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时间:2022-09-06 06:55:47

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为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发现,倡导协作。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图式;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53-03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重要变革。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S—R公式,提出了S—(AT)—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R)。这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刺激)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扩充,是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是质的变化。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该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汲取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

论,[1]以及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5]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发展: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森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些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重建”、“创新”。[9]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Gagnon & Collay等人也总结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的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情境(Developing Situations)、提出问题(Asking Questions)、搭建桥梁(Building Bridges)、组织协作(Organizing Groupings)、展示成果(Arranging Exhibits)和反思过程(Inviting Reflections)。[2]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要坚持为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性人才和“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大方向,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型学习为发现、探究型学习,变孤立学习为合作、互动学习,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多数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浓,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即让学生直接面临生活中的各种真实问题或场景。这意味着不论是学习材料、学习任务的设计还是学习评价,都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的好处在于学习者遇到的目的语项目是在自然的语境中出现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语言的方式与真实世界任务的语言方式相似,在“做”中“学”,因而能体会到语言项目与语篇因素的互动,这有助于学习者最终使用语言。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交际能力是整个外语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之一。[7]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要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便是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模式有5项原则:①提供有价值和真实的语言材料;②运用活的语言;③所选任务应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④适当注重某些语言形式;⑤有时应突出注重语言形式。[6]任务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教学重点不在结果上,强调有目的的交际和表达,强调语言学习活动及其任务具有生活现实性,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任务型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用所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情感,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恰当性和流利性。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决定学生该做什么,何时做什么,指导学生如何去做。[8]无疑,任务型教学法是适合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求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外,还应考虑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易操作性,从而实现任务的有效性。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支粉笔一本书”及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早已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不再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这里所说的学习资源,既包括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还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与课程的整合)。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现代教育技术无疑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了英语学习的anytime,anywhere,anyway。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代学”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教并重”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重视学习策略的指导,给学生更大的自与学习空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是从知识型教学转向技能型,由知识为本转向运用为本;教学内容从“经典作品”转向“实用性语言材料”;教学视野由“语言技能”提升至“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主要致力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尤应突出“应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一理念在高职教材的编写方面已凸显出来。听、说技能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属于较难培养的技能,面对高职这一特殊群体更是难上加难,不是因为这两项技能比其他技能更难习得,而是二者获得的训练太少,操作过程中没有用于思考的缓冲时间,不便查阅相关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分析,听、说主要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自动反应和应用,因而效果不佳。丰富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无疑对于高职学生的听说技能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鼓励发现、倡导协作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基本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discovery)。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像语言学家那样去思考语言,亲自去发现语言的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高职学生普遍对英语语法感到困惑,教师在教授语法时即可采用发现法,通过有意义的、集中的、交互式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某些交际任务,发现语法结构的形式、意义,逐步达到正确使用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3]认为虽然理解是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作用中激活旧图式,建构更加准确、全面的语言意义,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他们强调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认为共同体是个体意义存在的前提或载体,把互动或对话的过程看作是教育的核心,合作学习就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形式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小组学习中,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大家互相帮助,所有人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而,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在研究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解决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问题,切实实现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任务难度的适切性以及学习资源的丰富性等诸多因素。

三、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为重要地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来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现阶段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重新审视高职英语教学问题的视角,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教与学的机制,探索教学的规律,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2]George W.Gagnon & 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California:Corwin Pre-

ss,INC,2001.

[3]Jonassen.Marra, R & D Jonassen. Whither Constructivism[M].Englewood: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2.

[4]Piaget.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66.

[5]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7]范文芳,马靖香.中国英语课堂上的IRF会话结构与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1,(1).

[8]黄建滨,王海啸.任务型语言教学与《大学体验英语高级教程》[J].中国外语,2008,(3).

[9]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构建模式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