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变:大学生到公务员

时间:2022-09-07 11:18:18

角色转变:大学生到公务员

【摘 要】本研究基于米德的角色理论,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与公务员的角色差异及其转变做了探索。结果发现,角色差异中人际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目标从明确单一到不甚清晰,任务要求则在工作后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公务员角色还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角色转变有一个一般过程,即形成预期,做出准备,以及角色调适。

【关键词】角色差异;角色转变;大学生;公务员

一、概述

(一)选题的缘由

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现象不断升温,无论是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各个省、市公务员的招考,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岗位竞争愈发激烈。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统计,被称之为“国考”或“公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2013年度最终报名人数超过150万,最火职位竞争激烈程度已近“万里挑一”,各职位的平均竞争比例达到66:1。在日益庞大的公务员报考队伍中,大学生始终是绝对的主力军。

公务员报考的热度,充分说明在社会职业群体中,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公务员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中的首选目标。对于考上公务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进入工作世界之前都怀有十分美好的期望和憧憬,然而他们往往习惯了高校中相对单纯美好的环境,一旦真正进入职场,迎接他们的可能是重复单调的工作任务、充满竞争关系的同事、要求严格的领导,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等。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公务员是他们的第一份职业,工作单位的现实与预期相差甚远,再加上单位和学校有太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学生角色与公务员角色之间的转变存在种种困难与不适。如果我们能够对大学生到公务员的这一角色转变阶段给予更多关注和探讨,不仅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工作单位也将产生益处。那么,学生角色与公务员角色有哪些不同之处?大学毕业生又是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公务员的?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体会和感受?本研究带着这些问题,使用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方法探索大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

(二)研究关系的建立

本文采用方便和强度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样,共选择了三位公务员为受访对象,他们均毕业于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有两位毕业于2012年,一位毕业于2011年。他们应届毕业后从事公务员职业均不满三年,仍处于角色转变期阶段。以下是三位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出于保密原则,所有的人名都是化名,如下表所示。

其中,每位受访者接受了3次访谈,每次1至1.5小时。访谈开始前,向受访者发出本研究的“受访者信息表”和“知情同意书”。在第一次访谈开始前,回收填好的“受访者信息表”,并对“知情同意书”中的各项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和协商,内容包括参与研究的邀请、参与者的付出与权益、隐私保护和未来研究成果的等。经受访者签字确认后,访谈正式开始。

(三)研究结果的效度检验

质化研究的效度问题是指一种“关系”,是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问题、目的、对象、方法和情境)之间的一种“一致性”。也就是说质化研究中使用“效度”这一概念是用来评价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的相符程度。本研究遵循质化研究的真实有效性原则,是研究者使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借助现象学分析资料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访谈的录音转录达6万字,分析资料耗时6个月,录音转录和论文初稿都经过了受访者的审读程序。

(四)研究伦理

本研究严格遵循质化研究的伦理原则。包括以下几条:自愿原则:在收集资料之前,对研究对象都作了研究主题、目的和研究资料使用情况的说明,事先都征得了访谈对象的同意,对于不愿意参与研究的人员决不勉强;在访谈过程中,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任何决定,保证其享有可随时退出研究的自由。保密原则:所有的资料仅作论文研究使用,并且在论文中均使用了化名,确保研究对象的生活不受打扰。研究者不与任何其他人提及研究对象的任何情况,在研究进行完毕后,会销毁所有原始资料,包括访谈记录、访谈录音等,或交由研究对象自己保管。公正合理原则: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对所有研究对象一视同仁,并且始终对其保持中立的态度;在处理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时,研究者在尊重研究对象提出的意见的同时,对研究结果保持自己应有的公正。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米德的角色理论

