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必要性与措施

时间:2022-09-06 07:02:41

浅析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必要性与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以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制度 必要性 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经济活动发展不想适应。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所拥有的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和专业技术已经大幅增值。而且。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也渐渐频繁。这些变化对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可观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适应。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逐步进入到了纵深发展的尖端,随着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的资金关系多样化,将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的新业务也不断出现,这些变化也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

(三)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滞后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进程。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企业会计处理规范有了系统改进,也实现了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于同步。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颁布于上个世纪,很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了。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其一,对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限定过小。其二,对提供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无助于使用者确定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当期的运营结果,更无法评判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提供服务的水准及履行义务的能力。

(二)核算基础应用不恰当。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经营性收入和支出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即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不管是否应该属于本期所有,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本期没有收到的收入和不用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核算基础对收益的处理完全不同,收付实现制没有遵循配比原则,所以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三)会计报告体系不全面。

会计报告是政府向纳税人报告其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形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中,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而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节余、来源和运用等情况;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并且事业单位不是完全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所以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许多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根据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这样,对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惯例,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因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对此,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加强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并注意学习、吸收发达国家会计改革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我国事业单位获得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国际化程度较低,很多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调整、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增加与国际会计制度的趋同性,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适用收付实现制。这一规定,仅从事业单位与国家预算执行的角度,较多地考虑预算会计的各会计主体与会计核算基础的统一,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与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一道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事业单位内在特点以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运作方式、未来事业单位产业化、市场化情况考虑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财政分配格局和单位财务管理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适当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理想选择。它能更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以及财务状况,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比较,为事业单位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也更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三)改进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增加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

没有现金流量表是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的一个严重缺陷。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更全面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进一步需要,提供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额情况的现金流量表是必然趋势。同时,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此外,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性,许多有用的信息无法进入财务报表的主表,但通过附注可以披露出来,从而增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因此,应增加附注披露,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总之,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很好地发展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健全、科学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8,(9).

[2]武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J].财务与会计,2008,(4).

上一篇:浅析会计相关性及其与可靠性兼容的实现途径 下一篇:强化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