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时间:2022-09-06 08:09:46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摘 要:英语学习过程不只是英语语言的习得过程,更是文化的适应过程,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适应体验,有些学习者能成功应对,有些则要经历文化休克期。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英语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文化休克;表现;原因;影响

高中的英语教学与初中相比,其重要的特征是阅读量的显著增加和英语文化背景的复杂化,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一旦学生表现出愤怒、失眠、失落感、不知所措、自我评价降低,文化休克就产生了。

一、关于文化休克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1960)第一个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这个词,他给出的定义为:在新的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的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 他提出来了文化休克四阶断理论:

1.蜜月期

当个体刚刚进入异文化的环境中时,内心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此时个体的情绪处于高涨状态,这种愉悦的心情大概可以持续1到2个月,这段时间就称为“蜜月期”。

2.危机期

当个体的新鲜感慢慢消退之后,现实的一些问题开始出现,个体在生理上感到不适,在心理上感到孤单、失望、烦恼、焦虑。这种无助感大概可以持续2到3个月。

3.恢复期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助、迷茫后,个体也慢慢地习惯了这种差异,对自身原来的文化和新文化都有了新认识,不仅在生理上适应了新环境,在心理上也不再感到焦虑和无助。

4.适应期

个体这时已经成为“外部-局内人”,对新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

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高中英语课堂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学生母文化之外的,微型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及其文化背景。

1.文化距离

所谓文化距离,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间的遥远,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英语的文化氛围,可以说学生处于一种充斥着英美文化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文化距离就产生了:学生的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距离,不同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距离等。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经历各种体验,个体对这些体验进行认知上的评估,评估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发现它们形不成困难和挑战,这表明个体已经能够适应;二是发现它们需要自己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应对,是需要解决的困难,这时它就成为应激源。面对应激个体一般会采取两种策略: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策略,努力解决或改变问题;以情绪为导向的应对策略,试图规范与问题有关的情绪。如果以上提及的应激能被克服或成功应对,个体会进入适应阶段,即个体或群体对环境要求发生相对平稳的变化。如果经过努力仍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个体会产生一些负面结果。如果从一开始个体就根本无力应对,个体会遭遇危机或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进入漫长的文化休克期。

2.缺少外在文化支持

文化适应理论认为主流文化为文化适应者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文化适应者的压力,防止文化休克的产生。学生能从英语教师那里得到多少文化支持,直接影响学生经历文化休克的机率。当学生在听力、阅读、表达方面遇到困难时,或经历母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冲突时,往往伴随着心理的变化,这些心理变化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如果教师只专注于教学而不理会这些可能的心理变化,学生不能及时从老师那里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那些采取以情绪为导向的应对策略的同学将陷入心理危机,经历文化休克。

三、文化休克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从文化休克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化休克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是非健康的,是负面的,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打击巨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休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益的。Brown(1978)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由文化休克阶段结束到心理复苏开始的时期称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学习者在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影响和还未对目标语文化完全适应的情况下,会产生强烈的漂浮无定感,此时学习的愿望最为强烈,一旦错过这个机会,语言的学习便不会再有进展,便失去最佳时学习时期。当然并不是说文化休克持续时间越长就越好,学生长期处于文化休克状态下其身心都经历一种痛苦的体验,产生心理疲劳,对目标语的学习将视为一种负担、一种煎熬,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文化休克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利用,使之趋利避害。

上一篇:基于过程管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系统研究 下一篇:浅谈语文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