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过马路”看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诚信建设

时间:2022-10-20 07:51:27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诚信建设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代到现代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孟子的观点不难看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但是就当今的中国社会诚信现状来看,孟子所说的这些与生俱来的人性特点,缺失严重。“中国式过马路”正是诚信缺失下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

那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管红灯绿灯,凑足一定的人数就过马路。看似这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其中却反应了很多的不健康心理,就像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一样,透过这个问题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教养,看出一个国家的秩序,看出人际关系的规范,也看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相关规则甚至法体的藐视和挑战。更看出了现阶段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性,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也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它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然要进行诚信建设,就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因为诚信是一个国家良好形象的体现,同时通过诚信它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教养,而这些青少年正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在诚信的问题上,社会上有几个观点应该值得青少年的注意,并且值得深思。虽然我们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究诚信的民族,虽然就社会的主导方向来看我们都是讲究诚信的,但是如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社会上一些不诚信的现象比较多也比较普遍。不诚信不完全是不说假话,现在社会上的人不同程度或多或少都有不诚信的体现。第一个观点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只要能挣钱,就没有诚信的底线”。第二个观点就是“一部分人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不讲诚信的人要比讲诚信人的地位高”。第三个观点是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我讲诚信但是看到别人不讲诚信所以我也就不讲诚信”。这三种观点虽然都是错误的但同时它也是普遍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三种观点的出现是值得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

那么如何推进青少年的诚信建设呢,现在国家对青少年的诚信建设特别重视,也特别的关注。我认为首先是教育,因为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诚信教育是一切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打造社会诚信,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依靠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国无信难治。在诚信建设中,诚信教育和教育诚信建设处于前沿和基础地位,教育界不搞诚信教育,教育者失去诚信,其受教育者不可能成为诚信之人,整个社会的诚信也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也就难以构建。青少年不断的接受诚信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常青,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强大;其次就是制度和法制相结合。用来警示青少年不要去犯,应该知道的错误;最后要抓好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的诚信建设,因为在一个国家,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它们的公信力他们的诚信度是这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所有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如果一个国家政府都不讲诚信了,政府官员都不讲诚信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命运同时也在走向衰落,至少这个民族在走下坡路。大家都知道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的战败国,但是他们两国对自己历史所犯下的错误的认识程度却有这天壤之别。德国是一个比较讲究诚信的国家,他们的总理勃兰特去波兰访问,在犹太人的墓碑前跪下了,从此历史上就有了一段佳话“他个人是跪下了但是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很感人。在德国的首都柏林最好的黄金地段不是用来商用而是用来修建犹太人的墓碑,他们承认并正视了历史的错误,并且倡导自己的国民尤其青少年要永远记住历史所犯下的错误,不能让历史重演。这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同时给他们国家的青少年做了很好的榜样。而日本呢,从前些年修改教课书不承认自己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到现在的问题,公然撕毁“搁置争议,共同合作开发”的协议,现在却说没有争议。并且通过国家收购,国有化上演着一系列的闹剧。这就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同时给他们国家的青少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错误的教育。

广大青少年作为诚信建设的主体之一,在诚信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青少年有没有诚信意识,讲不讲诚信,将直接影响诚信建设的成败,甚至是国家的存亡。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以素质教育开拓课堂教学新领域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