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范文

时间:2023-03-20 01:59:10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范文第1篇

一、学期伊始:焦虑+爱=安心+努力

焦虑。“吴艳秋:进入高中后,我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9门科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9门科目的内容混在一起,有点儿分不清,压力和劳累也是日益增多。”

爱。“其实,学习与压力是相伴而生的,你要知道,绝非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忍受这份煎熬,所以,千万别放大压力带来的无助。何不将其视为动力呢?其次,既然清楚焦虑来源于学习的不尽如人

意,那就对症下药,把你忐忑不安的时间一心投入到学习中,放到和同学们的思想交流中,如此,哪有闲暇焦虑呢?加油!”

信心+努力。“吴艳秋:听了老师的建议,我突然觉得自己像在无病。这段时间,每每感觉到压力时,我都会深呼吸,告诉自己要放宽心,要加油。谢谢老师。”

二、阶段测验之后:懊恼+爱=信心+努力

懊恼。“顾琼楠:这个礼拜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测验的结果很不理想,自己也被吓了一跳,想哭却又想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最终还是没能落下来,我对自己好失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付出得少,回报也就只有这么多。”

爱。“的确,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愚蠢的人,只看到前半句,所以退缩了,放弃了;聪明的人,更在意后半句,所以明知不一定有回报,依旧愿意坚持。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加油!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信心+努力。“经过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反思,我终于又重新拾起信心,我要争取在期中考试中考出满意的成绩!是的,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会加油!”

三、日常生活之烦恼:倍感辛苦+爱=顽强克服+努力

倍感辛苦。“华晓雯:学习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没想到平时休息的时间都安排得让人窒息。早上一大早起床,还要打扫卫生。吃过晚饭后老师不让我们回宿舍,就留给我们熄灯之前二十分钟洗漱,可是因为担心早上来不及,晚上还要先做一番打扫,时间真的好紧张,我觉得高中生活好辛苦呀。”

爱。“你忘了军训了吗?军训即是适应高中生活的小前奏,如果艰苦的军训都能坚强渡过,往后的艰苦岂不是小巫见大巫?学校的作息安排自有其合理性,在保证充足休息的同时,让你们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最出色的事,这在无形之中既增强了你们的时间观念,又提高了你们的做事效率。试着接受并习惯,你可以的!”

顽强克服+努力。“看完老师的赠言后,我真觉得自己好像也存在许多问题。是的,的确没有人可以代替我来上高中,代替我来适应高中生活,我必须得靠自己。所以,我想告诉老师一件事,现在的我已经可以适应寄宿生活了。相比起我们前两个礼拜的军训生活,我觉得学校比军营舒服多了。所以我相信,如果我能从不同角度去感受高中生活,它应该还是美好的。”

其实,他们的心情就像是个无限循环小数,考前的忐忑、考后的懊恼、平日的不安,也会是考前的期待、考后的欣喜、平日的艰辛,归纳起来,无非如此。但他们依旧循环往复地诉说着这些心情,而我呢,竟也乐此不疲地让他们平静。

我时常在想,这些会是他们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已为之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以诚相待,忘记彼此的身份,只当是朋友间的倾诉?迟迟没有答案,因为我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他们,因为我们暂时摆脱不了老师与学生的身份束缚。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专属于我和孩子们的化学反应,让所有的消极情绪转化成更多的积极心理和努力。我有的,只是真心和爱。而我能做的,就是付出全部的真心和爱。

化学反应范文第2篇

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实际上是体现了某种权力关系的生产要素,可以是各种物质资源(资金、厂房、设备、原材料),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资源(人力资本、文化资本),这种权力关系确保了人类在满足个人消费之外积累起来的劳动,能够获得收益。然而对文化创造者来说,这种收益不一定就是经济利益,很多时候只是业内人士和爱好者的认同以及专业地位的提升。“文化资本往往首先是作为一种符号资本而起作用的,即人们并不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而只是承认它是一种合法的能力,一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也许是误认的)权威”(布尔迪厄《资本的形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首版只印了1000册,主要被庞德、艾略特、海明威等文化人购买;2001年,该书手稿的一章就拍卖了150万美元,带作者签名的100本首版书,每本价值10万英镑———文化最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些收益已经不属于乔伊斯本人。布尔迪厄在《再生产》(1970)、《艺术的法制》(1992)等著作中一以贯之地把文化生产场视为相对自治的领域,这个“有限生产的次场”有着与大生产相反的规则,“如同败者获胜的游戏那样,是建立在对权力场和经济场的基本原则的一种倒置基础上的。它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它不保证在投资与金钱收入之间任何形式的一致……”(《艺术的法制》,刘晖译,2011)。文化生产既是他律又是自律的,如果作家一开始就考虑为市场的商业法则,创作出来的作品极有可能在商业意义上和专业意义上遭到双重失败。

与布尔迪厄谨慎地使用“文化资本”不同,古德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是一群把文化变成资本、直接赚取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本家”,“不存在任何隐喻,新阶级的特殊文化就是可以为个人创造出大量收入的资本”(古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杜维真等译,2001)。为了区别于一般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古德纳把文化资本家的特殊才能描述为一种反对旧文化和权威的批判话语。古德纳的理论概括了上世纪70年代左派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大众知识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却高估了知识分子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和支配能力。正如马丁(BillMartin)和塞勒尼(IvanSzelenyi)分析的那样,这里的文化资本是一种知识技能,不可能与个体分离,没有损耗并转移到每一个产品中去(《全球化与文化资本》,薛晓源等编,2005),它怎么能够像马克思所揭示的,进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从而生产出并实现剩余价值呢?

