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的立场唤醒儿童诗意的表达

时间:2022-09-06 05:28:01

以儿童的立场唤醒儿童诗意的表达

摘要:基于儿童立场,以儿童为本位,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以完整的人格参与儿童发展的过程,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成人和儿童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共振”。追求理想的儿童教育。

关键词:儿童 唤醒 激活 创造

一则家教故事回放

老师布置了一年级识字2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用下列喜欢的词语分别说三句话。这些词语分别是识字2里的词语:太阳小鸟闹钟穿衣起早做操等。

孩子无法读懂题目,家长给学生一点一点地读题目要求。“孩子,听爸爸说,这些词语你认识吗?”孩子当然认识。“先别想着做题,先来说说你喜欢哪个词语。”家长不慌不忙地引导。“小鸟我喜欢。”“小鸟有绿色的。”“有一只小鸟能捉虫子。”孩子迫不及待地说。“还喜欢什么?”“太阳,我喜欢太阳。”“为什么?”“太阳一出来天就亮了。”“火红的太阳出来了。”“为什么是火红的太阳?”孩子说:“你看,课本上画的太阳就像一团火,这不就是火红火红的太阳吗?”“还有什么时候的太阳也是火红火红?”孩子犹豫了。家长提示道:“想想,在早上,你会看到什么颜色的太阳?在晚上又会看到什么颜色的太阳?”孩子说不清了。原来,孩子清早是妈妈开车送去上学的,哪里有机会去看早上的太阳,即使偶尔看到了,也未必会留心它;晚上,也是妈妈开车接回家里,家里都盖满了配房,很小很小的院子真的就像一口井,孩子在院子里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了。“还喜欢什么?”“做操。我喜欢做操。”说着就做起了他们老师教的广播体操来了。真有意思,边说边做,很有劲。“谁教的体操?”“老师。”“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做操身体营养。”“不,孩子,不是营养。是什么词呢?”“健康,做操身体就健康。”“多聪明的孩子。”孩子听了高兴了,我不断启发:“好了,孩子,三个词语你已经会说话了,写在下面的空格里吧。不会写的汉字要注上拼音。”

孩子写完了,很高兴。走到院子里玩耍。我也跟着在院里。望望天空挂着的一轮圆月,指着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激动地对我说:“爸爸,快来看哟,你看今天的天空多美呀。”我也跟着来到了院里。真不错,皎洁的月光洒满院落,银白色的月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四角的天空上挂着一轮银镜般的满月,今晚的星星似乎比以往更加可爱,还不时地向我们挤眉弄眼呢。

“爸爸,我想做诗。”家长很惊奇。“什么?作诗?爸爸还不会写诗,你会写诗吗?”他说他会。“你说给爸爸听听。”我很好奇。还没听说过6岁的孩子要写诗的。我要听听他是写什么诗[1](p15):天上有一只月亮,/十五的月亮很圆。/天上的星星亮闪闪。/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也是他们的朋友。/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祖国是我们的家。/

“我得给你发在网上,让大家都来读读你的诗。”“对,也让你的学生读读我的诗,”孩子天真地说。

孩子的小伙伴说,“我也要写诗。”结果,他讲了个故事[2](p16)。

不过,这个故事已经很完整了,有头有经过有结果。孩子们说这也是诗。我说:“好,你说是诗就是诗吧。我也给你传到网上。”

以儿童的立场教育儿童

儿童的语言是充满文学性、艺术性的。童真、童趣集中反映在儿童的言语上,连缀在一起的儿童语言就是一首精美的诗。儿童总是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低年级孩子说话、写话都是运用词语表达和交流,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是创造性表达交流的过程[3](p18)。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人就是创造者。因此,儿童就是天生的创造者。恰当的引导、点拨、启发、鼓励是唤醒儿童诗意表达的精神家园。

相似原理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人们认识某种新事物活解决某个心问题,要经历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人们必须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开始时反映的速度比较慢。此种相似联系经历了无数次的重复,遂产生了“易化”和“募集效应”,由外显认知阶段转化为内隐认知阶段,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反应过程呈现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

儿童诗意的表达应该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主要反映在语感经验的积淀上[4](p13)。因此,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就得使自己的“震动节拍”和儿童“本身固有的频率”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说,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教师和儿童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共振”。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身有用的东西[5](p203)。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成人与儿童往往发生冲突[6](p9)。蒙太索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7](p21)。”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却伤害了孩子。遮蔽了儿童教育权利。孩子的言说的权利和信心,被成人遮蔽了。孩子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也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寻找种种可能性。可能性的根源就是童心,可能蔽在童心里。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家长都要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在儿童立场上施洒大爱与智慧,以完整的人格参与儿童发展的过程,追求理想的儿童教育,实现教育明天的辉煌[8](p5)。

参考文献

[1][2][3]靳庆华.一则“写诗”的故事引发的思考[J].学园,2011(1):15;16;18.

[4][5]张庆.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3;203.

[6][8]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J].人民教育,2009(23):9;5.

[7]蒙太索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2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研究”[课题编号:D/2011/02/412)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靳庆华,(1970~),男,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小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爱无悔 第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