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9-06 06:09:04

制茶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制茶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立足浙江省的名优茶生产实际,突出教学重点和实用性;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制茶实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06-02

据估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将达195万吨,居世界首位,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高职茶学教育是我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层次,茶叶深加工与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高职茶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供销社举办的学校,茶叶一直以来就是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产业,目前该专业的成立,主动面向全国以及长三角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茶叶相关产业群、相关行业,尤其是供销系统内部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学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等功能性成分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控制和茶制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知识,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茶文化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同时倡导“茶为国饮”,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制茶实训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主要茶类的加工技术,了解国内外制茶工艺的科学技术动向,通过与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审评技术、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茶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等有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思考茶叶生产实际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茶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在开设制茶实训课程时必须考虑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其课程开设时间必须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来合理安排,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制茶的全过程,包括采茶、制茶等,通过学生手工制茶来深切理解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又不影响校外实训基地正常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因此本专业选择春末夏秋时节集中一段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制茶实训。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加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制茶工艺和实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浙江省开设茶叶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为此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近几年以来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除了与生物专业群共有的农产品加工教学车间(配备茶叶中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干燥所需设备及小型的中试设备)、分析检测等实训室外,目前已建设完成了茶叶审评实训室和茶文化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培养本专业学生从事茶叶产品加工岗位、品质控制岗位、茶艺展示岗位等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具备了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地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校园周边缺少茶园,因此无法保证从茶叶鲜叶的采摘要求到茶叶生产加工等全程现场实际教学,而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具备茶园、茶叶初、精制加工实训车间等教学条件才能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和系部相关领导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广泛加强与社会上的各家茶叶加工企业和浙江大学潘板茶学试验基地的联系,建立了多个互惠共利、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本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等需要。

三、立足浙江省的名优茶生产实际,突出教学重点和实用性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产区广阔,茶叶生产的地域性强,由于各地生产茶类不同,传统制茶习惯也不同,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实际。茶树品种及栽培技术不同,生产的茶类加工技术不同,尤其是传统名优茶的加工技术更为独特。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是我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其炒制工艺独特,品质优异,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因此制茶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域实际。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浙江省的主要生产茶类――绿茶加工技术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我国名优绿茶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和校外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径山茶的机械加工技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过程,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辉锅),通过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序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在鲜叶摊放过程中,酯型儿茶素水解为非酯型儿茶素,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多糖水解为可溶性糖,从而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降低了酚氨比,减轻了绿茶茶汤苦涩味,增进了茶汤的鲜醇度和浓度。摊放时间以鲜叶含水量在70%左右最为合适,此时茶叶中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最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为适当,因此绿茶的滋味品质最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制茶技能的实际训练,掌握绿茶加工技术特别是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包括出勤率、每天鲜叶采摘量,干茶量、制茶茶样评比、实训总结等多个方面。

制茶实训课程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根据学生生源地范围和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浙江省名优绿茶,注意讲授余杭径山茶、红茶等其他茶类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掌握其他茶类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讲述不同茶类在加工工艺技术上的有效结合丰富茶叶产品类型,使茶叶这一传统产品时时焕发新的魅力。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服务地方经济。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成立了茶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给当地茶农及茶企业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参加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杭州茶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专业教师通过带领专业全体学生参观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国际茶叶深加工产品展会、杭州茶博会等,聆听科技、市场前沿专家报告,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由专任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由余杭潘板浙大茶学试验基地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及加工能手担任,企业教师主要指导制茶技术,专职教师在负责学生管理的同时,利用知识小课堂,解决学生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1.教材建设与规划。制茶工艺影响茶叶品质,我国传统的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茶类由于制茶工艺不同,色、香、味、形均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加工技术被应用到茶叶加工中,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例如为了改进绿茶的香型品质,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在绿茶加工中,部分地引入红茶或乌龙茶的萎凋、晒青或做青工艺,对绿茶香气改进有明显效果,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利用多茶类加工工艺的结合,可以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自然形成的特有花香品质溶入到绿茶等各类茶中,为创造新型茶产品提供了可能。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实训教材,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应结合地方实际,符合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及时添加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加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制茶实训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加工技术并不实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制作制茶实训的“网络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实训中没有接触过的其他茶类的加工技术。同时校图书馆订阅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方便地查阅各种资料。

制茶实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专业教师通过上述几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生产实训”的一体化,实现了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零距离的贴近,保证学生获得了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近,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真正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训练,学生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郭桂义,王广铭,胡孔峰,等.制茶工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

[3]王广铭,孙万慧.国家级精品课程制茶工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上一篇:《发酵工程》教学中学生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下一篇:基于授课对象特征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饭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