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09-07 04:22:47

对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现状的思考

圈钱,是指通过表面上合法的手段,将本不属于自己的钱据为己有。圈钱的形式有很多,当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上市公司在不需要资金的情况下融资,然后把募得的多余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的现象。

2011年以来,许多上市公司刚进行融资,紧接着就了有关投资理财的公告。公告的投资理财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委托贷款、购买银行和信托理财产品、参与定向增发等股权投资、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投资理财产品公告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60家,合计金额达200亿元;委托贷款公告的上市公司也多达64家,合计放贷约170亿元;做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更是数以百计。其中典型的是海螺水泥,理财资金高达40亿元。中工国际、陕鼓动力各有20亿元资金用于理财,特变电工、云南白药也分别有10亿元用于投资理财。

上市公司融资圈钱行为如此普遍,暴露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必将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危害。

一、 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的危害

(一)危害投资者

上市公司违背融资本意,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谋取私利,忽视主业经营,也不考虑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这无疑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本身风险就相当大,上市公司通过投资理财获得了一定收益,但回报给投资者的利益却微乎其微。

(二)危害上市公司自身

现在的银行理财属于高风险低收益产品,相对于风险程度来说,其年化收益率相当低,更何况从购买到收益之间还有很长的时间差。以京山轻机为例,其中报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23.04万元,增长38.14%。但其中,同期内其证券投资和购买理财产品就亏损掉了1336.11万元。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发行理财产品,对公司的危害也很大。

(三)危害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而融资圈钱行为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质量,助长投机行为,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危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的削弱,而主业经营变弱又必然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讲,上市公司将大量本应用于主业经营的募集资金用于委托贷款、银行理财等虚拟经济的投资,会很大程度上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长期下去,资本市场也将逐步丧失发展空间。

二、 融资圈钱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融资制度不健全使“圈钱”有恃无恐

融资圈钱盛行的原因,从制度层面上讲,一是高价发行没有受到限制,二是分红标准不确定。

自从2009年启动了新股市场化定价发行后,A股市场上高价发行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而上市公司在向控股股东和高管发行股票时,却都是低价甚至折价发行。如此大的反差,一方面透支了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但只能得到极少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却能滚雪球一般吃掉投资者更多的利益。

现阶段,上市公司进行融资或再融资时只凭招股说明中承诺分红就可以发行,没有相关的融资制度对分红标准进行确定,也没有对上市公司融资后分红达不到标准的惩戒措施。分红标准不确定也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上市公司决策者更是因为无需过多考虑资本回报率而对圈钱更加有恃无恐。

(二)法律监管不到位让“圈钱”钻了空子

法律监管不到位,融资圈钱行为成本低,甚至根本无法被法律所规制,也是融资圈钱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法律秉承的是“罪行法定”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司法机关对罪行的认定只有符合法律条文中规定的行为才能定罪和量刑。而融资圈钱行为大多是隐形的,手段隐蔽且多种多样,在法律中并没有确定的罪名,这就使得融资圈钱行为大多得不到法律的惩处。另外,无论民事刑事方面,我国法律对经济犯罪的惩处力度都不大。许多用不法手段融资圈钱的上市公司,涉案金额非常巨大,而赔付金额却相对很低,对本来就因圈钱闲置资金很多的上市公司来说根本就无关痛痒。刑罚上,我国对经济犯罪的判决基本没有死刑,判处无期徒刑的也很少,而有期徒刑最高只有十五年,数罪并罚也不能超过二十年,并且这些徒刑还可以在判决后根据多种理由减刑或假释。这样,就算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圈钱行为给市场带来的巨额损失对其直接责任人的量刑也起不到应有惩戒作用。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为“圈钱”推波助澜

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层面观察,现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本应通过股东大会决定的融资方案,由于小股东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为公司高层的融资圈钱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上市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一部分公司高层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公司价值和目标之上,通过各种手段融资圈钱以掌握大量经济和社会资源来为其个人发展谋求益处。上市公司热衷于融资圈钱的行为得不到制约,完全是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造成的。

(四)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让“圈钱”有机可乘

虽然投机行为是股市的一种普遍和基础性的行为,但国内许多投资者投资却是出于暴富心理而非理财目的。信息不对称是融资市场的普遍情况,投资者对市场的认识不够理性,往往只看到上市公司表面漂亮的报表和蛊惑人心的宣传,就抱着可以大捞一笔的心态把资金投进去,并没有实际考察也不关心公司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否值得投资。这种侥幸和求富心切的投机心理,使得上市公司成功圈钱的几率大大增加。

三、 限制融资圈钱、改善融资市场的建议

(一)健全融资制度

针对当前严重的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现象,证监会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媒体披露,证监部门最近就上市公司进行配套融资征询了业内意见,对再融资审核标准进行了调整,更趋于细化,并明确了融资部分用于资产重组的资金将不得用于投资其他项目,而若以现金加资产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时将限制现金比例。证监会此举对于遏制融资圈钱现象大有裨益,现在刻不容缓的是必须将这些措施形成制度,弥补现有制度的不足。

而对于融资圈钱最主要的高价发行问题,证监会尚未拿出解决方案。在新股发行制度上,笔者的观点是,应尽快出台限制“三高”发行,从根本上保障投资者利益的政策,从而遏制融资圈钱现象的继续蔓延。

分红制度也应尽快完善。上市公司融资或再融资时,光有招股书承诺分红不行,应通过制度明确其分红回报率,比如三年内平均年分红回报率不得低于三年期贷款利率,三年内平均年分红率不能低于其可分配利润的一定比例等,达不到要求的应禁止其融资。

(二)严密法律监管

明确融资圈钱行为的法律责任,避免案件悬而不决或惩罚过轻甚至根本无法从法律上对其进行规制的问题。一方面,增加明确的法律条文对融资圈钱进行司法解释并进行界定;另一方面,明确融资圈钱行为的民事和刑事法律后果与其涉案金额和造成损害关联,现阶段融资圈钱现象已相当严重,有必要适当加重其惩处力度。

(三)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

最直接的做法是对上市企业决策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是否进行融资及其融资方案不能只由大股东说了算,应给予广大投资者一定的发言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另外,对于融资,不能只有股权激励而没有惩戒措施,应该把投资回报率与企业决策者的薪资和分红收益挂钩。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上一篇:政策导航 第3期 下一篇:供应链金融面临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