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岸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7 03:55:48

重庆南岸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研究

摘要: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相对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新兴的开发区。重庆和广州在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经济增长状况上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重庆经济开发区发展需要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而总结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措施,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模;企业布局;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64-02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全国各地大中城市都在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只有以生产新技术为主的开发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文将新建设的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建设比较早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得出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经验。以下所说重庆开发区均指重庆南岸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两地经济开发区的概况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北部新区和南岸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园区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地区。西临长江,北依重庆长江大桥和菜园坝长江大桥,与成渝高速公路和市中心相连。东靠南山风景区和通向大西南出海口的渝黔高速公路。南部园区距重庆菜园坝火车站3公里、距重庆朝天门客运码头5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28公里。区内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已形成信息产业工业区、丹桂工业区、回龙工业区、中央商务区及多个生活片区。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开发用地基础设施完善,具备较好的投资环境。广州开发区位于广州市东部,穗港澳黄金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以此为中心,1.5小时的车程半径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广州机场有直飞马尼拉、纽约、东京、大阪、曼谷、新加坡、悉尼、墨尔本、洛杉矶等国际城市的航班。水路距香港65海里,从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乘高速喷射船出发,约1小时航程可抵达香港。

二、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经济发展规模比较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06年4月,已累计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兴办的外资企业427家,投资总额达到33.41亿美元,合同外资10.77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8.77亿美元。已有美国福特、德国麦德龙、瑞典爱立信、日本本田等1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全区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9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几年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经过12年的建设,开发区南北两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

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加入WTO后外商对华投资和产业转移热潮带来的难得机遇,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在“资金大投入、土地大开发、环境大变化、效益大提高、经济大发展”建设高潮的带动下,掀起了招商引资新一轮浪潮,全年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目前,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85家进入全区,投资设立97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5.88亿美元。截至2004年,全区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 029个,合同引进投资为79.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56.21亿美元。

新批、增资的大项目明显增加。2004年,全区投资总额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新批项目有84个,增资1 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8个,合计投资26.21亿美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86.09%。截至2004年底,投资总额在1 000万美元的项目有469个,累计投资额达到166.63亿美元,占全区累计投资额189.22亿美元的88.06%。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85家进入全区,投资设立97个项目。而重庆直到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只有11家,投资项目也只有59个。而且,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范围比较广,包括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到高科技产品。但在重庆投资的范围比较小,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汽车、机械等领域。重庆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8.77亿美元,仅占广州开发区的15.6%,远远落后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56.21亿美元的外资利用水平。

2.经济增长状况比较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众多引进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区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全区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1993年分别为24.06亿元、5.80亿元和6.90亿元。到2005年,实现总收入319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9.71%;国内生产总值73亿元,增长27.7%;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增长18.72%;税收收入22.6亿元,增长40.5%;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其中出口1.2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85%和55.52%。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560.29亿元,增长32.35%,比广州市增速高17.35个百分点,占广州市生产总值的13.61%,比2002年翻一番。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5.2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9.84%,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1.6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3.6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81%,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房地产位居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49.33%、19.39%、8.2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0.3∶78.5∶21.2调整为0.2∶83∶16.7,第二产业提高了4.5个百分点。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实现总收入319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9.71%,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势头要小,重庆第二产业2005年的增长率为18.72%,而广州为39.84%,差不多要少20个百分点,无论从经济增长的总量还是增长的势头方面,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远远落后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1.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

科技创新作用的持续发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经济保持高速、高值、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招商引资和科技进步都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要不断更新观念,根据国家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尽快实现五个转变: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推动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建设转变;推动产业发展规模由分散式向集约式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逐步的、积累式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政策应向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商品化、产业化倾斜;在对外开放的产业政策导向和对外商投资政策的优惠上,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在分配上,应对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人员、突出贡献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奖励。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的有效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实施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将政府行为的立足点定位在科学、民主的集中决策之上,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调控、导向、监督、规范、服务等功能。

2.开发区的建设要树立新的经营理念,重视骨干企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发展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往往与首先进区的大型投资项目有关,它对于后来开发区的投资项目优势经济区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大型项目进行配套建设,不断扩展其产业链,形成相关企业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对未来的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开发区之间的竞争,不再单纯是依靠政策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投资环境综合优势。对于开发区的发展,要从重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由简单的土地出让对外招商转化为对整个区域的形象运作;由只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城市化发展,逐步形成具备现代化、国际化功能的新城区;由单纯地依靠银行贷款负债经营转向负债经营与资本运作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从原来企业入区带来区域规模扩张,转到逐步实现支柱产业集聚,依托区域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区域分工明显,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投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例如,重庆二郎高新区计算机制造基地的形成,就产生了如此的效果。为了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加强对外开放,提高中小企业对产业发展的综合配套能力,也是吸引大的跨国公司投资落户开发区的有效措施,支持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销售网络,积极引进为跨国公司产品配套的面向全球生产供应零部件的外资投资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开发区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组织水平,全面提高其国际市场开拓与竞争能力。

3.开发区建设应当和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一样,开发区作为新建的现代化城区,其产业定位也不相同,集聚人口的对象也应当不一样。例如,广州、深圳、东莞作为广州地区的三个中心城市,其开发区的建设均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标,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人口的集聚功能,要面向全国,面向全球,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开发区工作与安居乐业。而除此之外地区的一些县城或乡镇举办的开发区,则应把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当做其城市化的中心任务,使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重庆作为直辖市,一方面需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其开发区更应该这样发展。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 罗兵.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发挥其示范作用[J].重庆商学院学报,1999,(3).

[3] 刘卫东,彭俊.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5).

[4] 吴琼.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5] 单福东.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3,(15).

上一篇: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浅析 下一篇: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发展空间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