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06 04:07:03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在翻看皮连生先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段:“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生,来就有的一种探索新异环境和操纵新奇客体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只需要学生解决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一定距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只要难度适当,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存在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学习兴趣最大。若感性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完全适应,此问题也就没什么难度,便会失去兴趣。若新的情境与原有认知结构毫无关系,同样不会有兴趣。问题与认知结构既适应又不适应的关系,表明问题的难度适中。可见,引发新的学习需要,教学要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演示实验或板演等途径,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注意使问题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和富有启发性。”(p363-36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该段读后颇有感触,以前在进行新课教学时,虽也偶有设计得意之处,但终因缺少教育理论的支撑而难以使之概念化及纵深扩展,推广就更谈不上,结合此段文论回想教学实践,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即课的成功缘于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缘于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个体内部因素之一学习需要的促成。

如我在讲《古代的服装及其他》一文时,考虑到该文文体属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在备课时便加大了在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上的投入。起初,当学生一听到课文题且便立刻没了精神,趴倒一片。看到这种情形。我便抛出了第一个话题:“在2010年虎年刚开始,有一个名字备受中国网民追捧,甚至一度传至日本、韩国、英国等地,大家知道是谁吗?”学生们一下来了精神,纷纷讨论、猜测,有的说小沈阳。有的说春晚小品《捐款》中的白闹(王小利),有的说阿凡达,有的说孔子。我进一步提示:“这个人不是明星大腕,只是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乞丐,号称史上最帅乞丐。潮人(引领时代潮流的人)帮帮主。”这时有的同学猜出了答案――“犀利哥”程国荣,我便把课前准备的“犀利哥”照片拿出展示。 我开始把话题往课题上引导,又问:“你们知道他走红的原因吗?”学生们说出了“外貌超酷”“眼神犀利忧郁”“个性造型”“命好”等等答案。“大家说得都可算作走红要素之一。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那一身超级‘混搭’的服装造型。”大家哄笑,有些不信,说又赃又破的烂衣服怎能受如此大的追捧?我拿出网上对“混搭服装”的恶搞解释,以示证明。我进一步把话题往课题上引导,“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这是英国知名报纸《独立报》上刊登的犀利哥走红照片,旁边配了一幅时装秀照片,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可见当下国际流行的服装时尚观念是以个性、另类、多元为主流。”学生们开始认可并进入思考。接着我又抛出了一个话题“犀利哥,因其混搭的服装组合暗合了新时代的服装设计理念,受到网民的追捧,引起社会的关注,最后在政府的救助下入医院治疗,并得以返乡与家人团聚,这是沾了新时代的光。若是换在古代,犀利哥定会成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灾星,甚至有被诛灭九族的危险。”学生们立刻像开了锅一样叫嚷,表示不信。我见时机成熟,便把话题直接切到课文上,“不信,请看《古代的服装及其他》,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至此,学生们的求知欲已被完全地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也使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再如《荷塘月色)--文,文末引用了《西洲曲》中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此处用到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子”即“怜子”。“怜”在古代表“爱”的意思,“子”即对男子的尊称,译为“你”,“怜予”译为“爱你之心”,表达的是一个女子对她思念之人的思念、斯盼、怜爱之情。为了加强学生对谐音双关手法的理解,我设计加入一段活泼幽默的电视剧对白。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帮助学生理解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概念及用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说: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和坤请纪晓岚喝酒的一段情节,其时纪晓岚官任侍郎,和坤官任尚书。和坤想趁机捉弄纪晓岚,就指着堂前一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坤在骂自己,就不动神色地回答:“是狼是狗得看尾巴,尾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意思是“尚书是狗”。)我说,在这一问一答中,双方互有攻击,和砷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请大家分析他们二人的对话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同学们很快说出“是狼是狗”谐音“侍郎是狗”、“上竖是狗”谐音“尚书是狗”。这样,我的语文课堂。由于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加入,既收获了活跃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但我们在教学中还不能单一的依赖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学生学习动机的生成。因为创设问题情境只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除此还有奖励、强化等外部手段。且学习动机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努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犹如“催化剂”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化学反应一样,间接地增强与促进认知建构过程(参见《教育心理学》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外,还应注意辅以练习、奖励等强化手段,这样才能使得教学真正具有生成性。

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我对创设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上的作用的理解:“学生是一坛未启封的美酒。只有打开坛盖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美味。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开启坛盖的最好工具。”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利用学生生活上好物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