其实无需太多的理论分析,只要关注在古德纳学说之后兴起的全球文化产业,就可以看到文化资本拥有者在生产全过程中的位置,即使是这一部分比乔伊斯式的作家更接近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只是在从事着文本创作的活动。我们知道,无论文化产业的类别是影视、戏剧、音乐、出版、动漫游戏甚至文化旅游,在生产的源头都有一批主创人员,他们并不负责文本的批量复制、后期的宣传营销、版权维护以及整个工业流水线的搭建和管理。如前所述,文化生产场是一个拥有“场域自主性”的领域,它既受商业法则影响又要遵循本专业领域的规律,文化产品能否保持较好的专业品质,同时满足大众的需求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国内的影视、戏剧、出版等行业都有所谓的“二八定律”甚至“一九定律”,即使是在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今天依然如此,10%的电影赚走了90%的钱;大量按照市场需求精心炮制的文本没有获得成功,某些剑走偏锋或高于大众趣味的“非主流”作品却有可能一夜走红,并反过来改造许多人的趣味。文化产业的这种高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文本创作者难以独自承受的,他们很难左右文化产业的其他环节,相反会受到投资方、管理者甚至营销人员的控制或影响,比如在出版社,发行部经理会对书籍的选题策划甚至装帧、定价提出意见。文本创作者可能是文化产业中拥有文化资本最多的人,其他管理、营销和技术人员拥有较少的文化资本,但这并不带来对应的物质回报。在文化产业各领域,最初的文本创作者通常待遇很低,很多人并非专职作者(近年来国内走红的网络小说,几乎都是非职业作家创作的,他们在获得商业成功之后才转为职业作家)。只有极少数大牌作者享受着高待遇,但即便是大牌作者或大牌明星,也无法左右文化产业的其他环节。作家根本不知道出版社的实际印数,只能在版权谈判的时候规定一定的首印数以确保自己的基本利益,这个版税额是双方对文化资本实现程度的一种预判,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明星作者的收益实际上被扣除了一部分来冲抵那些90%的失败作品。

我认为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在一般生产活动中处于次要位置,不具备经济资本那样的决定性影响,事实上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家也不太重视所谓文化资本(比如企业精神、企业组织形式中的文化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因为这一变量是很难实际测量的;而在文化生产尤其是文化产业这一特殊领域,以各种文本形式呈现的文化资本(区别于企业文化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文本首先要实现文化或专业意义上的成功,才能进一步获得经济收益。但同时,由于掌握、管理经济资本的人可能更多地考虑市场规则,各环节如何磨合,并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就是最大的难题。文化产业成为了一项十分复杂微妙的生产活动。下面我想用飞跃鞋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是一些创作意味不那么强烈的商品,也首先面临文化意义上的挑战。

“飞跃”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上海国营大厂诞生的一种胶鞋,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流行的运动鞋之一。然而到了90年代,在国际运动品牌和本土新品牌的冲击下,这种工艺设计十分简单的帆布面硫化鞋逐渐沦为低端产品,丧失了它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006年,以帕特里斯·巴斯蒂恩(PatriceBastian)为首的法国五人小组获得了飞跃的海外权,在欧洲重新注册为“Feiyue”并建立设计研发团队,新的飞跃鞋在几年时间内迅速成为法国颇有名气的品牌,据称2010年的销售量就已经超过100万双,其平均售价是老飞跃鞋的20倍。国内关跃鞋重生的报道,有的认为是民族品牌重新崛起,有的认为是国有无形资产被流失、侵吞。这里暂且不论知识产权方面有无争议,仅仅关注在文化资本意义上,巴斯蒂恩的团队做到了哪些事情。

