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2-09-06 11:06:00

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自古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产区。受其特殊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和的影响,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藏族手工艺,更是别具特色。本文阐述了藏族手工艺的分类及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藏族手工艺;分类;发展;保护

一、引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族手工艺,源于藏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并与他们的密不可分。高超的手工技艺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也体现出藏民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是藏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藏族手工艺不仅在青藏地区,更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保护藏族手工艺,将这些优秀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藏族手工艺的分类

藏族手工艺是产生、流传于民间,且能反映民间生活、体现藏民审美习惯的工艺、美术制作技术。根据藏族手工艺的性质、制作方式及用途,可将其分为"精神文化类和生产生活类"。[1]

1、精神文化类

涵括壁画、唐卡、佛塔、坛城、雕塑、印版、乐器、面具、铸造工艺、錾打工艺等。

2、生产生活类

涵括建筑交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饰品等。其中,建筑交通,主要有佛塔、宫殿、民居、碉楼、桥梁道路和车船等;生产工具,主要包括农具、牧具、猎具、磨具和其它工具;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家具、炊具、皮具、马具、文具、陶器、编织品、纺织品、裁缝、颜料、藏香等。

三、藏族手工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化浪潮对藏族手工艺的冲击影响日益显著,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机器生产成本相对于手工生产成本来讲是低廉的,而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同样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且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大量涌进青藏地区,自然而然地挤占了传统手工艺品所拥有的市场,这对于藏族手工艺的发展是致命的。"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传统手工艺市场的冲击呈加快之势,导致传统手工艺只能在尴尬中求生存。"[2]

固守传统、缺乏创新,制约着藏族手工艺的发展。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藏族手工艺却发展的较为缓慢。除了传承人相对较少,使得一些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播与深层次发展外,政府对藏族手工艺研究与发展的资金投入也不大,并且整体缺少对技艺以及市场有着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

原材料的短缺,影响到了藏族手工艺品的制作。一些藏族手工艺品,尤其像壁画、佛像、唐卡这类,制作时就需要一些贵重的金属材料以及稀有的宝石玉珠,但资源的开采是有限度的,市场上流通的材料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这难免会影响到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创新。因此,有些藏族手工技艺虽然一直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原材料,使得制作的手工艺品难以保留原来的真面目。

另外,市场上流通的精品很少,仿冒以及粗制滥造的相对较多。有些地方,为了发展自身区域的旅游经济,不考虑其手工技艺自身的价值,而是肆意制造、仿造藏族手工艺品,这使得其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减弱,不仅没有使其浓郁的地方文化得以传播,还导致了手工技艺的水平下降,扰乱了正常的手工艺品市场交易,使得原本精美实用的藏族手工艺变得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四、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策略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付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3]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手工技术被大机器生产体系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但是,从《公约》中,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手工艺,理应得以保护,而要保护,就要使其得以传承,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因为这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1、持续稳定地资金投入,是藏族手工艺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地方政府应尝试与周边高校合作成立手工艺科研所,负责调研本地区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从技术上指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生产与销售;成立相关的行政科室,负责协调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说服地方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赞助。另外,地方政府也可尝试与外省大型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力争实现产业共赢互利,以引入更多的资金来有效地开展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保护工作。

2、建立藏族手工艺培训机构,引进与培养人才

藏族手工艺要得以传承、得到发展,重点在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让更多的传承人与手工艺者走到教育培训机构、走进人民群众中,让更多对其感兴趣、有心去学习技艺的人们深入地了解藏族手工艺的理论及工艺方法。当前,一些民族类院校成立了综合型的研究机构,并已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例如大学艺术学院成立的艺术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和民族艺术研究所;一些大中专院校还开设了藏族手工艺课程,这使得藏族手工艺开始向专业学科的方向迈进,例如大学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藏族音乐/美术)、四川省藏文学校开设了藏族工艺美术专业、青海职业学校开设了藏绣工艺、湟中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了工艺美术专业等等。一些院校,甚至把该课程作为主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教相辅、产研结合,例如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开设了藏香、藏纸、民族服饰制作课程。

3、建立手工艺园区,宣传推广藏族手工艺

依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保护政策与投入资金,有选择地在藏族手工艺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建立手工艺园区,将其建设为集保护、传承、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藏族手工艺园区。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通过与当地博物馆、生产研究基地以及研究培训中心进行试点合作,展示当地的手工技艺以及优秀的手工艺作品,以宣传推广藏族手工艺。

4、扩宽藏族手工艺品的市场销路,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产业发展

任何事物,止步不前是得不到进步的,只注重传承与保护,难以促进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播,而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更快地激发藏族手工艺的创造潜力。需求带动发展,创新促进发展,要推广和传播藏族手工艺,就应当科学地统筹市场经济,了解市场的需求,肃清市场中仿制、烂制的不良现象,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宣传,广开销路,将更加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推广到大陆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化、喜爱藏族手工艺品。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浓厚历史积淀的反映和见证。藏族手工艺作为藏族文化不能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科学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探索和研究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经济等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步伐,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对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保护的经验,保护好优秀的藏族手工艺,使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传承与弘扬。

作者简介:鲁大立(1989-),男,山东滕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考古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相关研究。

上一篇: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