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程序研究及对策机制分析

时间:2022-09-07 09:11:30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程序研究及对策机制分析

[摘 要]环境会计是基于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协调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共存的关系产生的,它主要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可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分析产生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环境会计;现状;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79-01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是基于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协调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共存的关系产生的,它主要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可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环境会计的存在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1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与问题

(1)会计目标、计量不明确,影响会计核算。环境会计的目标不明确、计量单位多元性是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的主要障碍。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的观点是: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整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需要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因此,单凭会计这一手段是很难奏效的。所以,环境会计目标定位偏高,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实务的开展。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如何突破计量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与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不可比,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急需解决的问题。

(2)环保意识不强,专业人士缺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整体的经济总量巨大。但是一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却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局部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企业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相关环境会计信息,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另外,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又缺乏统一的环境会计工作规范标准,致使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

(3)未建立健全相应环境会计法规和准则。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没有建立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大部分企业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排污费”和“绿化费”,分别记录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和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比如造成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核算失真。混淆了相关费用核算,成本计算不真实。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导致费用的核算混乱,产生的相关数据不真实,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不利,导致成本上升。

2 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

(1)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变化。①会计假设的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适当调整其会计假设,但不必另起炉灶。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能用货币计量,因此,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辅以图表和文字加以说明。②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计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可以总结三个方面,即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绿色会计的计量。①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有影响,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但是,必须注意商品销售量和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②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为避免重复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前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增加或减少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的乘积;后者则相当于环境质量脱离标准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的现值的乘积。

3 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的计量报告体系和信息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在实践中要处理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实施环境会计并不是要分担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责,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一套相应完善的准则体系,对企业应揭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作出规定。另外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先通过文字叙述方法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益表,再辅之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有关企业环境会计的信息。同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国家环保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出技术性基础规定。

(2)加强环保立法,增强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我国应大力加强法规的建设,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仅有这些法规还是不够的。国家和政府作为宏观控制者,为了规范经济行为、保护公众利益就必须采取措施,完善会计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地履行环保责任为主动承担环保责任,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增强公众和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外,还应认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会计应全面地测定、计量和报告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因素和社会效益的变化。

(3)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环境核算要求。环境会计将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强化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逐步自愿主动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大中专院校为主要培养基地,在财会专业增加环境会计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环境会计专业,为企业培养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带动企业原有的财会人员,配合环境会计工作的实施,提高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简介]范宁,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讲师。

上一篇:浅析国有农场财务管理 下一篇: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运营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