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有在中国长期工作、生活的经历,其中巴斯蒂恩本人是运动鞋发烧友,他们保留了老飞跃鞋的经典款式,并先后研发出100多个新款。飞跃属于硫化鞋、帆布鞋,相比今日有着较高科技含量的各类运动鞋,它更依赖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塑造。巴斯蒂恩的团队一开始就把“飞跃”设定为与最大的帆布鞋品牌、美国的“匡威”竞争,其宣传营销把飞跃的历史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橡胶业———这恰好是匡威崛起的年代,既遵循了复古的理念,又试图与之比肩。为了抗衡匡威与NBA篮球赛相结合的AllStar全明星系列,飞跃强调自己是被万千中国武术爱好者穿在脚下的练习用鞋,打造出相关款式,并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表演方阵的使用,获得了布尔迪厄所说的除精神和物化产品之外,第三种“制度化”、被权威认可的文化资本;同时,飞跃的一些重要款式还适合模拟赤足跑运动,跟随了流行文化中的极简主义跑步理念。这个风格朴素的新品牌对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来说包含多重文化含义:它既是老工业时代的遗存,有怀旧和复古色彩,又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和清新气息,同时作为法国人结合时尚元素重新设计的品牌,它有反抗美国流行文化霸权的意味———飞跃最畅销的款式也就是中国消费者颇为熟悉、被继承下来的那个老款式,恰好极为简约地使用了法国国旗的红、蓝、白三色。

在飞跃鞋的例子里,巴斯蒂恩的团队进行了类似于文本创作的改造和设计活动,最初他们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组建的、资金有限的小公司,但也是围绕核心文化理念建立的公司,给予了创作团队较为自由的试验空间。在电影行业里也经常有这种情况,新锐导演因为拍摄艺术性较强的小成本电影获得认可,此后才结合商业需求进行大投资的制作。除了较少受到经济资本控制之外,巴斯蒂恩团队成功的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运用,这在法国政府多年推行“文化多样性”国际政策的背景下,并不是一件奇特的事。

无论文化蕴藏在个人头脑、企业组织结构还是城市资源之中,它都只有在与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下、经过创造性运用,与历史达到某种偶然的契合,才能带来收益,这就是我所指的“化学反应”。那些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也并非天然就是文化资本,尤其不是被中国人独占的文化资本,武侠、熊猫、花木兰、中国菜这些文化符号都被西方人十分自如地运用着,反过来在中国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对跃鞋的案例,我特别不愿意附和关于民族品牌流失的批判,它的经济价值一部分来源于过去积累的文化资本,但毕竟有赖于法国团队的运用和重新创作。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文化资本的“化学反应”中,“技师”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即使文化产业受经济法则的主导,其文本创作者也需要在复杂的协作关系中找到一条自己的路,首先实现其文化上的意义,而不是一味顺从经济资本的控制。英、美、法等文化产业、文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创意阶层、文本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和经济利益,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各种行业协会和工会甚至能代表他们与制作方谈判分成,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化学反应范文第3篇

一、备课标,实现“分解反应”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化学教师备课应该将新课程标准理念深谙于胸,把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分解反应”。《标准》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部分繁难的内容,增加了不少生活化、实践性素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识到化学教学应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在教学的时空上,可以通过社区访问、实地调查、网络学习、跨学科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向师生合作互动式转变,要将过往大量的“自我表演”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当然,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抛弃”原有讲解式、接受式学习,而是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化学课程向学生发展为本方向转变也并不意味放弃基础,若是这样,教学便是无源之水了。这里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标的透彻理解,对教材的有效开发。

二、备教材,实现“还原反应”

化学备课时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写者的意图,弄清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对书本插图的构思、练习题的安排也要了如指掌。同时,教师要深入到“用教材教”的层面,将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还原反应”。教师要对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了然于胸,要知道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要明确本单元、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科学确定课题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内容。如学习酸、碱、盐的溶解性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硫酸盐不溶钡和铅;酸易溶,碱难溶;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多不溶。”教师还可以通过深度备课,将平面教材立体化,单一活动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擦亮眼睛,发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备学生,实现“置换反应”

教学的一切目的都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否则,所有的教法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是学生,学习这个章节化学知识时,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会思考用怎样的语言表述更精练、更生动形象,又能把教学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现备课的“置换反应”有利于让学生“动起来”,以学定教。例如,学生初学化学方程式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不是忘了写反应条件,就是不配平或不标“、”。略一提示,会自己订正,但下次作业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备课时,我选择了“示错法”,让学生先预习,注意书写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板书常用方程式时故意写错几道。学生通过预习,会发现教师书写的错误,然后“大家一起来找茬”,从改正错误中找到方法和规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四、备反思,实现“中和反应”

斯金纳有条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其实,上完一节化学课,这节课并还没有真正结束,教师需要静下心来反思,思失、思得、思惑,通过反思、体悟、总结,实现课堂教学再出发,这就是二次备课。通过二次备课乃至多次备课,促使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实现备课的“中和反应”。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学生对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原因理解不深。有一次,我在演示实验时忘记了塞棉花,导致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面对这一失误,我将错就错,让学生说说水变色的原因,并进行二次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对塞棉花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有哪些可以将错就错利用的资源,如何挖掘、利用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思考的系统化。

