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小品的“旋律线”

时间:2022-09-06 05:58:45

浅谈戏剧小品的“旋律线”

摘 要:在音乐艺术的五线谱上,作曲家在写旋律的过程中,将一拟定的音乐主题通过音高、节奏、和声对比及转调等技巧的运用,使旋律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起伏不平,本文就是通过对于戏剧小品旋律线的分析,对于戏剧小品的创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戏剧小品;旋律线;分析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51-01

而在戏剧小品的写作手法上,在戏剧小品的矛盾冲突中是否也有这么一根剧情发展的“旋律线”呢。笔者借鉴音乐创作的规律,也浅谈在戏剧小品创作的过程中,能否也有这么一根剧情发展的“旋律线”。

乐曲是由作曲家拟定一个旋律特征即音乐形象,在乐曲中作为主题首起,然后不断地将这一音乐主题承接下来加以发展,再通过变奏、转调及加强和声等技巧最终将乐曲推向高潮,最后结束时迎和主题的再现,使人们在听觉中,加深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感受而达到乐曲创作的目的。

作者在创作戏剧小品的结构中,也是寻找一个事件的矛盾来展开情节的,在舞台上让观众通过人物的表演,看到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冲突——最后矛盾的转化和矛盾的解决等情节,这也就形成了小品剧中的情节线,我们也可以把她叫做剧本的“旋律线”通过情节“旋律”的渲染来揭示作者向观众所展示的内涵及主题。

戏剧小品的创作,笔者认为同音乐作品的创作之规律是异曲同工的。音乐是以各种器乐的声部旋律所产生的音响来感染听众;而戏剧是以其剧中不同的人物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的不同语言(台词)的交流.对抗所产生语气来感悟观众的。两者形式的表现虽然不同,但在艺术魅力和艺术功能上却是一致的。

戏剧小品选择的主题等同于作者为乐曲拟定的旋律特征,而剧中的人物形象等同于乐曲的音乐形象。

剧中的矛盾冲突等同于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矛盾冲突的顶点也是乐曲中的高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也是乐曲在变奏、转调、和声处理及主题再现后的结果。

戏剧小品中,事件矛盾的发生是起:通常是剧中人物对事件的不同心理及不同态度;而矛盾的发展是承:即剧中人物在事件中的性格对抗和语言对抗、甚至动作对抗;而在矛盾的冲突中突转时:即在剧中由于新的人物的上场或特殊道具的出现而改变了人物的命运或改变矛盾事件的性质;而矛盾的解决是和。在事件矛盾发生的过程中,是非曲直让观众看得一清二楚,最终将矛盾解决在事件矛盾发生的原因中。笔者以在1999年中国剧协举办的百优小品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傻二打工》为例,可以看出起、承、转、和在这个剧中的显现。

一名打工者傻二,因其兄及几个工友在一家老板娘开的小食店吃了东西回去后,突然食物中毒。傻二为了寻求真相,又来到老板娘的小食店要求打工。这是事件矛盾的起。通过与老板娘周旋,终取得老板娘的信任,同意他来店打工,他在打工的过程中 ,老娘说她有点饿,并叫他在蒸笼的下格里给她拿个包子吃,而傻二却在上格给她拿了包子,老板娘吃了突然肚子疼,并埋怨他为啥不拿下格的包子?这是事件的承。傻工在打扫清洁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老板娘使用泔水油的秘密,这是事件矛盾的转。最后,傻二拿到泔水油的证据,指责老板娘,害得其兄等工友在该店食物中毒,并要到工商局举报她,事件矛盾的真相揭开,这优是事件矛盾的和 。

起承转和这个传统音乐曲目创作的规律,绝不是所有小品都非得使用的唯一创作模式,如有的问题小品,只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不解决而留给观众去思索,我们则可把它称为起、承、转、思吧。

在戏剧小品的创作中,借鉴音乐的起、、承,转,和的创作规律,实际上在很多前辈名家创作的戏剧作品中,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共同切磋,仅与初学小品剧本的创作者共勉而矣。

参考文献:

[1]Aristotle,“Poetic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d Masterpieces,Vo1.1.New York:Norton,1973(fourth edition),P560.

[2]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4,212.

[3]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96.

[4]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8.

[5]赵思孝,沈亮.影视剧作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51.

上一篇:试论大众对中国前卫艺术的审美观 下一篇:对纤维艺术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