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

时间:2022-09-06 03:37:52

浅谈如何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从注重双基到注重三维目标再到今天大家都关注的核心素养。无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怎么界定,其都需要以课程为载体,要依赖课程体系的改革。文章从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课程评价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两个方面,就如何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1-03

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从注重双基到注重三维目标再到今天大家都在关注的核心素养。从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开始,到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最后到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成果正式,这期间各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体系框架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无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怎么界定,其都需要以课程为载体,要依赖课程体系的改革,就像一些研究者所说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可教、可学、可评的。

一、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有研究者说:核心素养需要落实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其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它对教育实践结果的好钠鹱殴丶作用,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桥梁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断地改进、提升,但还存在一些单一、僵化的现象。比如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纠结是讲授多一点还是活动讨论多一点,机械对待赫尔巴特传统教学模式与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往往因过多关注课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存在跟评价者采用僵化、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一直强调倡导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好课堂呢?是不是上课老师讲的少,只要有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就算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或者是某堂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讲得多了点,学生说得少了点就是灌输式、填鸭式呢?我们能否简单从课堂表象来评判教师和评价课堂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又是分组,又是讨论,花样百出,好像学生身体动了或是老师提问了、学生回答了就是体现学生主体了。其实从效果看,这样的课低效且缺乏深度思考,教师和评课者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而讨论,至于有没有讨论的基础、讨论的收效有多大,他们是不关心的,课堂的繁荣停留在虚假的表象。

试想:如果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描绘一首诗、一篇文章的意境,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文学气氛中,你能因此说老师在一言堂,因为没有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发言而否认教学质量么?相反,这是老师对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思绪是不停活动的、身心是愉悦的,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享受文学的美。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都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刻板、表面化的量化标准,而应提倡多元化、人性化、实质性的教学方式。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些学校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停地向老师推送各种教学模式,今天杨思、明天杜郎口,一会儿学导式、一会儿探究发现式。评价课堂教学好坏以是否符合一些所谓的固定教学模式为标准,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甚至每一步大概花费多少时间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做法虽然有着美好的初衷,但实际上却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抑制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缺乏活力,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创新。固然,好的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经验应该被大家借鉴学习,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分地区、不分学校、不分班级、不分科目、不分章节、不分个人,统一照搬要求就可行么?最为关键的是这样做直接忽视、压抑了教师的个性特征。

正如《教学的魅力》一书中说的那样:中小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在这个阶段要激发他们求知的天性,树立人生的目标。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知识渊博、富有魅力的老师,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向往呢? 同样,书中一位老师说:我也尝试过几次比较“规范”、简单的教学方式,比如我这堂课讲哪几个问题,引文引哪几个东西,用哪些图片,制作了路线图。但做好以后,上课的感觉却不太好,因为限制了我的自由发挥。虽然让学生有所把握,但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课堂气氛变得比较呆板,不太生动。讲课内容很清楚,但是比较机械。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教师,应该给予更大的课堂教学自,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引领,而不是太多的束缚和限制。太多的限制会使教师失去个性,课堂教学呆板、程式化,更缺乏灵魂。一位老师曾这样说:“我觉得在授课方面,每位老师上课应该有他的特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讲肯定是很不一样的。任课老师应该力争形成自己鲜明、独特、有活力的教学风格,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管理者与评价者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高质量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拓宽教师的思路,调动教育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针对学生、学科的特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优势,使课堂真正的生动活泼,充实而有意义。

二、课程评价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差异性

有研究者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进行课程改革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每位学生都能顺利成长成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尤其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那么到底怎么才算成才?怎样才能出好人才?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保证基础教育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也应当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正视并发掘每位学生的思维特性特长,有意识地启发、重视并保护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分阶段给予适当地引导和有计划地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能更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就像一位老教师说的:“我总觉得人要以他的本身特点为出发点,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找到自己合m的位置,尽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追求。就个人而言,离开了兴趣与潜质去谈奋斗目标,结果只能是什么都做不成。”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个人的先天优势与每一层级的教育结合起来,保证每位学生优势潜质的连贯性,这样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全面、优秀的人才。

我们经常讲因材施教,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教育评价上我们真正有多少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呢?在这里笔者举一个实际的案例:一个初一的农村男学生,性格内向木讷、不善言语,数学成绩却很好,无论课堂表现还是测验都展现了很好的数学天赋,但是英语学习很是吃力。责任心极强的英语老师出于提升班级每位学生英语成绩的初衷,经常将这位同学带到办公室批评教育,认为你既然数学可以学得很好,那么英语没理由不好,因此课后经常让他留下来默单词、背课文。久而久之,这位学生精神疲怠,英语成绩不仅提升不大,连数学成绩也不再突出。看到这种状况,除了英语教师方法不当,还因为教师缺乏全局观念,急功近利,不能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过度地施压于学生。

课程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指引作用,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过程,影响教师、学生的态度、行动。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改革如何在保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挥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指引课程改革实践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如何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化、多元化、人性化?这值得每位教师和教育评价制定者深思。很多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不仅可教、可学,而且可评,这样才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操作实施。

有研究者说:在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中,认知类的核心素养更容易量化测查,并且国际上也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相对而言,对于非认知类的核心素养,如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素养等,其客观评价与测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此,笔者想引用台湾忠信学校的治校理念来对此类评价体系的设计做一启示。忠信学校校长讲:什么叫爱国主义?你看见水龙头开着,你去把它关上,这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的食堂除了一些风味餐厅窗口外,食堂的盘子数量有限,每天有大量的学生使用一次性碗和筷子,且消耗上千个塑料袋。这种现象的出现不符合新时代倡导的核心素养在每位大学生身上应该体现的。所以基于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应立足于人的发展,从小处、从实处着手,更应具体可操作。这样才不至于使核心素养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只是一句口号。

以上是基于这些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引发对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想法,以期为具体实施操作贡献一点思路。

参考文献:

[1]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 刘晟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8).

[3]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

[4] 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

[5] 江丰光,陈慧.国际核心素养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9).

[6] 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

[7] 王新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回望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 (8).

[8] 孙思雨.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6,(17).

[9] 郭翔飞,程晓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

[10]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11]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1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5,(7).

[13] 辛涛,姜宇.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5,(5).

[14] 郭九苓,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第一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 郭九苓,昌增益,柴真.教学的魅力:北大生命科学名师访谈录.第二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Formative Assessm... 下一篇:新经济时代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