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07 06:26:40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改革

我们熟知“三娘教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家庭主妇都知道应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这样孩子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现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国上下也正悄然兴起一场巨大而深刻的教育变革,新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也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改革,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长期在教育一线上积累了许多丰富教学经验,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传统教学就不存在问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学观念在一部分老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们用落伍的眼光看待课程改革中的新情况,因循守旧,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新课程标准执行的绊脚石。新的教育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基本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加强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要关注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就是让①人人学“有用”知识;②人人掌握“必需”的表达能力;③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交流。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发展语言。《课程标准》还提出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人的发展角度去设计教学。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规律。

2、树立“生活语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与灵性。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指向生活语言。对于语文学科,我们主张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进一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阅读、思考、造句、看图说话等形式的交流等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所以它要求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提供说的机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场景,录音和音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视觉和听觉的器官,把视听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同时还要加强学科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加强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淡化思维结果。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语文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3、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语文教学理念。当今知识更新极快,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学理念,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学生今天的学会是为了明天的会学。知识经济不仅要求一个人有知识,更要求他能够创造,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产品,还要求他有实践能力。而创造力、实践力的源头活水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已,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变化,否则只有被社会淘汰的结局。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他们获得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汲取“营养”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二、“活化”教师角色

在语文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角色:既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关照学生,又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反思自己;既要站在教材编者的立场组织加工教学内容,又要站在教练的立场训练学生,还要站在教学评价参与者的立场来评价教学的多种元素。

教师要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学习者的角色去读懂学生。因为只有知道学生的知识水平、优势与不足、学习的最佳方式以及学生之所需,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摸清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语文知识提问”、“学会向语文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活化”教师角色,还要强化“内功”,否则就不可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完成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使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的社会”已经来临,为了适应社会、适应课程改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充实自己最初获得的知识,加强内功。据统计,一个人的知识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快,大学时代学习的知识在参加工作后70%的知识需要更新,所以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固本强根,才能永远与时俱进,不落伍于时代。要想强化内功,教师除了及时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两种能力。

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教学中使用标准语言,提高教学效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网络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不远的将来要退居“二线”,计算机不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它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会运用课件、开发制作课件灵活应用,可将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现的或非常难懂的地方清晰、直观的表现出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语文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数还不够多,能开发制作课件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尽快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给自己“充电”,适应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 还应该看到,新课改形势下学生的现实情况也给语文教师以很大的压力。现代的学生所接触的各种媒体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都快,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电脑的简单应用操作,若是教师不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一味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怎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更何谈学生的学习、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从全方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工作,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上一篇: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下一篇:语文教师应做语言规范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