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激活语文课堂

时间:2022-08-19 11:38:17

问题激活语文课堂

古人云: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清代学者陈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的确,有问题,大胆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题,大胆质疑已成为激活语文课堂的重要策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的呢?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

(1)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问题产生的客观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想激活语文课堂,单靠教师的积极性不够的。

首先必须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妨"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

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用新用语,如"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相信你,你能行。"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2)体验成功,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及时的肯定有价值的、有创新性的问题,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3)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提问题的空间,激活语文课堂。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主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课堂中注重挖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教《月光曲》一课时,我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边放《月光曲》的音乐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去自由地想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的价值性、创新性,激活课堂。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形成共性的有价值的、有创新性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师生互动、自学交流、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为了让小组学习在问题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合作小组,分工明确。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2)精选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与讨论有兴趣,提的问题广泛,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出一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产生了问题,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4)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如《晏子使楚》,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提高了小组合作意识,学生参与性很高。

(5)评价合作,建立奖励机制。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对于要表扬的合作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奖流动红旗,调动每一个学生都为集体做出贡献,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提问题并主动解决。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课》,学生问:"谁的最后一课,针对谁来说的。"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处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例如:《春》,有一句:"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问:"春天有脚吗?为什么不说春天来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动力和兴趣。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中提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句是指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语言得到锻炼,而且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启动了思维的马达。

(4)引导学生从结尾提问题。

文章的结尾很重要,好的结尾会使读者对全文的中心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增添文章的效果和说服力,让人深思,回味无穷。确切地说结尾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加深印象。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结尾有一段景物描写,学生会问:"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叙事结束还写这些有用吗?学生认真读、讨论后知,这是为了体现李时珍的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

总之鼓励学生提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激活了语文课堂,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问题课堂氛围,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更爱学语文了。

上一篇:有效朗读 第12期 下一篇: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