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学导课堂的思考

时间:2022-09-06 09:03:15

“以学为主”学导课堂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然而,在数学课堂上一味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得、自省,放弃教师的指导、引导现象还是大有人在的。教学放任自流,造成了课堂重自主、轻实效的局面,该学的学不到,丧失了数学教学的真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道而弗牵”的过程中,数学课仍旧需要教师“导学”, 我们要倡导“学导课堂”。“学导课堂”彰显“教”与“学”的根本改变,变以灌为主为以导为主,变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变以学会为主为以会学为主,从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导”的工作。

一、“道而弗牵”,勿忘点拨诱导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思,可谓善喻点。”

这里的“道”与“导”相通,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不要牵着学生走。换句话说,牵着学生走不好,这样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教学的规律;今天看来,不要牵着学生走才对,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适应新课程的大背景,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教师勿忘点拨诱导,切合实际地引导学生学,发挥教师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学生在自然而不经意地学习,得到知识的积累、过程的体验、情感的熏陶。这样做使课堂的主、客体能够得以有机地协调和统一。

在教学“140÷26=?”时,我先让学生试商,然后学生说:“商5”,老师问:“开始你商几?”,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又引导其他学生说:“我们可以把26看作30,140里面有4个30,所以一开始商4,试除,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要把商调大,即“商7”。老师之所以引导学生绕了这么一个圈儿,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来讲的。实际上,对一些数目不大的题目,学生可以直接看出商几,这叫直觉思维;学生也可能运用估算的方法,找到一个最接近的数试商,如把26看作25,这样140里面有5个25,所以商5。这里,闪现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老师遇到此类情况时,应灵活处理,首先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他的思维过程。

对于“道”与“牵”的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键看达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升程度,处理得好,那是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二、“巧导促学”,提倡以学为主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是成语“因势利导”的源头。“以学为主,巧导促学”,这八个字可概括地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因为它凸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昭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所属的辩证关系。“以学为主”有两层意义: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导促学”中的“导”是教师的引导、指导。“促学”是通过教师之“导”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导”是手段,“学”是目的。“以学为主”的落实,关键要看在课堂教学中导什么,怎么导。

1. “导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问,教会学生问,培养学生主动问的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行间巡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督促学生互教,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促进不同学生的层次学习提高。当然,在学生“互教”中,教师要做好引导、服务、帮助、组织等工作,使“互教”工作富有实效。经过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了质疑,并明白遇到问题时决不能似是而非,不懂装懂。

可见,在疑难处导之,只要我们教师选准知识和智能的结合点,善于发问,根据教学需要巧设情境、分层设疑,课堂学习的氛围绝对浓厚盎然,促进学习便在不言之中。

2. “导思”。“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掌握了思考方法,才能增长聪明才智,才能学会思考。当我们的学生乘兴而来,又渐入佳境时,精聚而神会,如果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导之,课堂即现精彩;当我们的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我们的学生,应多鼓励孩子继续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当我们的的孩子回答问题漫无边际的时候,我们教师应多启发,多鼓励;当我们的孩子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我们教师应多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都见过1000以内的数,能读能写,也能判断大小,但是对数的组成不容易理解。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我把本节课定位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让学生切身感受建立千的数概念,形成数的表象,突破数的组成,将数感的培养落实在数学学习之中。

教学片段:

1. 亲历数数,建立1000的数概念。(1)猜一猜:大礼包内大约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自由猜,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数一数:每个小组数出100个小正方体。

师提示:在数以前,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①数的速度要快;②数的数量要准确;③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想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参与。

(3)展示汇报,可能的有:20个一堆,有5堆;50个1堆,有2堆;10个1堆,有10堆……

课件动态演示书本68页10个小正方体组成1个10、10个10组成100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10个10个地数,10个10是100”并板书“10个10是100”。

(4)估一估:根据数出的100个小正方体估计大礼包中原先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估,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5)教师把前3组同学数出的100个小正方体依次放入一个空袋,请问学生袋子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如果接着往里放,会是怎样呢?你能接着往下数吗?

教师放,学生数:4个100,5个100,6个100,7个100,8个100,9个100,1000。

师:为什么9个100后面不说10个100,而说成1000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并板书:10个100就是1000。

课件再次动态演示书本68页的第三幅图,一边演示一边学生数。

(6)确认大礼包中原先有1000个小正方体,评价学生猜测和估计的准确性并及时进行表扬和引导。

2. 数数,掌握千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1)由学生随便写一个比100大又比1000小的数吗?个别有代表的学生板演,如400、350、406、232等,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2)你们能在计数器上用珠子表示出这些数吗?

第一层次,如400,说说你是怎么拨的?百位上的4表示的是什么?十位和个位为什么不用拨?从400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可借助计数器)

第二层次,如350,说说你是怎么拨的?百位上的3和十位上的5分别表示什么?从350起,一十一十地数,数到420。(可借助计数器)

第三层次,如289,说说你是怎么拨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从289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304。(可借助计数器)

(3)小练兵:同桌互相写一个1000以内的数,让对方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这个数的组成,并按同桌的要求往前数或往后数。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难点突破:出示496、986、1000,分别在计数器上快速地拨出来,读一读,同桌互相说说组成,最后根据老师的要求数数(可以往前数,也可以往后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几十几十地数。)

这样的教学让低年级学生直观、感性地获得了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在不经意间解决了知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3. “导学”。《老子》中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师对自学的指导尽管很简单,有可能是一、二分钟或一、二句话,但是十分重要的。自学的指导主要告诉学生自学的内容,如看书从哪里到哪里,会产生哪些问题;还要告诉学生自学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中自学有关内容,发现最多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学时勤于巡视、指导和鼓励,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便于以学论教,做好“第二次备课”。如果自学得好,“后教”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教那些学生自学后还不会、有问题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教师的引导、参与和组织吧。

4. “导练”。“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操作活动。“练”是知识运用,检测反馈。实践证明:知识反馈的越及时,效果就越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堂堂清。“练”包括练习作业、实验操作、检查评估和训练思维等,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的良好习惯,使其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深化巩固,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对应教学目标;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要因材施教;对知识的关键点、易错点进行拓展、拔高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教学的舞台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是课堂教学舞台上的主角,教师是这个舞台的配角,我们教师的“导”,要切实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导”只有做到“及时疏导,适时辅导,巧妙评导”,相信学生定能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情境教学 下一篇:“我”的作业“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