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保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23:59:13

教育环保论文

教育环保论文篇1

1.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大机器化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标准化、流水化作业普遍应用起来,生产流程被分解开来,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率,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员工的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将员工的安全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中,是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实,是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员工自我保护的需要

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直接面对着可能存在危险的生产环境,任何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惨烈的事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未能正确地使用设备,或者是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员工未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等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都极有可能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使员工能够按照操作流程正确地使用设备,掌握可能发生事故的种类,辨别危险源,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积极参加事故抢救工作,提高安全意识。

2目前健康安全环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了更多安全生产的知识,提高了安全环保职业健康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不足。

2.1建立的体系机构不完善

企业的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足够的重视,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淡薄,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事故发生后为企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核机制,文档资料管理混乱,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只处于管理层面,不能有效执行,发生事故时,各方责任人往往推卸责任。

2.2培训师数量不足,培训质量不够理想

培训师的职责是将安全操作的知识传授给员工,帮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这就要求培训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实情况是企业员工众多,工种复杂,与之相对的是高素质的培训师数量不足,培训时间不够,培训方式单一,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指导,培训气氛不够活跃,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着培训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质量不太理想。

3加强员工健康安全工作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的经营所有者和各级主管领导要重视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企业负责人和各级领导担任小组长和组员,将健康安全生产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企业的工作内容纳入整体建设的发展战略当中,学习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为员工讲解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将健康安全环保培训落到实处。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责任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责任书,要求员工遵守责任书中的规章制度,严格量化考核,将日常安全管理纳入考核机制,同领导的绩效直接挂钩,用制度规范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

3.2开展全员安全环保宣传教育,稳步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

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全员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强化作业前风险辨识以及动态风险识别与控制,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扬安全知识、宣传遵守安全制度的优秀人物事迹、鼓励员工人人讲安全、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着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达到消除隐患、减少违章、杜绝事故的目的。

3.3强化现场检查,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企业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入现场检查员工的操作情况,根据安全标准化考核标准,对员工的操作现场点评并做好记录。要深入开展反习惯性违章专项整治活动,对检查出来的违章违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实行责任连带,强化责任追究,发现违规违章的操作发生,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网络。强化岗位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在作业过程中,确保高风险作业的受控管理。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使公司的安全环保形势继续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

3.4创新培训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

以前传统的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模式主要是向员工讲解职业健康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讲义方式”为主。近年来培训的方式不断变化着,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现场向员工展示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员工有着更直观的了解,更方便他们掌握,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可能会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彼此交流,不断创新,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有效果,对于保护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更具有实践的意义。培训结束后,深化员工对于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认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讨论,加深职工对于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员工健康安全的能力,让安全环保的思想扎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尽可能地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中。

3.5运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监测考评体系

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知识的培训,使员工可以自主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当遇到新问题时,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寻解决方案,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检测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员工的实际操作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纠正员工的工作方式,当工作环境的有害物质超标,达到危及员工生命安全的指数时,监控台就可以自动启动警报,为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绩效考核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

教育环保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它向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然而目前中学化学环保教育主要存在一些问题:如环保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环保教育的方式偏重于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和环保实践活动相联系;没有针对环保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授课教师,现行的化学教材中相关的环保知识较为分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整理资料,开展化学实践的次数相对较少;环保教育的考核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对环保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不够等。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化学新授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学论文,教材是知识的基本载体,教师应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了解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环保意识。中学教材有许多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适时的、适量的将潜在的环保内容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讲授水与氢时,强调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又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以此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在讲授空气和氧气时,应引入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讲解造成大气污染的两大因素: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其次结合国际重大的空气污染事件来说明空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对人类健康的伤害;在讲授碳族元素时,向学生渗透二氧化碳地大量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煤气中毒的实质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是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使人窒息,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在讲授农药和化肥一章时,应补充说明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的相关知识,以及和使用化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绿色无污染食品的定义和普通食品的区别等。

二、在化学复习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新授课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环保教育的零散片段,学生掌握的环保知识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在复习课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环保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复习到大气污染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一些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类物质进行归纳和总结,如碳氧化合物的污染。分别介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再补充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轻者昏迷重者死亡,二氧化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让学生思考该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复习到硫氧化物的污染时教育学论文,应着重讲解硫氧化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酸雨的危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进一步形成酸雨会腐蚀建筑物,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还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通过在复习课上讲新课中讲解的环保知识进行联系,归纳总结,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对会环保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实验操作规范化.

