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学后进生的表现、成因和转化策略

时间:2022-08-12 09:22:40

试论数学后进生的表现、成因和转化策略

小学数学后进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正确,意志不坚强。形成原因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学科层面的,更有学生层面的。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所谓小学数学后进生,是指先天智力正常,但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平的学生。辅导转化数学后进生是数学老师一项重要工作。参酌学界既有成果,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历,本文拟就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等作一探析。

一、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1.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评价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的反应倾向。其端正与否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他们很不在意,甚至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相反,不求进取,及格就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平时也不主动地预习、复习学习内容;既不愿意举手发言,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在学习上怕苦怕累、贪玩,不愿学习,借故请假、旷课甚至逃学等;不管什么数学作业,课堂的、家庭的,都不会独立认真完成;解答数学题目时,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解题过程,步骤混乱,缺少逻辑,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和试卷。

2. 学习方法不正确。小学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多错误:在内容选定上,常常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随自己的兴趣而定,不注意将掌握较好的做进一步巩固;而掌握较差的,却有可能漠然置之,任其“恶化”。譬如,本来“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章节理解得不够深入,再去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的掌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在时间安排上,常常是课堂上学习什么章节,就积极关注复习什么章节,不顾其余。上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晚上在家里就积极学习之。在巩固策略上,往往以海量做题为主。尤其节假日宅在家里狂做在家长的热情帮助下购买的各类练习题、练习册、题库等等。

3. 学习意志不坚强。学习意志是指学习者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学习行为,努力地克服学习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的的心理过程。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意志脆弱,抗干扰能力差,常常毫无准备地听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遇到问题不敢质疑,上课稀里糊涂,下课不懂装懂,放弃努力,消极被动,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他们看来,作业完成的目的,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老师。所以,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只想找一个最简单的捷径把作业做完。如果思路一时梗塞,则想抄袭别人的;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依赖思想和不负责的态度,不仅常视作业为包袱,不能坚持独立完成,而且根本不能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 学校层面。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小学数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数学教师为片面追求“应试”高分数,只顾传授、辅导数学知识,疏于感情投入,漠视学生感情需要,不注重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学法,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持久性和针对性。尤在小学高段年级,因为需学习内容难度加深,知识容量增大,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求更趋严格。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因课堂听讲不专心,作业完成不认真,或某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暂居后位。这时,对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很多老师为了应试,仍是不顾实情,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耐心教育,而是忽视甚至恶意斥责、谩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在教师的影响下,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轻视、讽刺甚至疏远他们。时间一长,恶性循环,令这群本只是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失去自信,心生自卑,有强烈的挫折感,渐渐地自我感觉数学学习常常失败,从思想上产生与老师抵触的心思,开始讨厌科任教师,厌憎数学学科,厌烦数学学习,放弃数学学习的动力,最终“堕落”成小学数学后进生。

2. 学科层面。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堆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如,讲比例的章节时,也是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对除法意义的不掌握,则必将对比例的学习及提高造成障碍。而后进生一般都存在知识缺陷,虽然偶尔努力,然因以前所学的内容不扎实,所以经常出现听得很明白,做得很糊涂的现象。同时,小学数学教材每册都有七到八个单元,量少点多,活度增加,综合性强,课时量少,讲求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究”成分多,再加上配套的练习册里很多习题偏难,使得部分学生很难适应,造成学困,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逆反心理,以至造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3. 学生层面。首先,语句理解能力较同龄人低下。这些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其次,思考不能够深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较少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无法把握事物的内涵。第三,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轻信解题的经验、固定思路,不能根据新问题作出新反应。第四,过分依赖感认识。学生思维活动拘囿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差,概括水平低,难以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另外,运算推理能力差,解题步骤混乱,推理不合逻辑,以致解题过程错误。另外,学生的家庭亦有原因。有些家长或因文化层次较低,或忙于生计,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学困,以致后进。

三、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对待他们的观念。准确地说,他们只是学业上的“暂时落后者”,与优等生之间只有差距,没有差别;只有劣势,没有劣质。然而,现实却是老师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很器重他们,见到他们脸上往往流露喜爱的神色;而对学习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往往敏感,甚至反感。这种观念至今普遍存在,其结果必然导致优生和后进生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导致后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事实上,有教无类。我们对后进生应有更多的温暖和“爱”。对“爱”,小学生理解比较肤浅,老师的“爱”越直观就越容易被接受。如机智的表扬、亲昵的动作、温和的眼神等,都能释放“爱”的信号。相反,又苦又累的留堂、辅导,喋喋不休的说教等,学生并不觉得这是“爱”。这需要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用爱去感化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促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要有效转化后进生,必须探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何在,分别针对学校、学科、学生三个层面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首先,教师要平等视人,关爱后进生,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亮点,不断鼓励,消除其自卑感。其次,针对教材特点,降低教学内容迁移坡度,让后进生循序渐进地把知识加工、内化,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后进生掌握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在学习梯形面积时,利用拼合图形这一方法自觉迁移到梯形面积的推导上来;在学习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迁移到学习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上。在新课的巩固练习中要注意练习的坡度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形式要多样化。如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混合练习等。第三,更要锻炼后进生的意志,努力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助推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3. 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扬长补短,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自我意识比较差,一般不可能自觉地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假如教师、家长不注重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配合,不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家、校和社会教育三者脱节,那么也很可能失去学校教育的优势,不能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要做到同步教育,必须建立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反馈网络,三方经常互相交流思想,交换有关该生各方面情况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表现及变化,求得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耐心细致地引导培养,持之以恒地辛勤工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就一定能把他们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 下一篇:小学“愉快教学法”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