化学反应范文第4篇

化学平衡移动意义在于,当改变外界条件比如温度、压力和反应物、生成物浓度时,打破了原有化学平衡状态使其最大限度的向正方向进行,这在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从化学平衡常数定义分析来看,当反应温度不变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必然会使化学反应向正方向移动,从而引起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同样将生成物移走,对于原有的平衡状态来看,相当于增加了反应物的浓度,反应也会向正方向移动,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这在工业生产上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对于N2+3H2=2NH3可逆反应来讲,让化学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在反应容器中充入N2或者H2使它们的浓度增加。在实际的生产中为了获得多的NH3,需要将生成的NH3尽快的移走,降低NH3的浓度。这样反应就能向正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改变浓度是在化学平衡常数不变的情况下遵循的规律,但是当化学反应温度发生变化会引起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经过物理化学家们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满足克拉伯龙方程,即当升高温度化学反应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反应向放热方向移动。所以,在工业生产中根据化学反应的吸、放热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其向着生成物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主要针对反应物中有气体或者是生成物有气体反应,由化学平衡常数来看,化学方程式中分子数增加和减少的反应,压强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经过试验证明,在其他条件时,增大压强有利于向化学分子数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有利于向化学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不同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酸碱中和以及爆炸反应比较猛烈,部分氧化反应进行缓慢。为了将化学反应更好的为化工生产服务,需要对化学反应详细的研究,经过研究最终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化学平衡进行过程实现的。对于大多数化学反应,增加生成物或者降低生成物浓度有利于向正方向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这个规律。比如,某组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分级数是零,不管增加还是减少该组分都不会对化学反应速率造成影响;当某组分反应分级数是负数,增加其浓度不会提高原反应的速率,相反会降低其速率。对于某化学反应,当确定了催化剂和外界温度后,浓度就成为影响其反应速率是重要因素。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重要影响。化学反应除了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外,和化学速率常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反应速率常数实现。反应中如果整个体系的活化能降低,其反应温度就越高,反应速率也就越快。但是对于复杂的反应体系来讲,温度升高有利于向活化能高的方向移动。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性具有选择性,比如某种物质在一个反应中是催化剂,在其他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对于具有主副反应的体系,可以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达到促进主反应抑制副反应的目的。另外,在化工生产中需要研究影响催化剂中毒的因素,避免由于使用工业设施不慎,导致催化剂中毒情况的发生。催化剂中毒使催化剂不能发挥最佳的催化效果,影响反应的进行。

三、总结

化学反应范文第5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教材引入]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章的意义

两个问题: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问题。

意义:是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并能指导化工生产。

[录象]古代建筑物受到腐蚀的记录片。

[讲述]从片中我们知道,古代建筑物在本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的原因是酸雨。为什么会使腐蚀的速度变快呢?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要研究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指导实验][实验2-1]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大理石反应。

现象:在加入盐酸的试管里,大理石与盐酸迅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加入醋酸的试管里,反应缓慢,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讲解]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不一样,如何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呢?

结论: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略

[设问]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数值是否一样呢?让我们看下面的练习。

[投影]练习:在给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起始时加入氮气和氢气且浓度分别为1.0mol/L和3.0mol/L,2秒后,氮气的浓度为0.8mol/L,氢气的浓度为2.4mol/L,氨气的浓度为0.4mol/L。分别用氮气、氢气和氨气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这2秒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计算、思考]

3H2+N2=2NH3

起始3.01.00

浓度mol/L

2S后2.40.80.4

浓度mol/L

[总结]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系数比,应指明是用那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实质是平均反应速率。

[过渡]下面来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补充实验:

在三只试管里分别放入5mL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加入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铜丝,铝丝,铁丝。

[讲解]铜是氢后金属,不能置换酸中的氢,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铝的反应速率快,说明物质的性质即内因是决定化学反

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那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影响呢?

现象:铜丝与稀盐酸不反应;铝丝比铁丝溶解的快,气体生成的快。

[板书]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指导实验][实验2-2]大理石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并给其中一个加热。

[实验2-3]H2O2的分解反应

(2-2)现象:在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在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中气泡产生得很慢。加热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2-3)现象:在H2O2中加入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在没有加入MnO2粉末的试管只有少量气泡。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回答]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浓度、温度和催化剂。浓度越大、温度越高、使用催化剂,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板书]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设问]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为什么?

[回答]

对于气体来说,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体积与所受的压强成反比。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体积就缩小,则浓度就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加快。

[板书]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阅读]P35最后自然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还有什么?

[设问]为什么在补充实验中选择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金属?

[回答]因为固体颗粒的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追问]怎样影响?

