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研究

时间:2022-09-07 12:37:21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世界城市防灾绿地的研究建设概况,并对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类型、规划原则等进行了分析总结,讨论了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经验对邯郸市城市防灾减灾绿地优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绿地 防灾减灾 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本文为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防灾避险视角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3140094-6)。

1、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研究概况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国外防灾避灾绿地规划研究

1.1.1欧美国家防灾避险绿地实践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多与城市灾害的发生和灾后城市复建有关。欧洲城市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将城市林荫大道与城市广场相结合,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1]。1852-1870年的巴黎旧城改造,开辟了多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建设环城道路,兴建众多城市广场和公园等。使巴黎的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绝迹。

美国的城市规划借鉴了欧洲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许多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这一规划方法和思想,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 [2]。1883年,昆・布朗提出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3],将社区公园、开放空间与防灾减灾、灾时避难、灾后重建相结合。

1.1.2日本防灾绿地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其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江户幕府时期设置具有防火带作用的火除地。早在191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公园绿地的防灾功能受到城市管理专家们的瞩目,并被列为研究对象,“防灾公园”建设被正式推动[2]。1978年,具有防止地震火灾功能的城市公园建设被纳入日本国家预算中,有效促进了防灾绿地建设的展开。1993年,日本对《都市公园法实施令》进行了修正,对城市公园建设时的灾害应急设施进行了必要的定位。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公园绿地在灾时避难、救灾及灾后复建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促使日本政府再次认识到城市公园在防灾救灾方面的作用,编制了《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进一步推动了防灾公园建设的展开。

1.2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较多,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发展。1976唐山震后重建中,增加了城市公园面积,将抗震通道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相连,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5]。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6]。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促进了北京市应急避难绿地的建设发展。此外,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

2、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功能及分类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7]。所以城市绿地除了娱乐休闲、改善环境等功能外还承担着防灾减灾功能:(1)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2)充当灾害的隔离带,防止火灾或灾害气体蔓延;(3)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据点;(4)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及消防、储运生活物质集散地;(5)灾时情报的收集与传播。

根据其功能性质不同,可将防灾避险绿地分为五种类型即:(1)中心防灾避险绿地;(2)固定防灾避险绿地;(3)紧急防灾避险绿地;(4)隔离缓冲绿地;(5)绿色疏散通道。

3、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与改造,除了满足基本观赏和生态功能外,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对其进行合理完善的生态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进行:(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配置防灾绿地应当着眼于各类避难场所的综合防灾功能、统筹规划,全面发挥各开敞空间的防灾减灾功能。(2)均衡布局、就近避难:综合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各避难绿地的服务半径和人均绿地面积,做到就近避难。(3)通达性:充分考虑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如设置不同方向的两条以上的对外通道、防震通道的建设、停机坪的设置等,保证灾时人流和物资流通。 (4)可操作性:紧密结合市区中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类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所的道路,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绿色疏散通道,使各类救灾设施的设置、布局更便捷、操作性更强。(5) “平灾结合”:做到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健身和生态等功能,灾时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6)步行原则:充分考虑防灾绿地的服务半径,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群聚集区域多安排紧急避险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4、对邯郸市防灾绿地建设优化思考

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是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角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条件的绿地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加以研究。构建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灾时绿地功能,是提高城市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使之一个有机的整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纵向上应与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好的衔接、横向上与相关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有充分的协调和融合,同时,对每一处避难绿地的规划设计进行指导。

邯郸市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属地震活动地区,遭受灾害威胁严峻。目前,邯郸市境内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三项指标逐年持续增长,分别达到43%、35%和10.9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但在对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方面所做工作仍有所欠缺,为此,我们应借鉴目前世界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绿地的功能,增设或规划现有绿地的综合防灾功能,平灾结合,建设好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步骤的逐渐完善城市防灾绿地的相关法律规范,构建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加强绿地内的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等,此外还应考虑绿色植物本身的防灾减灾功能,如增加防火、耐火树种的种植等。

参考文献:

[1].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国外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J].中国减灾,2009(3):24-25.

[3].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2004. United Nations Pubns,2004.

[4].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27-29.

[5].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唐山市震后绿地作用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1999(3):57-58.

[6].陈亮明,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灾绿地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452-45.

[7].史卫波.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功能与规划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1(4):24-27,37.

上一篇: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施工要点浅析 下一篇:城市供热的节能减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