策研究 下一篇:枞阳方言若干常用词本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