[回答]颗粒越细,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留疑]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练习]

1、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汽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外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v(NH3)=0.010mol/(L·s)

B.v(O2)=0.0010mol/(L·s)

C.v(NO)=0.0010mol/(L·s)

D.v(H2O)=0.045mol/(L·s)

2、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采用不同条件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速率最快的是()

A.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mol/(L·min)

B.用NH3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min)

C.用N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mol/(L·min)

D.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min)

3、增大压强,能使下列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

B.CO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2和H2

C.将CO2通人石灰水中

D.Na2O溶于水

4、在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e2O3+3H2=2Fe+3H2O,采用下列措施不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是()

A.增加Fe2O3投入量

B.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增加通人H2的量

C.充入N2,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

D.充入N2,保持容器内体积不变

[答案]

1、C;2、C;3、B、C;4、A、D

[作业]P36一、二

探究活动

化学反应范文第6篇

教材: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

内容:第二章 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教材分析

在高中教材中出现熵变及化学反应方向问题具有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及利用的价值。应首先认识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意识,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后面似乎"枯燥"的内容受到学生的重视,去认真对待。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化学反应存在方向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明确提出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通过分析最常见的等温、等压条件下决定反应方向的因素,介绍判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解读课时目标:学生能说出熵变与焓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并能根据关系式H-TS定量判断反应的方向。通过分析关系式 H-TS ,学生能够根据反应焓变的吸热或放热、反应熵变的熵增或熵减定性分析反应焓变和反应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化学反应的方向由焓变和熵变共同决定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在"自发反应"、"熵"等概念上纠缠,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化学反应和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感性认识。

六、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教学环节及评析

【图片导入】

师:播放公路上成群结队汽车的图片。为了减轻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2NO+2CO=N2+2CO2来处理,这一方案是否可行?

评析:从学生十分熟悉的汽车尾气的治理为切入点,将学生引入化学反应的方向这一主线索,体会到研究化学反应方向的意义。

【提出问题】

师:从生活中举例:水的流向、热的传递、常温下铁生锈等。

生:思考什么是自发过程并明确概念。

师:一个化学反应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按预期方向进行,我们可以寻求一种客观的依据来判断,可以用哪些因素来判断呢?

评析:从生活中的自发现象过渡到化学反应的自发,然后延伸扩展,探究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提出问题,明确重点。

【交流研讨】

师:化学家们曾经认为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是反应热,你同意吗?

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形成以下观点:1.反应放热有利于反应自发进2.反应吸热也有可能自发。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评析:分析课本给出的几个化学反应,学生得到结论。

【联想质疑】

生:NH4NO3(s) 、NaOH(s)、 NaC1(s)和蔗糖的溶解性实验

师: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能自发进行?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共同特点:有序无序。

师:明确熵的定义(举例火柴盒里的火柴帮助理解)熵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影响熵的因素:①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熵不同;②同一物质,聚集状态不同熵不同S(g)>S(l)>S(s)

师:反应的熵变(S):S=S反应产物-S反应物

生:会判断熵增过程和熵减过程

师:熵增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吗?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加反应吗?

生:看课本比较归纳、回答。

评析: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溶解现象出发引入熵的概念。学生形成以下观点:1.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熵变。2.反应的熵变有熵增和熵减之别。3.熵增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4.熵减反应也可能自发,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概括整合】

师:焓变、熵变都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但都不是唯一因素,那么反应方向究竟与什么有关?

生:阅读课本完成问题。反应方向判据:H-TS

评析:避免数学推导,直接给出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焓变和熵变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反应方向的定量关系式。明确易错点:1.该关系式只能应用于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的反应,不能用于其它条件下的反应;2.该关系式表示的是在温度压强一定条件下,反应自动发生的趋势即可能性,不能说明在该条件下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能否实际发生。

【知识梳理】

生:思考图2-1-4

师:注意:①只能应用于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的反应,不能用于其它条件下的反应;②指出的是在温度压强一定条件下,反应自动发生的趋势即可能性,不能说明在该条件下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能否实际发生。

生:判据的应用,从数学角度对其进行推导。

评析:树状图表示,关系明了,简单易懂。构建知识体系,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

【反馈矫正】

师:已知:2NO(g)+2CO(g)=N2(g)+2CO2(g)此反应在 298k.100kPa下H= -113.0 kJ・mol-1 ,S= -145.3J・mol-1・k-1 判断该反应室温下能否自发进行?

生:定量计算,分析能否自发进行

评析:应用公式H-TS进行简单计算,练习巩固。指明反应方向判断的复杂性,强调不能滥用某一条件下的判断结论。

【阅读扩展】

生:阅读课本:追根寻源--如何认识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

评析: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解决本节开始提出的汽车尾气处理的问题,认识到化学反应方向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埋下伏笔。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八、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范文第7篇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铺垫。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碰撞理论),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常用的比较反应快慢的简单方法;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浅到深、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思维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讨论归纳及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

2.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活化能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内容

4.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微观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4.2 教学内容略

五.应用所学知识,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与评价

① 将食品置于低温条件下(如电冰箱内),常常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为什么?

② 工业上用氮气与氢气反应合成氨时,常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这些反应条件对于合成氨的反应速率有什么影响?

③ 月饼,糕点等往往在包装内装入小包脱氧保鲜剂,这样做有什么用?

④ 衣物上的油渍用普通洗衣粉很难洗净,但如果用加有脂肪酶的洗衣粉,则较容易洗去,为什么?

