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时间:2022-09-06 02:02:28

浅谈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不断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可持续性还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各项规划之间还缺乏比较密切的关联,缺乏统筹规划。

关键字:城乡规划,前瞻性,可持续性,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城乡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如何进行前瞻性个可持续性的发展城乡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的城乡发展建设的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它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在城市建设中处于龙头的地位,起着先导和统筹的作用。科学的城乡规划可以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避免无效的建设和重复的建设。

金融危机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城乡规划法明确了坚持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实施的依法行政和先规划后建设等五大基本原则。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的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保障城乡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发挥好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前瞻性城乡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的框架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所以说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是城乡建设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而具有前瞻性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地防止盲目无序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安全的大系统,使各地区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效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实施各项措施加大投资,拉动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城乡规划方面既存在一些城镇忽视土地、水、能源的供求关系的矛盾。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国内产业的转移。金融危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制造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很多企业倒闭,产业发展难以为持。一些企业或产业向内陆省区主动的转移,其结果无论对转移地区还是接受转移地区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地区原有城乡规划的调整。二是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引发城乡规划的调整。以辽宁省为例,“十一五”规划重点是沈阳经济区、辽南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为主的三大经济板块,实施“沿海”开发开放的战略,经济中心逐步向沿海靠近,对如何提升全省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就业社保一体化和领导体制、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三是人口流动与流向影响城市发展与城乡规划。金融危机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的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并对城乡规划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避免一些地方因产业的“空心化”而带来城市人口的“空城化”的发生,做到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发展是城乡规划的核心主题。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乡规划要广泛的征求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的水平决定了今后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水平。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前瞻性,应征询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深入研究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态势,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策略。因此,加快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城乡规划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例如:美国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小组等,而在市民起主作用的规划阶段是公众会议,多以公众评议和公众听证会展开。最终的规划方案交由城市议会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审阅表明态度,再由议会全会对其审查并且表决,获2/3以上的赞成票方能通过。城市规划建设要更加注重连续性和严肃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要充分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直接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上,从而带动整体功能的提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科学的定位。科学并合理地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优势的发挥。同时他更加直接地决定了规划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做规划时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要使规划更能体现前瞻性。要尽快完善建设详规,充分发挥城区道路、绿化、河道进而提升城市的面貌。第二方面是高起点的规划。在专业规划方面,要注意协同住建、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共同负责。高度重视提高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水平。第三方面是强化规划管理。规划是依据,而管理是确保规划能否做到高起点的关键。在规划管理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一书两证”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原则。同时更加要注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公众参与,让社会了解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 和支持城市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的监督工作,有效遏制违法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国家。随着迅猛发展的经济,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自从1978年开始,大约有1.5亿-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居住人口的比例较当前水平的一倍以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让城乡更和谐。今天的中国城镇,不仅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还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物质成果的加速积累,还有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历数过去的10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从最初的只有几座大城市,到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逐步完备,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社会激情澎湃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十年孜孜以求,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基础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神来之笔”,为统筹城乡发展定位架构。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镇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镇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镇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镇的发展目标。随着城镇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镇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镇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上一篇:喜儿沟发电引水隧洞抽排水设计及应用 下一篇:关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