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会被“优化”弄糊涂了?

时间:2022-09-07 03:48:09

为什么学生会被“优化”弄糊涂了?

叶澜教授曾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优化, 即为了更加优秀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了在某一方面更加出色而去其糟粕; 为了在某方面更优秀而放弃其他不太重要的方面; 使某人或某物变得更优秀的方法或技术;等等。优化的实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寻找最好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常常对学生进行“优化”训练。

例如,计算4.35-(2.97+0.35),学生有三种算法。

无疑第三种算法最简便。它应用了减法的性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和里的每个加数。能够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它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载体。

又如,计算3.2×2.8+0.68×28,学生也有几种算法:一是直接笔算出两个积,再相加;二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将公因数统一为2.8或28,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第二种方法相对于第一种来说要简便得多。

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渗透简便的解题方法后,大多数学生似乎有了一种“优化”的意识,在解决问题时都能注意寻找简便的解法,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重温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以及通过估算进行结果对比,学生似乎明白了,加减混合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它不同于连减;乘法分配律应该用于求两积之和或差的情况。在及时纠正后短期内是有效果的,可是相隔一段时间后,学生错误重现,而且表现得非常顽固。显而易见,学生的优化意识算是有了,但是似乎给“优化”弄糊涂了。

为什么学生会被优化糊涂了?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值得学习,不是优化本身错误,而是优化的时机不当。若是学生实际水平尚未达到集体优化的程度,操之过急反倒会适得其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在学生尚未“愤”“悱”的时候,我们就“启”了、“发”了,而缺少足够认识基础的简便是镜花水月,于无意之中让学生滋生了走捷径的不良思想,这是教育的失败。

根据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发现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必须有一定的策略相随。有策略地决定优化时机,有策略地呈现优化过程,有策略地评价各种解法。

1.优化的时机把握

不到时机就不优化,当大多数学生都懵懵懂懂时,绝不是优化的好时机。人人找到一种基本的解题方法是合适的教学要求,个别学生达到较高水准就让他们“独树一帜”,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慢慢“悟”。我很认同“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重要理念” 。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操之过急,替代学生思维,而实际上思维是代替不了的。只有在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之状”“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启发才是最有效的。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自己,他能够跟随学生学习的心理节奏,及时引领,而不是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因此他更能准确把握优化的时机。

2.优化的呈现策略

在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解题时,再循序渐进地呈现各种解题方法。先呈现基本解法,按思维水平由低到高顺次呈现。每道题都有一种最基本的解题方法,这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方法,也是提高全体学生学力的基础。当然,基本解法有可能比较繁琐,“怕繁琐”是许多学生想要走捷径的原因,而越是简便的解题方法体现的思维水平越高,因此呈现次序更要后置。因为思维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看到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思维的过程和价值,因而更容易抄近路。高水平解法呈现得越早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干扰”越大,越容易使他们“糊涂”,因为他们仅仅模仿了其形式。因此,呈现各种解法的顺序显得很重要。

3.优化的评价策略

呈现出各种解法后,大多数学生会对最高水准的解法感到茫然。这时教师如果仅仅简单评价哪种方法最简便,并不便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可以这么评价:解法一(基本解法)思路清晰,步骤分明;解法二(中等解法)发挥了正常水平;解法三(高水准解法)——就让用解法三的人偷着乐吧。明白的学生自然明白,不明白的学生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解法,从而避免学生盲目求简便,因“优化”而糊涂。

评价语言中肯,不轻易、单纯地说一个“好”字,对思维水平较低的解法要找优点,对思维水平高的解法不盲目推崇,给它们的主人一个会心的微笑,足以让学生美美地享受自己的成功了。

“简便自然好,优化不可少,正确最重要,策略要用巧。”根据学情,以学定教,学生是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被优化弄“糊涂”了。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从“无”到“有”,从“有”到“立” 下一篇:用游戏演绎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