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人”细无声

时间:2022-10-28 01:42:38

思想品德教学,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品味,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最终达到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可综合运用故事、谜语、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语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激发兴趣,引起共鸣。如教《网络连接你我他》时,学生一上课就对上网的利和弊意见不一。于是,我随机应变,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他们决定展开辩论,通过彼此的唇枪舌剑来充分发表见解。最后,辩论的结果是上网利大于弊,但必须增强自控力,提高辨别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上网问题的认识,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求,使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落到了实处。导入的形式灵活多样,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唤起学习热情,促进积极思维,释放创新潜能。

二、内容生活化——愿学乐学

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就像打开一幅缤纷的生活画卷,让学生走进去,用身边的事来引导他们有所获、有所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如教学《父母的难处》《我是独生子》这类课时,引导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我长大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父母的辛劳,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解难,体验生活的真实内涵。

三、氛围生活化——寓教于乐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讨论、游戏活动、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教学,拉近思想品德课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情境、游戏和实践来体验、内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探讨中捕捉到快乐,获得真知,促进自我发展,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如教《家里的烦人事》时我设立了“模拟家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在发生矛盾时学会谅解,学会和睦相处。学生兴致盎然,把自己融入了具体的情境之中,既活用了书本知识,又锻炼了应变能力,还增强了家庭责任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主体意识。当然,创设情境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升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

四、过程生活化——激活参与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在教学中,我注意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平时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如教学《同学之间》,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如抄袭作业、斤斤计较等,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这样,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强化了主题意识、生活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五、评价生活化——尊重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给予赞赏和鼓励,为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关注和欣赏学生的创意、表现和真情表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愉快、自信、有尊严,使课的展开真正能成为影响学生良好德行养成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空间,成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的舞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我经常通过描述性的评语,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明确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如“你的想法很独到,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说得很精彩,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让学生在恰当的评价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六、延伸生活化——注重实践

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关键是行动,不能追求学生讲得好,而要追求做得好,要注重实践体验、感染,将优良品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思品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知行统一,因此课堂教学应向社会生活延伸,使认知通过践行促进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延伸,与生活实际接轨,为学生行为践行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如《邻里一家亲》教学后,可以鼓励学生回家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明确邻里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再如上完《我做志愿者》后,我及时与大队部联系,让学生自愿担任学校的“环保小卫士”“文明小天使”“助人小使者”等,学生在踊跃参与中得到了发展。

多年的实践中,我始终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生活充盈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实践、体验并得到内化,使理的启迪、情的激发、行的实现互相促进,融为一体,真正把品德教学落到实处。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下一篇:如何打造精彩的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