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好课的四种“好”

时间:2022-09-06 12:13:08

科学好课的四种“好”

【关键词】好课观;教学节奏;学习状态;思维品质;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76-01

标准的确定可以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依据和方向。同样,确定好课的标准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那么,对于科学教师而言,究竟什么样的科学课才是一节好课呢?

1.教学节奏轻松不累。

一节好课,肯定是听着有味道,不觉得累,并且让人意犹未尽、听了还想听,反之则不能称为好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节奏。教学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经过严密组织和认真提炼而创造出的教学艺术的动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速度、力度、难度、强度、重点度、密度、激情度等成分应符合规律地穿插复沓、交替呈现,并形成张弛有度、起伏有致的教学内在动律。优秀的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有起有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让听者意犹未尽。

2.学习状态饶有趣味。

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是最理想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内容能让学生学得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找到学生兴趣的潜伏点。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不可爱”的蚯蚓感兴趣呢?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的沈艳琴老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三上《蚯蚓》时,先让学生看蚯蚓图片,并说出蚯蚓身体的主要特点。学生们纷纷说:它有两个头;身体细长并可以伸长和缩短;身上有一圈一圈红色的肉。接着教师追问:它没有什么?这时,学生炸开了锅:它没有眼睛(怎么看?),它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它没有耳朵(怎么听?),它没有骨头,没有腿和脚。兴趣来了,接下来,教师抓住蚯蚓“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腿脚”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搜集好的资料,深入浅出地介绍蚯蚓的生活状态、展开教学。备课很重要,在备课中,我们要想办法找到一节课中学生的兴趣点,因为潜伏的它不说话,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找。

3.思维品质暗置玄机。

思维具有预见性,能把单纯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为转变为智慧的行动。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时,教师一般是通过手电筒和地球仪来帮助学生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一位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则换了一个角度: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让他们收集证据,学生所获得的事实性证据越多,就越能引发对原先想法的反思,有的证据能进一步支持,有的证据则起到证伪的作用,有的则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存在的解释。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转动……不妨让学生知道这些都可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出现,这应该要比课堂上只出现一种合理的解释来得更有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样的课才更有“精气神”。

4.教学价值学有所用。

教学的价值在于学有所用,因此,一堂好课必然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让学生习得惰性知识。

教科版《科学》五上《测量力的大小》属于使用工具的课,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那么学生只要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比较轻松地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然而,怎样把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教学?怎样让我们的科学课更有价值呢?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良以及使用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又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的道理,这就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这样的科学课才更有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

上一篇:让品德教学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下一篇:一名为了儿童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