在学完本节课的知识后,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几个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以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是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这堂课就是在以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建构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高中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而且基本上能够用微粒的观点加以解释。本课选择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时体系内部气压变化图像为载体,教会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图像,思考速率时快时慢的原因,引出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思考和实验探究。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思考比较反应快慢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探究之后,要求学生利用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等理论对实验结果加以解释,让学生体会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的同时,进而感悟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化学反应范文第8篇

一、无机反应的分类

1。四种基本类型

在初中阶段,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和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用A、B、C、D或其组合表示物质,这四类反应可简单表示为A+BAB(化合),ABA+B(分解)、A+BCAC+B(置换)、AB+CDAD+CB(复分解)。在化学教学中,这种分类方法对掌握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形成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四种基本类型只是对化学反应的初步分类,不能概括全部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最常见的生铁冶炼Fe2O3+3CO高温2Fe+3CO2和甲烷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都未能包括在内。

2。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随着溶液导电性的研究和电离理论的发展,人们又根据参加反应的微粒把化学反应分为分子反应和离子反应两大类。分子之间发生的反应称为分子反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生分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H++OH-H2O就最常见的离子反应。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有两大特点:一是略去了未参与反应的离子,揭示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也更加简明。二是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前述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能表示所有强酸强碱的中和反应。

3。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反应

自19世纪末发现电子到20世纪初形成原子结构理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反应实质上是反应物之间对价电子的你争我夺,最终导致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于是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又提出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分类可以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分类的着眼点从原子、分子、离子到价电子,步步深入,是一种较基本类型更深层次的分类方法,也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在这种分类中,“氧化”已失去了字面上的意义,所以历来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明确氧化还原的辩证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在反应中电子有得必有失,而且得失相当。因此,氧化与还原相互依存。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多,容易相互干扰而产生负迁移。要明确概念的范围,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可表示为: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得到还原产物和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得到氧化产物。

电子得失是氧化还原的微观本质,化合价升降是宏观表现,被氧化、被还原是指发生了什么变化,“剂”“性”针对反应物而言,产物即生成物。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总是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发生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这与酸碱之间的强强反应规律是一致的。氧化还原的另一规律是化合价升降相等,电子得失总数守恒,这是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和氧化还原计算的依据。

③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没有严格界限

在化学上金属与非金属、酸与碱、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等都没有严格界限,中间都存在着某种过渡状态,从量变到质变。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也是逐步过渡的。即使在非氧化还原反应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电子偏移,只是这种偏移未能引起宏观上化合价的改变。例如中和反应H++OH-H2O,在反应物中H+与H原子相比少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OH-中相对多一个电子,有成对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但在生成物H2O中,电子对是共用的,也就是说H+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电子,可见,在中和反应中电子仍有一定程度的偏移,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并非“势不两立”,“是”与“非”是根据化合价是否改变人为界定的。

分类方法的演变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无机反应的三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其结果各异。应注意把握彼此之间的联系。如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是离子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而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离子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也包括非氧化还原反应。

二、有机反应的分类

有机化学为什么能够自成体系?一方面是因为有机物是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含碳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特殊性。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2周期第ⅣA族,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单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共价单键或双键、三键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就可以成千上万,而当分子中原子种类数目相同时,又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所以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硅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4个,但由于半径大,Si-Si键长远大于C-C键,使之键能小,硅链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不稳定。因此,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造物主”选择了碳原子构成有机物的骨架是必然的。由于有机物组成、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有机反应的分类不再沿用无机反应的分类方法,而是另立门户。

1。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无机物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元素组成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机物的组成简单,其反应基本都发生在官能团上。在中学阶段,有机反应也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取代、加成、消去、聚合。同样,由于有机物的多样性,这四种基本类型也不能概括所有的有机反应。

①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如甲烷在光照下能与卤素单质反应。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逐一被碳原子代替。

CH4+Cl2光CH3Cl+HCl……

值得注意的是取代与置换不同,二者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取代被限定为有机物的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也有另一单质生成,而取代则与单质是否参与或生成无关。在有机化学里取代是有机反应中的一大门类,包括卤代、磺化、硝化、酯化及酯的水解等,以酯化为例:

CH3COOH+C2H5OH浓H2SO41CH3COOC2H5+H2O

这一反应的机理是羧酸失羟基;醇失氢原子,即羧酸分子中的羟基被醇中的烷氧基所取代。其逆反应酯的水解也属于取代反应之列。

②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们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乙烯使溴水褪色就是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发生加成反应的主体是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被加成的物质可以是非金属单质(H2、X2等)或小分子化合物(H2O、HX等),加成反应的主体可以是不饱和烃,也可以是含氧、含氮的有机物(发生在CO或CN上)。三键的加成可分步进行,也可一步到位。如CHCH与X2加成可得二卤烯烃和四卤代烷两种产物。小分子化合物与不饱和烃加成时,氢原子和羟基或卤原子可分别加到不同位置的碳原子上,其加成规律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并未涉及,如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则可分析试题中的新信息确定。

