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

时间:2022-09-06 04:40:57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

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地处偏远、条件落后的农村初中学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后进生,严重影响了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后进生也时刻牵挂在每一个数学老师心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探索其形成原因,针对成因对症下药,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当代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

一、造成数学后进生的原因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难度增大,内容增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为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甚至回避.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住.

4.家庭教育的失当.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造成子女抵触对抗;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

二、数学后进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斥……这些“后进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些失败的打击几乎摧毁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灵,严重地损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又由怕学发展到厌学,这是他们在学习上屡次失败的主要心理因素.因此,设法弥补他们的心灵创伤,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让他们搞好学习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对“后进生”给予热情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拉近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他们慢慢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设法让他们把自己的闪光点表现出来.对他们在学习和言行上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在全班师生面前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教师要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激起学生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语言教育更深刻.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整天愁眉苦脸,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

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领略数学之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以简洁的语言去阐述深刻的道理,设法精通定理的出处和沿革,解题时尽量旁引博征,尽力做到推理严谨、图示美观、板书优美,常给学生讲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闻轶事.

4.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变来说更为显得重要.对后进生,要予以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严禁体罚和各种高压措施,要经常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并对家长开展说服工作,要求家长一言一行要起表率作用,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平等和睦的关系,对孩子既不溺爱、放任、有求必应,又不简单、粗暴、独断专行,对子女要求要切合实际,期望值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子女的巨大心理压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来激励差生的上进心,使他们看到光明的前程.

参考文献:

[1] 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2]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 教育科学研究,2003(2).

[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 (211157)]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过好“后亲情时代” 下一篇:粉笔“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