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思考

时间:2022-09-06 06:12:46

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2

摘 要 课余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课程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要求,通过课外的额外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技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校体育生涯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本篇文章主要是谈论当下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时存在的问题及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训练 课余训练

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是指教练员利用课余时间在体育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培养运动员的一种教育过程。高校体育的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培养高校运动团队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要从国家竞技体育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来考虑,不能将目光仅仅关注于学校和地方的短期利益。到目前为止,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虽然运动团队在学校进行训练,但是都普遍与广大学生脱离,很多高校只顾及到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没有将学生的终身利益考虑进培养方案。因此,高校体育一定要重视对广大学生的训练,而不仅仅是培养高校体育的专业队。

一、高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作用和特征

(一)课余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课余训练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展开,使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发展。高校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优良的体育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

(二)培养人才、丰富校园文化、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交流。高校体育的课余训练对象主要是在校中的具有运动细胞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运动中的骨干分子,对他们进行课余的专业训练,提高他们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使他们的各个体育方面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具备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理念,是对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的有效落实。

(三)课余训练是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课余训练由于对象、条件、任务和培养目标不同,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基本环节有它自身的特点,即业余性和基础性相融合。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目前高校体育课余训练现况

(一)运动员来源影响了训练效果。根据资料,高校运动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退役的运动员。这些成员运动技能成熟,运动经验丰富,但是年龄都偏大且身上都是伤痛,发展的潜力不大;二是在为参加某些体育运动项目而临时选拔的运动员,这些人运动素质较好,但是大多没有符合资格审查条件,参加比赛是不合法的,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运动会的根本要求;三是来自各地普通高校的体育骨干分子。这部分人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训练,参加比赛次数少,因此,运动水平无法进入较高的层次,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来过渡和提高运动质量;四是来自业余体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很早就经过训练的,而且有一定的运动基础,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运动员。

(二)学生课余训练区别于职业训练,受到学习、兴趣、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可能像职业训练那样,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训练中来,因此,训练教室要调节和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和关系,在加强训练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是影响学生进行课余训练情绪的关键因素。

(三)高校过招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的指导下,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从总体上来看,高校体育教育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但由此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近年来的扩招,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很多学校都面临着解决教室、宿室、食堂等问题,而体育运动场地、体育经费来源也同样成为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训练的效果,造成课余训练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四)存在课余训练的不科学和不合理。许多高校的训练方式和手段都比较陈旧,针对个性差异训练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高校课余运动的条件包括软件、活件以及硬件,但是这些资源的配置往往跟不上课余训练前进的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课余训练的步伐。

(五)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任职教室都是运动队的教练员或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兼职教师,虽然他们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运动经验,但是他们既要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体育运动,因此,无论是在对体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上,还是在体育任教精力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对学生的体育课余训练活动中来,而且有些教练员本身就存在经验的不足、训练方式不恰当以及不具备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等问题,所以不能很好地引导高校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

三、发展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运动员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以科学性为运动训练原则,对学生运动员进行严格的课余训练,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学校各级主管部门要将强对学生运动训练的经费投入,更加重视学生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人才竞争体系,鼓励更多的具有运动潜力和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加入到训练队伍中来。

(二)加强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大学生运动员在学校中的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动员在学校中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学校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养,为教练员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学校现有教练员的业务素质,而且也要引入一些新的竞争机制,以便促使他们在教学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

高校需要一套完整的招生体制来保证扩招的质量。对于高水平的运动队伍的选材,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尝试从小学、初中中选择一些体育后备人才,而且实践也证明,这种“一条龙”培养方案是适合我国高校体育选材之路的。在高考以前,校就可以到各个地区的高中物色出色的运动人才,特别注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校运动员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体育人才,增强本校体育队伍的竞争力。对于每年刚入学的新生,学校可以通过竞赛、报名等方式来选拔合适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加强运动队伍的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管理中实行以人为本,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个体差异,使每一个运动员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四)基础性是学校课余训练与专业运动训练的主要区别特征

学校课余训练是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到成才的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的训练阶段,同时也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中的最基础要求。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实践证明,基础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能够早日成才并且延长运动寿命。因此,基础训练的内容要全面、突出重点和难点,既要包括身体、思想、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又要结合比赛的要求和特点,做好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

(五)进行科学地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客观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一是因材施教,教程内容选择合理,使运动员的体育水平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二是组织管理。合理地安排训练项目,完善课余教学评价体制,组织领导视察工作。三是科学地管理,对学生的管理要人性化,以关爱学生运动员为出发点;四是教练管理,选拔体育任教教师,要通过严格地聘用体制、岗位责任制和优胜劣汰的手段来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五是运动员管理,对于学生运动员管理,要从思想、训练态度、文化学习、等方面进行管理,全面地管理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学生。

总之,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各个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发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并且及时找出问题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余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技能,同时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让整个学校的学生运动团队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孙国庆,吴磊.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新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4).

[2]毛浩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陈钧,杨铁黎,李训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杨铁黎,孙景立.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教育学依据与目标定位[J].体育学刊.2004(2).

上一篇:妈妈试用团 下一篇:释放被体制束缚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