③消去反应

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叫消去反应,例如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CH3-CH2Br+NaOH醇1CH2=CH2+NaBr+H2O。对于消去反应需注意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是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若改成强碱的水溶液则发生取代(水解)生成醇,对此要强化记忆,避免混淆。另外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还需符合一定的结构条件,与连接卤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一定连有氢原子,否则不能发生消去,如CH3Br、(CH3)3C-CH2Br都无法发生消去。实验室用乙醇脱水制乙烯属于消去反应,这一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70℃,若温度为140℃,则发生双分子脱水2C2H5OH浓H2SO41140℃C2H5-O-C2H5+H2O,此时未生成不饱和化合物,不属于消去反应,而属于取代反应。消去的逆反应是加成,但不能认为消去与加成是一对可逆反应,因为二者的反应条件完全不同。

④聚合反应

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叫做聚合反应。聚合反应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必由之路。在聚合反应中,相互结合的小分子称单体,反应后得到的高分子称聚合体。聚合反应又分为加聚和缩聚,不饱和小分子的聚合实质上是大规模的加成,这种聚合简称为加聚。如由丙烯制取聚丙烯:nCH3-CH=CH2催化剂CHCH3CH2发生加聚的单体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如丁二烯与苯乙烯混聚,这种混聚产物往往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另一种聚合叫缩聚,其单体至少是两种甚至更多。聚合时也未发生在不饱和键上,而是通过失去小分子而彼此连接成高分子。如脲醛树脂的制取nH2NCONH2+nCHO催化剂NHCONHCH2+(n-1)H2O这种缩聚反应可以看成是大规模连续发生的取代反应。蛋白质就是20种氨基酸按一定顺序、一定数目缩聚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

烃及含氧衍生物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当氧气充足时产物为CO2和H2O,当氧气不足时,也会有CO生成。通过测定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的量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并写出分子式。此外,在有机化学中,把醇、醛、羧酸的相互转化也称为氧化或还原:

醇氧化1还原醛氧化1还原羧酸

如CCH3OH+H2催化剂1CH3-CH2OH(还原)

C2CH3OH+O2催化剂12CH3COOH(氧化)

化学反应范文第9篇

一、以物质类别发展为方向

书写化学反应式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生成物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熟悉物质的变化规律。

在具体的化学反应中,根据相应情景及相关提示作出合理判断。

例1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分析:反应物单质钠作为金属单质,可变化为金属氧化物、盐、碱。但在此体系,不可能出现酸根离子,生成盐的可能被排除。而钠的氧化物又与水发生反应,故生成物一定有氢氧化钠。

二、以化合价走势为线索

对于比较复杂的化学反应 ,物质类别发展只是一个方向,只能初步判断部分生成物,接下来就要通过元素化合价来分析其它的生成物。回到钠与水的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来看,很明显单质钠的化合价升高,就意味着有其它元素的化合价要降低,分析水中的氢氧元素,能发生化合价降低的只有氢元素,即有氢气生成。并在此同时根据得失的电子总数相同即可对生成的氢气及单质钠进行配平。此步要求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找准相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而得出对应生成的物质或离子。多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太复杂,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例2实验室有时也可以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

分析:反应物中有K+、MnO4-、H+、Cl-。根据题意知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显然只有锰元素。由高锰酸根变化为锰离子,可得到:Cl-+MnO4-=Cl2+Mn2+,再利用得失的电子总数相同,得到:10Cl-+2MnO4-=5Cl2+2Mn2+

三、再以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为准绳

经过前两步的梳理,化学反应式基本成形,此时还应注意反应体系的酸碱性,并通过电荷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最后的修订及完善。回到10Cl-+ 2MnO4- =5Cl2+2Mn2+,观察目前方程两边电荷情况,左边带12个单位的负电荷,右边带4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以及溶液酸碱性可得:16H++10Cl-+2MnO4-=5Cl2+2Mn2++H2O,再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即可得到:16H++10Cl-+2MnO4-=5Cl2+2Mn2++8H2O。对于电极反应式也可用同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例3酸性甲烷燃料电池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

分析:电池的正极反应物质是氧气,按正常思路O2变为 OH-,但该电池为酸性电池,只能生成H2O。按照化合价可知1摩尔O2得到4摩尔电子,第一步有:O2+4e-=H2O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还有H+,第二步有:4H++O2+4e-=H2O第三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有:4H++O2+4e-=2H2O。

负极反应物质是甲烷,由于甲烷的化合价变化难以确定,应通过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2H2O+CO2得出1摩尔CH4结合2摩尔O2,也就是失去8摩尔电子。根据相同的思路第一步: CH4-8e-=H2O+CO2 ;第二步:CH4-8e-=H2O+CO2+8H+;第三步:2H2O+CH4-8e-=CO2+8H+

