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吸能结构撞击试验研究

时间:2022-09-06 10:23:19

地铁车辆吸能结构撞击试验研究

摘要:为验证地铁车辆头车前端吸能结构实际效果,本文进行吸能结构的台车碰撞试验,测量吸能结构大变形模式、吸能量及撞击力特性曲线。试验证明,采用车钩缓冲器、压溃管及在头车前端设置吸能结构,在冲击时能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有效地吸收冲击动能,确保司机与乘客安全。

关键词:地铁车体 吸能结构 碰撞试验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72-03

1 前言

在地铁车辆头车前端底架上安装有防爬器和吸能结构,当碰撞事故发生时,吸能结构按照设定的过程发生塑性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为验证吸能结构的实际效果,进行车体吸能结构碰撞试验,测量吸能结构大变形模式、吸能量及撞击力特性曲线。本试验研究主要进行吸能结构台车碰撞试验,测试吸能结构吸收冲击动能的能力及其塑性大变形模式。

2 试验方法

在头车底架端部设计两组吸能结构,分别安装在头车底架两侧,每一组吸能结构由四根薄壁方管组合而成,在靠近冲击端一侧开有碰撞引导槽,沿长度方向布置有十字形加强筋,总质量约为25Kg。

车体吸能结构碰撞试验的基本试验方法如下:将撞击试件固定在运动台车前端,采用牵引电机沿轨道加速台车至预定速度,在距离刚性墙前端200mm处安装有测速系统及同步触发系统,当台车运行至刚性墙前端200mm位置时,速度测试系统测试台车的瞬时速度,此时同步触发系统被触发,高速摄像系统和撞击力测试系统开始同步工作,安装在侧面及上部的两台高速摄像系统以每秒2000帧的速度记录吸能结构的大变形过程,瞬态撞击力采集系统实时采集各个传感器的力。

3 车体吸能结构撞击试验

结构撞击试验是一种瞬态破坏试验,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试件的安装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并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性试验。下面列出所进行的两次试验工况的结果。

3.1试验工况一

通过速度测试系统测得撞击前瞬时速度为15.72 m/s,回弹速度为0.8 m/s,试件的宏观压缩变形为170mm。台车质量加吸能部件合计为1236kg,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撞击过程中结构所吸收的总冲击动能为152.3kJ。由于台车近乎刚性,在撞击过程中仅发生弹性小变形。因此可认为在撞击过程中由吸能结构吸收的能量为152.3kJ。通过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影仪记录的吸能结构的撞击序列图如图1~图7所示。

从序列图中可以看到,从吸能结构与测力墙开始接触到吸能结构与测力墙脱离接触,整个撞击变形过程持续了29ms。从0ms~23ms,吸能结构的变形不断加大,在第23ms时(图6),吸能结构的变形达到最大。从23ms~29ms,吸能结构和台车存贮的弹性能开始释放,台车逐渐脱离测力墙。

通过撞击变形序列可以看出:整个吸能结构按预期目的进行有序叠缩变形。由于吸能结构在靠近刚性墙的冲击端开了弧形的诱导槽,将此处的结构人为地进行削弱,在吸能结构与刚性墙开始接触时,试件首先在诱导槽部位发生大变形,产生对称性褶皱,当撞击进行到8ms时(图3),冲击端的弧形槽被完全压缩;随着碰撞的进行,后续的结构依次产生皱褶和折曲,到撞击结束时,吸能结构一共产生了3个皱褶,变形稳定、有序且基本对称,说明吸能结构达到了预先设计要求。

碰撞过程中测得的撞击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从撞击力-时间曲线(图8)上可以看出,当吸能结构与测力墙开始接触时,由于吸能结构前端瞬时速度由15.72m/s降为0,导致撞击力峰值出现,初始峰值为223.3t,随后吸能结构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撞击力随即下降,由于诱导槽处结构相对比较薄弱,当诱导槽开始变形以后,结构阻抗急剧下降,从撞击力曲线上可以看到,曲线突然出现一段较低水平的波动,对应于诱导槽位置的皱褶变形。随着诱导槽部位逐渐被压缩,结构阻抗不断加大,当进行到8ms时,撞击力曲线上又出现了一个峰值,恰好对应弧形槽被完全压缩;此后,随着新皱褶的产生,撞击力由峰值逐渐下降。随着第二个皱褶不断被压缩,撞击力出现小幅波动,而后第三个皱褶出现,撞击力曲线出现第三个峰值,但是与前两个峰值相比已明显降低,说明吸能结构进入到稳定、有序的变形阶段。23ms以后,由于试件达到最大压缩量,不再继续压缩,撞击力开始迅速下降,直至台车及吸能结构与刚性墙脱离,此时撞击力下降至零。

从整个撞击力-时间历程来看,吸能结构通过在冲击端开有弧形诱导槽,其一是降低了初始撞击力峰值,其二是引导吸能结构产生有序变形,从曲线上可知,后续结构产生折曲、皱褶等塑性大变形,撞击力比较平稳,说明该吸能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和大变形力学特性。

根据高速摄影仪记录的吸能结构碰撞序列图像,采用运动序列运动图像分析软件对所选取的关键标识点进行了分析,标识点1在试件上的位置如图9所示(图9中试件中央红色方框处)。

从标识点1水平坐标-时间曲线(图10)上可知,0时刻对应的是吸能结构与刚性墙接触的瞬间,此时标识点1的坐标为280.9269mm,当进行到29ms时,吸能结构与刚性墙开始脱离接触,标识点坐标为110.13mm,通过计算可知,在0ms~29ms变形期间,吸能结构的纵向压缩变形为170.7969mm,与实测的170mm的压缩变形非常接近,误差在0.47%。

以台车前端下边缘为原点,绘出了标识点1的垂直坐标-时间曲线(图11),从图中可以看到,在0ms~29ms的撞击过程中,标识点1的垂直坐标在258.75mm~263.37mm的范围内波动,说明吸能结构在撞击过程中垂向方向上没有产生明显位移,没有发生大的弯曲变形。

利用高速摄影仪记录运动序列图像,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序列图像分析软件对关键标识点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试件不同部位的速度信息,通过分析得到标识点1的水平速度-时间曲线(图12),在初始撞击时刻的水平速度为14.925m/s,反弹水平速度为-0.84 m/s,与实测速度的误差分别为5.06%,5%。

通过分析得到标识点1在撞击过程中垂向速度在0.55m/s~-0.12m/s之间波动(图13),吸能结构的垂向运动趋势不显著,说明吸能结构的撞击吸能过程是稳定的,没有产生大的弯曲变形。

3.2试验工况二

从吸能结构的变形图(图14~图20)可以看到,试件的变形模式与工况一基本相似,说明结构碰撞试验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吸能结构性能比较稳定。

4 结论

(1)列车部件撞击试验是探索金属结构发生塑性破坏的最有效手段,对铁路常用材料及部件进行撞击试验,可以为列车耐撞性结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2)吸能结构在前端开有弧形诱导槽,其一是降低了初始撞击力峰值,其二是引导吸能结构产生有序变形,撞击力比较平稳,说明该吸能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和大变形力学特性。

(3)高速摄影运动分析结果可信,试件的纵向压缩量、撞击速度以及回弹速度等参数与实测值误差在6%之内,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4)采用车钩缓冲器、压溃管及在头车前端设置吸能结构,在冲击时能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有效地吸收冲击动能,确保司机与乘客安全。

上一篇:土建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与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