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张力看小说《白鹿原》的文学价值

时间:2022-09-06 01:35:36

从语言张力看小说《白鹿原》的文学价值

摘要:细究实的小说《白鹿原》,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这一特色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学语言张力。另外,我们还会发现其叙述性的语言主要采用普通话的形式,因而形成了《白鹿原》在其小说语言上的双重风格,进而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参考,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其在意义上显示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两者的有机融合。正是因为《白鹿原》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特色赋予了其在语言上的张力,这也就深刻地体现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本文将主要分析《白鹿原》的方言和普通话形成的语言张力的特点,及其给小说文本带来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言张力 《白鹿原》 文学价值

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代表作品,它以当时素有“仁义之村”的白鹿村为写作背景,以描写白姓和鹿姓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为主要内容,反映的却是当时中国农村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风貌,整个小说透露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民族历史的厚重感,显示出很强的真实感,因而《白鹿原》历来都有“民族史诗”之称。《白鹿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后来的评论家们早就有诸多的结论,然而关于其文学语言方面的特色的研究却相对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将以语言张力作为研究的基本点,来论述小说的文学价值。

一、语言张力

从“语言张力”这个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出文学语言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兴起,虽然文学的语言正在向着白话文的方向发展,但是其在运用上还是存在着诸多缺陷的。到了文艺大众化时期,文学作品语言运用上的张力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与口语或者是方言上的对立。1948年,郭沫若、茅盾等人对文学中的方言的讨论,则总结出这一趋势。

作为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民族化代表人物的赵树理,他试图将自己提炼出来的口语作为文学唯一使用的语言,然而由于其自身对民族文化认识的不足以及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取向的限制,赵树理并没有实现他这一想法。

到了新时期,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其中,贾平凹在其文学语言上显示出了独特的“今中涵古”的语言特征,即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以及白话文的交融。后来,尤其在地域的文学作品中,以方言作为主要的表述语言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再后来又逐渐形成了普通话和方言糅合在一起的文学语言张力现象。在这一点上,以实的《白鹿原》为代表。

二、小说大量方言的使用及其文学价值

《白鹿原》作为地域文学作品的代表,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当地大量的方言,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赋予了小说独特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学价值。纵观整篇小说,其中人物的对话几乎全运用了方言以及俚语,这一点符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且使得其塑造的文学人物更加真实、自然,同时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另外,这一小说中使用的方言属于关中方言,这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物的特征显现了出来,这就是《白鹿原》整篇作品“民族性”的体现。另外,一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所使用的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地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生活的环境,以小说的主人公白嘉轩为例,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其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正宗的关中方言。在这一语言的设置上,一方面,将白嘉轩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展露无遗;另一方面,显示了整个文学作品的特有的“原上性情”。另外,小说除了方言口语的运用,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成语、谚语以及俗语更是频频出现,从而更加充分地展示了小说地方性的语言特色,也正是这个原因,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民族史诗”。

三、小说方言和普通话的杂糅使用及其文学价值

小说在大量使用方言的同时,普通的书写也是占了不少的比例,两者的杂糅使用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主要人物之间的对话上,使用的是方言,而在一般的叙述性语言上,就是书面性较强的普通话了。这两种语言的使用,使得《白鹿原》具有了语言上的张力,同时二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这一互补性的关系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方言的使用体现出了白鹿原上人们的各种民风民俗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意义;而普通话的使用,则显示了小说同时也具备故事性的叙事特征,这两点综合起来形成了小说在文学语言上的张力。这种语言张力,使得小说语言在整体的平衡中还包含着不平衡,同时打破了读者眼中方言和普通话不相容的看法。正是这一特征成就了《白鹿原》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结语

长篇小说《白鹿原》,巧妙的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形成了文章独特的语言系统,小说语言的张力正是由此体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小说所要表达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化,也提升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其文学语言的独具匠心,显然已经成为现当代小说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魏向丹.近十年实《白鹿原》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1(09).

[2]陈元龙,赵婧.解读与重构:文本醇度之美――《白鹿原》审美意蕴之五[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李延玲.小说语言形态及其文本意义的阐释――以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作者简介:秦广明,女,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财务管理助力乳业公司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路径... 下一篇:胡在礼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