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

时间:2022-09-07 07:49:55

浅析中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低龄儿童的绘画作品都具有新奇的形象和绚烂的色彩,人们无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但是,当这些孩子年龄逐渐变大,升入中学之后,我们就很难再看到他们创作出美感丰富、想象惊人的作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是天生的。当他们第一次拿到画笔,就会产生强烈的绘画心情。他们随时随地都在画,无论是家里的墙壁、家具、还是书本,都能看到他们的“大作”,有的孩子甚至在自己的小手上、胳膊上做起了画。对于他们来说,绘画就和玩耍一样,是内心深处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尚不发达,需要将自己的思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幼儿绘画的本质上来看,他们想要忠于客观事实,认真描绘客观事物,但是,受思维及绘画能力的影响,他们的绘画会在无意中变得抽象,将客观事物变形。他们天真的思维和新奇的情趣会在浓烈的装饰画和图案化的形式中得到很好的诠释,并且,这种充满了荒诞性的图画正是儿童思维不够成熟的表现,也恰恰是儿童绘画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不断发育,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逐步趋向成熟,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在绘画上,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对绘画的感觉能力在逐渐完善,有着很强的注意力,也能够更加深刻、明确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对于以往那种类似于“涂鸦”的画作,他们已经很不满意,总希望能够更加逼真地描绘出客观对象。但是,思维能力提高了,绘画技巧却难以同步,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就越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中学美术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与技巧,这对学生绘画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屠美如女士曾经说过:“在后期阶段的儿童美术通常与技巧有深切的关系,很可能在主题方面和处理方面发展成某种难堪的拘谨,这种趋势时常以放弃美术而告终。”在这个阶段,儿童绘画逐步走向了写实,可是他们却无法逼真地画出客观事物,也不屑于再画以往那种在他们看来十分幼稚的东西,这种眼高手低的矛盾是每个儿童都会遇到的难题。

在由“涂鸦”这种想象画逐步转为写实性的绘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以及有效的指引,他们就难免会被其他同学嘲笑,或者是受到家长的指责,进而从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心理焦虑,兴趣逐步降低,一点点地离绘画活动越来越远,直到停止学习。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认识到绘画的意义,并通过一些名人作品让他们明白好的作品不是要画的逼真写实,也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要有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其次,要科学而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创作、审美等方面的训练,让他们的绘画表现技能不断加强,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作画时得心应手,减少力不从心的状况。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业的画家,也不是让学生简简单单画几张画就完事了的,而是要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让他们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在美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提高全民审美素质与文化素养。但是,美术也需要一定的技术与技巧,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法和精湛的技术,纵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强,也无法将自己的心中所想描绘出来。由此可见,美术创造的基本条件就是基本技能,它将技能和技法加以融合和发挥,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法,就会对美术产生持久的热情,反之就会半途而废,彻底放弃。但是,美术基础的训练不是简单的模仿,如果学生不将自己的创造思维融于模仿、重复之中,就会抑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作品成为简单的复制模仿。

在美术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美术开发智力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放在首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利用眼睛去测量事物的大小、距离。在构图和比例以及透视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通过眼睛去感觉,让感觉带动画笔,杜绝利用尺子测量,严格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培养他们“感觉”事物的能力,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感性语言。但并不是说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连的,问题是艺术中的理性只能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理解,不可误入生物、医学、地理等制图的圈套,走向数学逻辑量化的误区。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的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因此,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观察,同时又及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其感知能力便会一步步增强。

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训练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直观感觉得到发展,还要让学生对形体机构产生想象力,逐步形成自己的表现技能。众所周知,在低龄阶段,学生的作品非常多,但是进入高年级后,随着智力的发展,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禁锢,往往是处于一种想努力表达正规技法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之中。他们在评定作品时往往以“像不像”为评定标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不同,美术教育从始至终都是需要想象的,没有了想象,就不会有艺术的构思和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美术创造,鼓励他们“不走寻常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通过具体形象的特点进行自由创作与表现。长此以往,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也能够发挥他们的个性,提高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经过了一堂美术课,学生能记住的东西很少,他们头脑中没有足够的存储去支持他们进行新的创造,一谈到新的造型,他们就很难有什么看法,久久不能下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有意识地去进行记忆,多在大脑中存储一些美术素材,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问题的产生。并且,笔者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意义识记的条件,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学习动物造型设计时,笔者就惟妙惟肖地模仿大猩猩的动作与神态,让学生进行语言描述,并在描述后进行夸张设计。这样做,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他们学得津津有味,创造出了好多幅极具想象力的作品。

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自己的技巧、方式去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重建学生对绘画的信心和兴趣。在美术教育中,不仅学到一点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提高文化艺术素质。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打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下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