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教作文——给学生一种成就感

时间:2022-09-07 06:41:06

脚踏实地教作文——给学生一种成就感

据调查显示:不喜欢写作的学生高达85%,造成这种令人吃惊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兴趣,就是对某种事物积极的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源于成功。因此,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那么,怎样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呢?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音乐、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与活动结合,增加感性认识。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又需要社会生活的历练,又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写作的素材,如环境污染、贫困家庭、民工子弟、邻里纠纷等等,让学生用笔记述它,用脑思考它,从而培养他们关注人生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把忧患意识、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怀。

二、给学生一个锻炼写作的广阔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二者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随笔本上的作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

三、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绩的平台

1.优美句段欣赏

学生的作文如果不是“做”成的或“凑”成的,而是认真写出来的,它都有习作者认为写得满意的句段,教师要认真分析,特别是起步作文或学困生的作文。在作文评讲课上,让学生朗读这些满意的句段,并阐述满意的理由,让全班同学欣赏。教师要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是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只有一两句。这些妙语其价值往往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况且那些名篇名著之所以“名”,有哪篇又少了妙语的功劳呢?

2.班内优秀习作展示

在班内的墙报中开辟优秀习作专栏,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以便本班的师生阅读、欣赏。最好每学期教师编印一至两期班级作文专刊,专刊中,班上每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篇,在班内、校内传阅(如果举办报纸性的个人专集、班级专刊邮寄出去也很方便,既节省了誊抄作文的时间,又节省了邮费,增加作文发表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可以每人印发一份,以长期保存。自编文集,自制封面,自取集名。

四、发挥各类评价功能

1.同学互写评语

教师循序渐进地给出作文评价的具体标准,如标题的规范书写、自然段的形式和数量、标点符号、文面、错别字、语句通顺、开头结尾的样式、内容具体细致、真情实感、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思想认识深刻……学生习作先由同学对照标准,给出合理恰当的点评。既让学生的写作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美,获得成就感,又能提升作文素养。

2.创新作文评讲课

①亮点集锦

教师将每个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在讲评课上公布,并要求其他同学记住,不时抽问。这一举措看似平凡,实则巧妙地表扬了学生的写作成就,同时博采众长,变个人写作优点为全班之长。

②原件展示

由学生抽签算出学号,该学号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全班同学点评其优缺点。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鞭策学生写作和获得写作成就感的双重效果。

③佳作亮相

每次作文评讲,推荐一至三篇高分作文,由小作者自己展示,全班评议,找出高分点。这些佳作作为作文集和发表的原件,亮相佳作的作者享受写作的成就感,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写作就会精益求精,作文水平突飞猛进。

④橙色积累

学生书面总结该次作文的评后感,重点列出全班作文的主要优点,某优点的学生代表也记录在案。各个环节都强化优秀学生作文的优秀之处,学生写作的成就感一次又一次激荡在学生心际。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下一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