化学反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AlN;气相反应;表面反应;寄生反应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06

0 引言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简称MOCVD(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是制备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2]。MOCVD生长Ⅲ族氮化物(如GaN、AlN)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寄生反应的发生不仅会消耗珍贵的金属气体,而且影响薄膜生长的质量。

1 MOCVD法生长薄膜的基本步骤

MOCVD反应器由气体入口装置、反应器室、托盘、加热器、废气排出口等部件构成。薄膜生长过程中,气体经入口装置导入反应器室中,流经托盘在衬底上发生沉积反应,然后由排气口排除[3]-[4]。

MOCVD法生长薄膜的基本步骤可归纳为以下:(1)从反应器进口到沉积区域的主气流质量传输;(2)从主气流到生长表面之间的质量传输;(3)形成反应前体的气相反应;(4)生长表面上薄膜前体的表面吸附;(5)薄膜前体进入生长位置的表面扩散;(6)薄膜成分并入到生长膜内;(7)表面反应生成的副产品的解吸附;(8)副产品离开沉积区域,流向反应器出口的质量传输[4]-[5]。

2 AlN(氮化铝化学成分)的化学反应路径

MOCVD生长AlN过程中,通常使用TMAl和NH3作为反应前体,反应包括气相反应、表面反应等。

注:活化能的单位是kcal/mol,指前因子的单位在气相反应中是(cm3/mol)n-1 s-1 ,在表面反应是 (cm2/mol) s-1;σ表示表面反应中碰撞的粘着系数。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生长AlN包括10个气相反应和7个表面反应,具体路径如下:

(1)气相反应 。1)热分解反应:如反应G1,由于G2中TMAl和NH3的加成反应迅速,抑制了该反应的进行。2)加合反应:如反应G2,当TMAl和NH3共同存在时,他们之间有很强的预反应,生成Lewis acid-base加合物TMAl:NH3,该反应活化能为0,反应速率很高,为不可逆反应。3)TMAl:NH3失去CH4的反应,如反应G3、G4,生成DMAl-NH2.其中反应速度参数由碰撞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法决定。

4)聚合反应:如反应G5-G8,这四步反应的活化能为零,反应形成DMAl- NH2的高聚物。5)气相成核,形成AlN纳米颗粒的,如反应G9、G10,纳米颗粒被热泳力带离沉积表面,这消耗Ⅲ族源,降低了AlN的生长速率。

(2)表面反应。1)吸附反应:反应S1-S3,在衬底材料表面,TMAl、TMAl:NH3和MMAl吸附在N表面原子上并释放出CH3-;反应S4-S5为DMAl-NH2和(DMAl-NH2)2吸附在表面变为AlN*并释放出甲烷。吸附反应的表面反应速率Rjs,等于动力学理论估计的气相品种与表面碰撞的速率乘以相应的反应粘附系数:

Rjs=RiPi/(2πMiRgT)0.5

Ri为与温度和覆盖率有关的i品种的反应粘附系数;Pi为i品种的分压;Mi为i品种的相对分子质量;Rg为摩尔气体常数[4]-[5]。

2)并入反应:反应S6为吸附在表面的Al*与N反应并入晶格,该模型认为在表面存在过量的活性N;反应S7为吸附在表面的AlN*直接并入晶格。

(3)寄生反应。在MOCVD高温气相化学反应中,这些反应最终会导致纳米颗粒的形成并且消耗很大一部分III族前体,降低薄膜的生长速率。其中,AlN的粒子成核化学是通过一个协定路径进行的,主要发生在气相反应中,反应路径如下[2]:

G1 : AlMe3+NH3 --- AlMe3NH3

G2; AlMe3NH3 --- AlMe2NH2+CH4

G3: 2AlMe2NH2 --- Particle+Nucleus+other products

G4: 2AlMe2NH2 --- other products

G5: AlMe2NH2+Nucleus (+M) --- Particle+Nucleus+(+M)+other products

寄生反应对于薄膜生长是十分有害的,在MOCVD反应器设计与确定操作参数时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尽量将寄生反应抑制到最低限度。现在市场上广泛采用的反应器大都采用分隔进口,目的就是防止反应前体之间的预先反应。

3 小结

MOCVD生长半导体薄膜的技术已日渐成熟,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MOCVD生长薄膜的化学反应路径很复杂,包括气相反应、表面反应等,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致,这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如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等微观角度入手,寻求新方法来验证和研究[1]。

参考文献:

[1]王国斌.水平切向喷射式MOCVD反应器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09.

[2]Mihopoulos T G,Gupta V,Jensen K F.A reaction-transport model for AlGaN MOVPE growth.J Crystal Growth,1988,195:733-739

[3]陆大成.段树坤.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外延基础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Fundamental chemistry and modeling of group-III nitride MOVPE,J Crystal Growth,2008(298):2-7.

上一篇:工厂物业管理范文 下一篇:化学肥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