米德在他的角色理论中提出自我的两个阶段:主我与客我。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自我按照“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行为,这种行为内化,就构成主我,由主我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主客我相互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组织的其他人”起到了控制作用。个体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接受“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自我的塑造,否则将被排斥在某一共同体外。而一旦接受了“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个人就进入了某一种角色扮演。个体通过这种角色扮演,获得其思想发展和个体存在的社会意义。“通过内化这些角色,相同的世界才会对个体来说在主观上变成真实的”。因此,本文将角色定义为个体在有组织的其他人控制下的典型行为方式。

在角色理论中,主客我的转换是不断发生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客观现实的客我通过自我内化转化为主我后,主我则会决定采取什么行为。而这时就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了,因为主我可以选择对“有组织的其他人”采取什么行为,或服从,或不服从。

三、大学生与公务员的角色差异

当初出茅庐的莘莘学子从美丽的大学校园进入等级分明的政府机构,他们从大学生变成为了公务员,在这期间,三位受访者需要适应的是角色的转变。想要了解他们角色转变的过程,就必须先分析他们对于大学生与公务员这两种角色的差异对比。(以下Q为本文作者,A为受访者童佳,B为受访者明伟,C为受访者欣月)

(一)人际关系的差异

Q:你的大学和你现在的工作单位在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B:大学是同龄人,而单位都是长辈,一定要尊重,服从,并且接受批评。

C:大学里都是平等的;现在在单位可以说是抱着一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态度。

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均给三位受访者带来了深刻的体会。在大学里,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而在政府机构里,存在鲜明的等级体系,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务员,无论是年龄上还是资历上都处于体系的最底层。学校里大都是同龄人,在同事关系上,需对前辈同事们表示尊重,主动示好。

Q:那你和领导关系怎么样?和学校里面这种上下级关系有什么不同?

B:在学生时代,基本没有领导的概念,对老师是一种尊敬,但很友好;工作之后,也许领导可以跟你“拍肩膀”,但你不能跟领导嘻嘻哈哈。我感觉和领导有过多的私生活交往不是很好。

尽管学校对学生有监督管理的义务,老师也会对我们进行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但这种关系类似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通常,学校为学生利益而考虑,即便学生犯下一些错误,惩罚措施也以教育为主,一般力度不大。而在政府机构中,公务员对于领导,受访者表示应该小心谨慎,与领导的交流也仅限于工作上。

(二)目标、任务与要求的差异

Q:在目标上,学生时代的目标是什么,你现在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A:大学期间的目标是,比如说大一的是上学期考四级,下学期考六级。现在工作上没有任何目标。

B: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是为了通过。而现在,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的要求,能够承担起领导交给我的工作任务,这就是我在岗位上的工作目标。

在学校里,三位受访者的目标明确且单一,即通过考试。但其实学生的自由度很大,即使没有第一次没有通过考试,还有补考的机会,补考再不过还有重修的机会,一般说来,在中国的大学制度下,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上课(不上课的后果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是否参加课外活动、是否要好好学习,可以自由决定如何穿着打扮等。而成为公务员之后,工作上是否有目标有规划,则完全是在于个人的选择,因为公务员的工作,很多时候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那么工作上的目标就不像学生时代那么鲜明具体。

在政府部门工作,公务员无论是在窗口部门还是在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是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工具的具体运用,以及进行特定环境的工作任务的具体学习。与学生相比,公务员必须以更快的速度了解和接触与业务、职务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任务和工作流程,认识上级、同事等,在此基础上迅速胜任组织和领导分配的任务,以及能否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责任与压力的差异

当我们是学生角色的时候,大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学习、聚会、参加社团活动,等等,尽情享受,毫无顾虑。而现在,踏入职场,在政府机构这样一个环境中工作,许多人感觉到了束缚与顾忌,不再像学生时代那般轻松。

B:学习是自己的,学习的好坏对别人没影响,对自己有影响。但是作为公务员来讲,更多的应该考虑对老百姓的好处,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感觉考虑的角度不一样,责任更重。

四、大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过程

(一)角色预期与准备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度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能够顺利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国考,三名大学毕业生对公务员角色都有自己的了解,无论是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还是从周围从事公务员职业的亲戚朋友那里得知。这种对公务员角色的认知和预期,也就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自我按照“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行为,并将行为内化,进入了一种公务员角色扮演的状态。

Q:在你真正成为一名公务员之前,你对公务员有什么认识吗?

