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自主探究的学习

时间:2022-09-07 05:04:48

小议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自主探究的学习

【内容摘要】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重要核心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1]。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自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阅读;自主;探究

G623.23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质量的优劣,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2]。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或指导或点拨或对个别学生提出要求或参与讨论等。学生回答问题,更多地关注那些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信、感受到成功。

第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3]。因此兴趣的激发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一定的导入技巧,用一两句充满激情的话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课堂学习的引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引入。只有充满激情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积极训练,学习的兴趣才会高涨,教学也才会有好的效果。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教学,上课开始,教师就用充满激情地话语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桂林这个地方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天下第一)原来,桂林山水有天下第一的美誉。你们想去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吗?那就让我们通过视频,一起去游览桂林的山水。”接着播放桂林山水实景的视频,并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秀丽的桂林山水,感受美好的桂林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美景,把学生引入课文。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的解决而告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借鉴。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提问题训练,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在预习或初读文章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边读边感知语言。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通过使用工具书进行查找,和同学讨论交流,初步排除一些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文章的重点,筛选出几个重要的问题,作为研读赏析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重难点,进而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例如学习《匆匆》这篇文章,在初读时,为感知“时光匆匆”可作这样的设计:先运用“读课文、想问题、划重点、写感受”的方法,再在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多方面地交流体会。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为学生理解和评析做准备。

第四,训练学生探索与创新

有选择的使用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读,使在阅读中达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要经常强调阅读批注的方法:一边要独立看书,一边又要学会在课本上做上记号,例如,在答案下划线,在重点词下加着重号,难点划双线,疑点打“?”号等。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绘小兴安岭的美丽。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学习春天时的景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到相关语句后,去掉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原句作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感受词语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阅读其它几个部分,找出重点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加以体会。这样,训练学生选择重点语句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上,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进行感悟,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在比较中求同存异,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第五,利用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尊重和赞赏,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评价自己、小组成员中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的评价。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并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采用多种方法,做好范读和评读,即学生读得不够好时,可以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播放录音等)。在学生阅读后,组织评议反馈。可以是自评:“为什么这么读?”也可以是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为什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欣赏,在阅读中让情感自然的流露,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并尝试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的基础。

因此,教师始终要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训练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再利用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信,体验成功。

参考的主要文献:

[1]永树明,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路[J].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29期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刘杰、李正滋主编,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1版。

上一篇: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