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精彩的体育课堂

时间:2022-09-08 02:44:38

如何打造精彩的体育课堂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体育课

我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心理状况以及兴趣爱好安排好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穿插适当的体育游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平时还要与学生多接触并进行交谈。如低年级体育教学以游戏化、趣味性为主。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又有着显著的特点:身心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爱表现自己,但兴奋与抑制转换快,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分化能力弱,动作完成质量粗糙。为此,上课时宜多做些游戏或进行比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譬如上投掷课,投掷小沙包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快速挥臂肩上出手的动作,可以用游戏和比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自制小沙包,原地进行各种抛接动作练习,然后在投掷线的前方的不同距离放上十个小纸箱,让他们把小沙包投进箱内。这样,不同体力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距离,但总的要求是要投得准确。这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达到了练习的基本要求。在游戏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动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生的精神状态。总之,体育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将儿歌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浓厚,给体育教学的讲解创设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教师以简练、准确的语言讲清动作的要领和关键之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育课中运用“儿歌”进行教学,是贯彻“精讲精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如果把动作的要点、难点和怎样才能完成动作的关键,用通俗易懂的“儿歌”表现出来,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如低年级的《30米快速跑》,学生跑时对动作的要点、难点理解不清,易把头后仰、挺腹;摆臂时两臂左右摆动和甩小臂。我就用儿歌进行引导: 起动快速摆臂强;蹬地有力体渐起;前后摆臂体不晃;抬腿积极下压快;途中匀速向前看;全力冲过终点线。当然,儿歌的运用要和示范讲解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因为儿歌只是概括动作的精髓,还不能包括动作的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玩中学,激起体育兴趣

爱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学玩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同样的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既能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又可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却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儿童天玩、好动,对于这种天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贪玩”,而是学生年龄特点、自身心理和行为发展社会化的自觉行动。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小学生的运动倾向和兴趣看,具有游戏化的活动形式更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教师可把一些体育项目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对该项目的了解,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后产生兴趣。

另外,体育教师必须彻底清除“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转变教学方式,摒弃“一言堂”和训斥、体罚及剥夺学生学习机会的错误做法。否则,这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对立,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对体育学习产生厌恶心理。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有时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能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极易中途放弃。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对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既耐心教育,又严格要求,并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中勇敢、坚持、创新的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发展自己的素质教育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现行的教育形势下,一定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与实践自己的体育事业,在教育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管理,多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多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体育教师。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随风潜入夜,润“人”细无声 下一篇:农村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