A:和大家看法差不多,就是稳定,轻松。

B:小时候很多朋友的家里都是政府机关的,知道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稳定,舒适。

C:在没进入单位工作之前,我希望公务员能多点工资、多点假期。

童佳和明伟都认可公务员“稳定”、“轻松”。“稳定”实际上是这份工作给员工带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童佳对于公务员角色的认知,给她带来的稳定的生活方式。欣月希望公务员能“多点工资”,就是对她来说,公务员角色代表着满意的薪资额度。因此,无论是薪资还是生活方式都是两位受访者对公务员角色认可的一点。

Q:那在你正式成为公务员之前有没有做一些准备呢?

B:看过一些小说,胡惟庸官场笔记,二号首长等。听过来人讲过一些事情。

作为明伟来说,成为一名公务员是他的目标,所以他对于这个角色十分关注。在后面我们将会发现明伟之所以在三位受访者之中对于公务员角色适应的最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是为角色转变做了准备,无论是在进入公务员角色之前还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二)角色转变的调适

上文中比较了大学生角色与公务员角色之间的种种差异,三位受访者在经历了角色预期与准备之后,正式开始了公务员的角色扮演。从大学生角色转变为公务员角色,会经历方方面的变化,三位受访者是如何进行调适的呢?

C:有一次,跟一个纳税人吵架,差点被骂哭,后来想想,我其实应该走开或者假哭一下撒撒娇这事儿就过了。之后,再也没跟纳税人吵过,要是再被骂,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绝对不吵了,因为吵架会使情况更糟。

欣月认为对于大学生到公务员这其中的角色转变是一定要调适的,有时候必须得经历过挫折或困难才会明白在公务员角色下的个体行为方式。这里主客我的转换不断发生,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寻找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A:不喜欢公务员。因为自己比较向往那些企业文化,公务员都是每天朝九晚五的坐班,挺没意思。但现在觉得我大概只能一辈子做公务员了。

B:政府工作更大层面上是对人的工作,你面对很多关系,上级的、同级的、下级的,还有政府系统以外的,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表达的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比如,过年过节的时候给领导发短信,带点土特产给领导同事。

童佳明确表示她不喜欢公务员职业,但由于考研失败,才把国考作为求职途径,并且公务员的工作稳定、轻松,符合她的要求,所以她做下来了。而且在工作的这两年时间内,她综合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发现公务员还是适合自己的,去做其他工作未必适合。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个性-职业匹配理论”,其模型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关注员工的就业意愿和职位供给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则关注员工的能力和职位要求”。霍兰德的个性-职业匹配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个人和职业的相互选择。公务员职业符合明伟的就业意愿,他在进入公务员角色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一匹配。对于童佳而言,被迫进入公务员角色,或者在大学时期对公务员角色没有很好的了解,那么进入角色之后,再去寻找与现在职业相匹配的地方,则有助于现在角色的扮演与适应。

五、结语

本文是一次对大学生到公务员角色转变的质化研究的尝试,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方面,大学生与公务员的角色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目标从明确单一到不甚清晰,任务要求则在工作后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公务员角色也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有一个一般过程,即形成预期,做出准备,以及角色调适。未进入公务员角色之前的预期与准备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角色适应,而在公务员角色扮演中的调适则帮助个体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对三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旨在了解、挖掘并分析大学毕业生从大学生走向公务员的经历,以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志在考取公务员的大学生以及新入职的公务员提供一些启示或帮助,希望大学毕业生开始公务员工作后,积极进行角色转变,树立归零的心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完成从天之骄子向人民公仆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米德.自我,心灵与社会[M].霍桂恒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陈雅清(1990.01- ),女,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质化方法。

上一篇:免费医学定向生入学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城镇化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