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7-09 03:30:11

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先后追溯到古代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1]大量研究证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及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专家认为,该模式较适用于理科而不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为此,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运用于体育教学的研究较少。本文就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1.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的含义

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及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在教会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完成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等一系列的教育目标。如果把“问题解决体育教学”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构建“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最能体现现代体育教学的价值观。所谓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法加工,设计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并通过学生努力能够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在学生获得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2.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阶段

由于问题的类型和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方法探索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阶段理论。[2]综合各阶段理论之说,并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笔者认为,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大致要经过以下三个基本阶段:

(1)积极探索,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体育教学的起点,在体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提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合理、有序地组织好教学,还需要体育教师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水平与必须掌握的新技术水平之间的联系。简单来说,体育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从增加问题的难度方面着手,例如,在乒乓球的弧圈球教学时,前两次课学生初步掌握了“拉球以腰带手,击球一瞬间收前臂并转移身体重心”,第三次课的目标为“击球瞬间的加速摩擦”,开始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收前臂是圆周运动,半径越大,产生的加速越大,摩擦则越强”的问题,然后再问同学们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2)验证学习、集体讨论。体育教师要明确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体育知识经验丰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容易发现问题;相反,则不容易发现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很重要,要让学生树立起信心,即使学生发现问题有误,也应该给予鼓励,通过学生的集体探讨之后,学生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在第一阶段提出问题之后,体育教师对乒乓球弧圈球的教学方式要打破以往从技术教学开始的局面,而是从享受运动乐趣开始。学生在集体讨论、验证问题的练习过程中,教师继续提出:“对某人而言收前臂的半径是固定的,那么加大击球半径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学生再通过练习,集体讨论,自然会理解“只有靠拍头击球才能加长击球半径”这一问题。学生掌握了“靠拍头击球、击球瞬间的快速收前臂”的技术之后,应该说已经初步学会了拉弧圈球技术,但一般会出现拉球不稳定的情况,即拉球控制不住落点,这时老师继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击球点是在体前吗?”“能做到大臂先迎前后加速收前臂吗?”等,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去集体讨论、验证,整个过程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技术间的规律或关键点。

(3)得出结论,总结提高。学生全面掌握了某一项运动技术之后,体育教师很有必要帮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既要对获得运动技术的整个过程进行检查,还要反思从所解决的问题中获得了哪些运动经验。总之,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探索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1.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可能

我们从该模式的基本阶段可以看出:该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对体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教学法加工,设计出适当的问题情境,体育教师还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控学生的心理倾向,使其面对新的问题情境,积极尝试问题并获得结论。这一过程通过学生的运动体验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智力水平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体现,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并亲自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因此,体育教学中运用该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2.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习惯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体育知识、体育原理及运用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能力,把发现和创造的因素引入体育课堂。在这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教师与学生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学生才是真的发现者、探索者,从而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与方法

体育教学中运用此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者,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在牢固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练习与探索体育知识、体育技术的意识,在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结束之后,学生还能独立地、自觉地从事体育运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性人格与智力的培育,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及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三、运用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主体性要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与制约条件,尤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进一步的验证与研究,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协调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

问题解决体育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即学生主体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少。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认同“学生是主体”,但一到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讲个不停,领着学生练个不停,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还有些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把主体性体育教学变成了“放羊课”。[3]因此,运用该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来提出问题,设置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度。

2.要注意学生的年龄、个性及技术水平

对所传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运动基础、兴趣爱好、能力表现等情况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涵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成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从多元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灵活、有效地掌握达成目标的方法。[4]笔者认为,对于浅显的体育教材不宜用这种模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同时,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等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因此,该模式较适合高年级的体育教学。

3.应注意学习的性质

学生的学习从跟本上来说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也就是说体育教师通常情况下是直接传授运动技术、运动经验等等。运动技术中的许多细节或心得、体会及比赛经验等等,不是短期内可以获得的,因此,教师采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处处带着疑问去发现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高闰青.试论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施.教育探索,2004(7).

[4] 胡曼玲.体育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5).

上一篇: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