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时间:2022-09-06 03:39:3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49-02

摘要: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导入新课的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异。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导入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当学生一旦对某种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掌握得即迅速又牢固。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幼儿园有7个小朋友,老师拿来14个桃子,要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一个,拿掉了7个,

(边说边演示,叫7个学生到前边,教师拿14个桃子图片)还剩多少个桃子呢?

学生:“还剩7个”。还可以每人分得一个。

师:“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桃子呢?

学生:“分到了两个桃子”。

师:“还有没有了”?没有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分桃子。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老师不偏不向,每人都分2个桃子,这就是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 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课堂上如果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张招领启事,同时告诉学生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捡到28元,并交给了班主任,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写了这张招领启事。内容是:今天,我在学校里捡到人民币28元,请失主与四(1)班班主任联系。接着告诉学生,班长看到这张启事后把上面的“28”改成“a”。然后问学生:“你认为班长这样修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胃口都吊起来了,这时我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在学生的发言和顿悟中,他们终于明白了班长修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错领,因为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数,只有真正的失主知道具体的钱数。我接着提问“: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你还见过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吗?”学生有的说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有的说“P”是停车场的标志……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字母表示的范围之广泛后,教师再引入课题。通过创设招领启事这样的悬念导入,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任何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以旧引新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以学生的旧知引出新知识,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新的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出发,进行新川对比,尝试创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如笔者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就先以“!知二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导人,回忆它的推算过程,山此引导学生利用同一原理推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出新知。

4 故事导入

许多动人的故事,而且很多数学故事还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数学意识、数学观念很有好处。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西瓜的故事:从前有一座猴山,山上有很多猴子,这些猴子最爱吃西瓜。有一天猴王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西瓜分给小猴吃,它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毫不犹豫地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吃,抱着说:“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分成12块,给猴丙3块。当故事讲到这儿时,我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说:“猴甲分得多。”有的说:“猴丙分得多。”还有的说:“一样的。”接着我直观演示分瓜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分得一样多。此时便顺利地引导进入新课。

5 操作导入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新课程数学重视直观教学,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在导课时,学生参与操作,动手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能调动其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感性材料和活动经验的积累,提高认识新知的依据。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随手剪几下,展开便是一棵挺拔的松树,学生看得目瞪口呆,一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抓住时机作简单的指导,学生按照“对折――剪――展开”活动,用各自准备的纸张剪出各种美丽的图形。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时,教师轻松地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新课伊始,学生就在饶有趣味的操作中,进入学习佳境,通过手、脑、眼、口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6 联系实际,自然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一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来可使学生倍感亲切,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热爱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例如,“相遇问题”教学的导入,教师请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和右侧,听到老师喊“走”之后,两名同学同时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后即停止。老师问同学:“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们回答:“相遇了。”老师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种,如实物演示、类比迁移、实际操作、做游戏,等等,远远不止以上的几种。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很多,甚至一个简单的设问,一句普通的问候或激趣,设计得恰到好处,都可以很好地导入新课。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 闫桂芬.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导入新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年X3期.

[2] 张丽丽.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技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09期[3].

[3] 李剑平.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J].辽宁教育,2003年Z2期.

上一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下一篇:打造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