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伦理研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6 08:45:38

关于媒介伦理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大众传媒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问题的争论。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够瞬间构造一切也可以瞬间毁灭一切的“媒介”世界,它既生产着秩序与规范,也在消解与破坏着社会生活。因此从伦理学的视角,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来对媒介伦理道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伦理 大众传媒 职业道德

现代大众传媒既为大众提供着新闻、信息、知识和娱乐,却又改变着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与思维过程。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同一致,也滋长了大众思考的惰性,削弱了大众思考的能力。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够瞬间构造一切也可以瞬间毁灭一切的“媒介”世界,它既生产着秩序与规范,也在消解与破坏着社会生活,因此媒介伦理在媒介所构建的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媒介伦理是系统地研究“道德善”的大众传媒应当如何履行其职责、大众传媒是否符合它的应当以及媒介从业人员在其媒介行为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的认识与抉择的学科。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媒体与媒介工作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胡海军在《媒体伦理研究述评》中写道:媒体伦理主要是指在调整媒体本身及其机构和从业者在为受众提供信息的行为时所涉及的伦理、道理的应然状态,从主体来看,一个是媒体自身,一个是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与此无关的对象不受媒体伦理约束。从行为内容来看,即使是上述主体,也只能是在从事传播信息行为时才受媒体伦理规范,否则不能。

1 媒介伦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1.1 媒体公信力问题

随着媒体商业化和竞争的加剧,媒体道德缺失也在恶性竞争中潜滋暗长,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炒作、虚假广告、媒体低俗化倾向、媒体腐败等一系列媒体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是媒体公信力逐渐丧失的集中表现。

2008年9月20日山西干河矿难发生之后的“封口费”事件让有偿新闻进入人们的视野。矿难发生后,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不是为了采访报道,而是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少则上千,多则几万。记者的这种行为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同时也违背了新闻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因为有偿新闻出于以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不少有偿新闻为了达到某些个人或者集团的利益不惜夸大成歪曲事实,混淆观众视听,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这种做法既是个人道德的沦丧,也使所在媒体的公信力遭到破坏。

媒体公信力下降还体现在其他的方面。如传媒及其从业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伦理问题,新闻信息失真与失衡的现象经常发生;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违规运作也较为常见;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与发行量导致媒介的媚俗化和煽情化现象的存在。一个优秀的媒体必须建立良好的公信力,这是媒体长远发展的需要。当经济利益与社会道德价值产生冲突的时候,媒体应该如何做出价值判断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2 媒体自由与媒体价值取向的冲突

新闻自由是人类有新闻传播以来就开始不断追求的一种自由价值。是新闻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理想状态。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原本是对西方自由运动的深刻总结,它包括自然权力观、理性的精神、民主追求等方面。在我国,新闻自由主义思想发起于19世纪的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其中就包含新闻自由的观念。王韬、梁启超、陈独秀和以及后来的等革命先驱对新闻自由理论的弘扬,使其留在了中国的历史之中。从新闻自由的角度来看,记者为了及时报道新闻,采取一些方式去挖掘事实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以欺骗的手段来获取新闻材料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有争议性的新闻处理方式频繁出现,如隐性采访、匿名消息源等备受争议的采访和新闻处理方式,应该引起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关注。

1.3 媒介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

在近20年的传媒变革中,媒介市场化与产业性质的凸显,使大众传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媒介实践方面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传媒娱乐化。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传媒热衷于把所有的节目和时段都以“娱乐”的形式加以包装,传媒娱乐化的热潮起于新闻娱乐化。从最初的报纸周末版热潮到后来的晚报和都市报,以及在电台方面以经济台为主导的文艺台、交通台都跟风般地采用娱乐型的节目形式。电视台方面更是走上一条提高收视的捷径,纷纷开设了娱乐性节目。我们在研究这些因素的同时也要对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进行探讨。随着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干预、影响越来越大,传媒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思维方式乃至生活的方式,基于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传媒娱乐化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深入认识这些伦理问题并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实为当今学界的当务之急。

