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时间:2022-09-06 12:53:13

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追求教育现代化目前已经是世界性的潮流,教育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中与现代性相生相伴甚至对立的另一大思想观念,它同样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理解并把握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对现代社会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目前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两大文化思潮。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性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科学、进步与发展。

对于后现代性,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性的定义实际上也从对立面阐释了现代性的含义,其所说的后现代性的对立面即信仰真理、理性、同一性、客观性和普遍进步与解放等“启蒙主义规范”的思想风格即为现代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是指文化的思想风格,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批判,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则是否定现代性。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性

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信念体现的是教育技术的现代性。这种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业已成为体制化因素,“教育技术制高点”说便是明证。因而体制内的教育技术实践现代性便成为主导的思想范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体制内形成实践范式。现代性主导的教育技术实践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教育技术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条捷径,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集声像字画于一体并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用来组织教学能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易理解接受,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将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育技术为教育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途径

校园网络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改变。网络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逐步走向开放式的教育。网络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网上辩论会、讨论会甚至网上考试都将会成为现实。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追求教学个性化的新的教学理念正慢慢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3.教育技术运用给教学管理带来便利

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学校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在网络环境下,管理者依据数据和事实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环境可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数据,能提高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有效性,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

从教育技术运用给教育带来的上述变化来看,无论是教育效率、效果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拓展,还是教学管理的便捷化,都是符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现代性理念的,在体制内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技术现代性也还将引领教育技术运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服务。

三、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也影响到教育技术领域,人们用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技术的运用,并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重构教育理论并尝试以之指导教育技术应用实践,教育技术因而也就带有了后现代性色彩。

1.网络给学校带来后现代的多元价值观影响

校园网的建设在给学校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虚拟世界。网络虚拟世界是自由和开放的,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任何信息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依靠自身的特性和对信息选择者口味的迎合来获得传播扩散。各种价值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师生面前,传统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集体观念、环境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多元文化所包含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自由意识得到增强,传统非强制性的思想道德规范对他们的约束力逐年下降,具有世俗化倾向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受世俗化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兴趣不再,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日渐淡化,对人生价值与正义的追求缺少了理想的光辉。他们追求不断变化的漂亮外观,强调新奇多变的视觉,用形象欲望的满足取代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和探索。这一切给一直倡导的构建共同价值理想的校园主流文化带来了挑战。

2.教育技术应用的后现代批判

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也并未达到现代性描述的理想状况,这为后现代批判提供了目标和靶子。电子课件在课堂教学的滥用被批评为由“人灌”变成了“电灌”,说是教学改革,其实换汤不换药,或许比教师用传统板书讲课效果更糟。网络课堂常常设计成“书本搬家”形式,对学生的无吸引力产生不了多大作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维护花费巨大,而对课堂教学能有多大作用则令人怀疑,其状况常常是“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真正能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3.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

后现代教学设计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的特点恰好与好的教学设计相对应。这种教学设计的优点包括:能够更方便地用于相关背景下的意义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更多有意义的参与,更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更灵活的设计,更灵活的教学,更多地对学习中的社会和动机因素加以了解。后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带有浓烈的后现代色彩。后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为:(1)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2)去中心化,每个学生都是网络上对等的存在,教师不再处于唯一的中心位置;(3)多元化的发展和评价方式,等等。如今在网络上讨论的比较热烈的Blog,Wiki等网络教育手段,其个性化、多元化和协作性的特点,比较适合于进行后现代主义教学实践,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实践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特征。

四、对教育技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把握的思考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思考现代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思想风格,后现代性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性也就无所谓后现代性,只有“现代化”以后人们才有谈论它种种不足的条件,因而后现代主义产生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足为奇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合理内核为体制接纳而进入到实践之中时,它就由“后现代”而转为“现代”了,同样也要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审视和批判,这就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中国是外发式现代化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个较长期的历程,而在发达国家所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给我们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的视野。教育技术现代性在中国仍将长期引领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性则是我们进行教育技术实践应注意审慎施行的重要因素,其合理内核则是我们作为调整和完善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重要营养。审慎的教育技术现代性和积极的教育技术后现代性则是我们把握教育技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应持的合理立场,如果我们还坚信现代性所张扬的价值理念的话。我们要警惕的是激进的教育技术现代性和激进的教育技术后现代性。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

[4] 顾清红,祝智庭.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电化教育研究,2001(7).

[5] 王以宁,张海.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4(4).

[6] 杨素萍,杨茂庆.教育技术的后现代审视.电化教育研究,2008(12).

[7] 岳友熙.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关系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上一篇: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实然”与“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