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2-09-07 02:03:12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依据化学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源于生活、源于生产的教学理念,对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材地位

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必修1中对可逆反应已有介绍,但对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都有反应限度,学生接受还有困难.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可逆反应的概念,了解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②利用图形分析体会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可逆反应.

3.教学难点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图形分析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4.教学过程

【设疑】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设计意图:从工业生产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回忆钠与水、氯气溶于水的反应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

【总结】很多反应都像氯气和水反应一样,是有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1:向碘化钾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

实验2: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实验3:取2的上层清液,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设问】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学习小组实验现象的差异,为什么实验3的颜色深浅会不同呢?

【追问1】试剂量加的多了颜色会加深,说明什么呢?

【追问2】化学反应限度是孤立的吗?

【总结】化学反应到达限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索热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板书】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连接号: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可逆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把3 mol氢气和1 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 mol氨气吗?

【总结】3.可逆反应的特征:

(1)反应有一定限度.

(2)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总结可逆反应,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设计对应练习,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一议】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是否就意味着反应停止了呢?

【交流与讨论】

(1)反应开始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哪个大?v(正)和v(逆)哪个大?

(2)反应进行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v(正)和v(逆)怎样变化?

(3)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

(4)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速率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讲述】化学平衡不是停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板书】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②前提条件:一定条件

③内在本质: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④外在特征: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规范知识体系.

【思考】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学生回答】高炉炼铁是一个可逆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使知识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化学严谨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1.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结合本节所学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巩固本节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学反应限度》在必修阶段的学习要求较低,能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可.学生学习过后常有这样的想法――“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因此,我们采用生产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师设想”的问题,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化学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把“活动与探究”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会从观察中获取信息,从思考中发现问题,从合作讨论中获取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较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存在限度”这个结论.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地热情.为什么氯化铁溶液的用量是5~6滴?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能否颠倒?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严谨性.

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以及特征,既抽象又微观,理解难度较大,为此制作了分解的、动态的速率时间图,利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图象将微观过程宏观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通过图象的分解和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将困难的知识点简单化.学生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升华,建构知识网络.

最后,留下开放式的作业,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站在一个厂长的角度思考生产问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合理构建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