1.4 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问题

近几年,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问题凸显,新闻从业者在职业意识以及对职业规范的认识方面普遍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传媒公信力的最大障碍。在媒介市场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伴随着商业利益的冲击以及种种市场经济的诱惑,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之间出现了动摇。与此同时,面对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出现的冲突,也使新闻记者陷入两难之地。最近的例子发生在汶川大地震,许多媒体为了有效报道地震灾区,大量震撼人心的灾难现场图片和镜头,引发了媒体是否只为追求新闻价值而忽视或轻视受灾者情绪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思考。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来说,记者的作为是符合其职业理念的,即及时、公开报道客观事实,但是从社会伦理的大背景来看,记者的所作所为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当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发生碰撞,当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产生冲突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当记者在一个事件中充当多重角色之时,他应该优先扮演何种角色都是媒介伦理学科应该关注的重点。

1.5 大众传媒的社会伦理角色和功能

在理论上,对大众传媒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是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担当何种伦理角色以及如何实现其功能的问题。大众传媒对道德文化的信息态度,即它选择传播哪一类道德文化信息,以及它对这类道德文化信息解读与解读方式,都体现了媒介的道德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道德引导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媒介受众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社会在提倡什么、在限制什么、在反对什么,这种道德价值选择的压力与导向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事实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大众传播担任着多重角色与功能。第一,道德的传播者与道德教育者;第二,社会价值的导师与道德规范的立法者;第三,社会道德的监督者。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对此方面的研究尤为必要。当前大众传媒中出现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与相关的理论基础的缺失或薄弱有着密切关系。

2 媒介伦理研究的意义

2.1 媒介伦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媒介伦理学兴起于美国,对于其发展的历程学界看法并不一致。媒介伦理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也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媒介伦理何时传入我国,兴起于什么时期甚至对媒介伦理的概念等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由此可见,作为理论研究,媒介伦理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我们行走。

媒介伦理的研究势在必行,这与当前许多大众传媒的道德缺失的现象与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与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理论体系的缺失,在媒体运作中,一些行为和规范的界定并不明确,因此分歧与冲突随之出现。这种合法与合乎伦理之间出现的模糊,使得媒体经常陷入两难境地。在运作时媒体更倾向于考虑法律规范而不是社会的伦理要求,因此让其履行伦理责任更是一厢情愿。对于媒介伦理研究的迫切需要更是媒介实践活动中的需要。理论在指导实践活动有着强大的功效,这是必然的历史要求。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媒介职业道德非常脆弱,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成为新闻职业活动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媒介伦理学也随之兴起。媒介伦理学是一种以媒体职业道德现象、本质、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媒介伦理学不是职业道德规范的简单罗列,它的研究任务应该包括媒介伦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媒介道德规范体系的研究和媒介道德教育和修养规律的研究。它是一门与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都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道德底线,规范着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同时它也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提供了一个传媒的视角。

2.2 媒介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们对伦理道德的关注正是说明了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媒介伦理学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作用,媒介伦理学在媒体职业活动中发挥调节与规范的作用、并对媒介工作人员具有指导作用与自我心理调试的作用、媒介伦理学对社会道德的建构与解构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媒介也在此阶段也完成了由党所管辖的“喉舌”部门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转型。需要注意的是传媒机构具有“事业属性、商业属性”双重属性,这两重属性决定了大众传媒的独特性。一方面它是追逐商业利益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它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公器,实现公众利益是其运作的根本目标。大众传媒应该追求它的职业利益、履行其职业职责还是把社会公众的利益与价值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便成为媒体工作者的确认的问题。由此,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道德行为的参照系,道德规范能够引导陷入两难的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此外,在媒介运作中,媒介伦理要求媒介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顾全大局、讲信用讲原则,从而构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整体。媒体工作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教化民众等作用,我们有理由期望大众传媒在呈现、阐明社会美德的同时,还应承担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培养公众的审美情趣方面的责任。媒介伦理学建设将会有利于大众传媒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为塑造国家形象、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提供积极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2]胡海军.媒体伦理研究述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12月

[3]郑根成,潘会贤.论传媒伦理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月

上一篇:西部高校教师入职初期问题分析与培养策略 下一篇:加强保育工作管理,提升保育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