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9-06 10:47:08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还会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认识自我,同时加强教师、学校、家庭的联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更缺乏受挫和抗挫能力。有些孩子甚至形成孤僻、任性的性格,再加上家庭教育不科学,以致出现怪异、暴躁、轻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令人担忧。面对活泼可爱却随时都潜存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大、压力大,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成长铺路引航,我觉得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一、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宽容

家庭、社会对儿童健康的认识,也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重养轻教”现象严重,从而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儿童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要素,儿童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无法预测的限制,甚至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们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其智力正常发挥的关键。孩子学习好、听话、做事稳稳当当不出格不一定表明其没有问题,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必须放下“架子”,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从而合理的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哪怕是过激行为。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教师立刻就进行严厉的呵斥或责罚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安慰、关心。如果教师能够在及时了解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宽容和帮助,也能在心理上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信心和信服感。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搞小动作、作业马虎或与同学不和群等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剖析,去解决孩子们思想上的负担、包袱,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法,就一定会使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这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赏识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个体差异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针对孩子们因好奇和冲动而产生的破坏与冒险行为,教师要正确、积极的进行引导,不要马上批评学生或完全否定学生,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关注他们,鼓励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借势教育学生即由此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或危险,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教师不能只用成绩这把标尺去衡量学生的优劣,而应努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观察的眼光审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一般来说,凡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出退缩、怯懦、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等现象,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更渴望老师和同学能够帮助他搬去心底的石头,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觉孩子细微的变化。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教师就该及时正确疏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学习上结对子,进行帮扶;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在物质上进行奖励,让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别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人学后,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现代社会知识膨胀,变革急剧,文明加速发展,儿童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康的心理,谁便拥有美好的未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甚至是在我们看来有些顽固不化的孩子,教师不能灰心,更不能放弃,要用爱心、耐心、诚心、热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用集体的温暖去感化他们,使学生不断进步。哪怕是说上一句关爱的话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孩子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增强儿童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加强教师、家庭、学校联系,建立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没有归途的旅行,既充满阳光,又充满荆棘,充满坎坷。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重重影响,尤其受家庭环境熏陶极为重要。学生在学校里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其所受家庭教育的折射反映。学校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困难的根源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程度,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却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是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学习上,有厌学情绪,性格上任性偏激,心理有被父母抛弃的阴影,亲情空虚,同时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内心脆弱,不堪一“责”,他们是极易出现问题的孩子,教师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及时家访,既让教师了解家长,又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思想变化状况,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使学校与家庭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学校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起来,要做到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健全管理体制,不走形势,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服务,努力培养一支心理健康向上,有责任心,有爱心,懂心理健康知识和有辅导技能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学习、培训,并以典型案例对教师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使其逐渐专题化、专业化。让“教师心语”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良方,让“学生心语”成为教师改变教育思想的添加剂,用心语交融为学生的茁壮成长做好导航。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儿童正当的心理需要,让孩子们接受我们的爱,也让孩子们懂得我们的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能折射出教师的智慧与师德的光芒。

上一篇:童话跳进习惯教育的大龙门 下一篇:论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