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是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减少污染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示范操作比课堂操作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指导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做到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力求让学生掌握准确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量取转移、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因洒落、挥发等造成污染。一是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是有毒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气密性不好不仅会使实验效果不明显,还会使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师生的健康。例如在二氧化硫和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将尾气通入到碱液中便能防止尾气外泄造成污染。合成硫酸时过量的二氧化硫应用氨水吸收。制备盐酸时用水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制备硝基苯等挥发性较强的有毒物质时,应安装一个冷凝管回流有毒气体。二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固体废弃物、废液的处理也要力求规范,如废酸不能随意倒在地上,它会腐蚀水泥地面,也不能倒入下水道中,它不仅会腐蚀金属管道,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剩余药品。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又牢固的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化学实验微型化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试验新方法,它具有实验现象显著、药品用量少、污染程度小、反应时间短、便于操作等特点,备受化学工作者的青昧,成为当今国际化学实验改革的主要趋势。由于在微型化学实验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都很少,因此,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大大节省实验经费的支出,更减轻了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如做硫在空气中燃烧的试验教育学论文,按常规的药品用量来做,硫粉需要0.3-0.5g生成的二氧化硫为0.6-1g,换成微型实验来操作硫只用0.02g,生成的二氧化硫仅为0.04g,实验效果完全相同,但药品用量却是大大减少。在做乙炔的制备及性质的实验时,如采用少量的电石和用注射器滴加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即可使反应速度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要节省了原料,实验效果也较为理想。在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将试管换成点滴板来操作,不仅能取得同样明显的实验效果,还减少了废液的排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化学实验微型化,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教学效果都是很显著的,既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有独特的功效等。

3.实验设计综合化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都是用单一的实验来说明物质的某一个性质,要想全面了解物质的所有性质便要重复做多次的单一实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加重了实验场所的污染。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综合性实验,把几个分散的相关实验组合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做一系列实验,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既节省了药品又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很好的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经济和环保意识。如:我们可以将氯气、次氯酸纳、氯酸钾的制取实验和氯气氧化性的验证实验设计成一个综合实验(尾气用氢氧化钠吸收),这样既能节省药品用量又缩短了反应时间,又能防止氯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空气污染。又如在消去反应中将环丙醇变成环己烯,环己烯继而成为合成己二酸的原料,这三种物质进一步被用于第三个实验。

4.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针对一些试剂昂贵或有毒(苯、苯酚、砷化物等)、易发生爆炸、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污染较大的实验,目前还无法通过改进实验来实现其绿色化或减轻污染,对于此类实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CAI)模拟仿真实验,例如:氢氧化二铁的制备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在演示该实验时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若用多媒体模拟这一实验教育学论文,便可以把实验现象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氯气、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实验室操作外泄的气体会对师生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改用多媒体模拟该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反应原理、掌握操作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既加深了记忆,又消除了因实验而造成的污染和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四、在化学课外活动中透环保教育

课堂固然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环保教育的本身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刻、清楚地了解;教师可以将环保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检测学校附近工厂的空气状况和污水的处理及排放情况,让学生将所学的环保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媒体采用文字、图片、数据宣传环保知识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意识到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等。

参考文献

[1]曹伟.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师范大学,2007

[2]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116

[4]岳天军,刘凤霞.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意识的培养[J].理科科学探究,2008(2):55

[5]冯燕萍.浅谈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报,2003,25

[6]彭菊花.冯伯虎.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48(4):48

 

教育环保论文篇3

一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15世界环境日”之际,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带幼儿外出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产生对美好环境的情感。同时,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并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用完吗?”等问题,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找出地球仪和地图上有水的地带,知道海水和淡水,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园还可在各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窗外的垃圾》教育幼儿环境美好,人人有责,歌曲《小手娟》,教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二是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训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轻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的好习惯。平时,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生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玩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一边是题为“绿色世界”的植物园墙饰,一边又是“我为环保出份力”的主题墙画,窗台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从而唤起了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是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同幼儿观察、实践和行动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带领幼儿去实地调查,让幼儿听马路上的喧哗声、市场上的叫卖声和朗朗的儿歌声、优美的音乐声,通过比较、感受,明白好听的声音叫乐声,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从而了解噪音污染对人们情绪及听觉的影响。另外,通过观察,增进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到马路边观看车水马龙的情景,让幼儿知道废气的来源,亲身感受到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组织幼儿拾落叶、扫垃圾、为花草树木浇水、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正是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

四是充分利用户外丰富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他们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飘动的云彩、飞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树木、碧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乐不开支,流连忘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是兴奋的和愉快的,保护环境的情感便会自然萌生。

二、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孩子在耳熏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

三、发动家长参与、提高教育实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虚心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并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摘要】:大自然对我们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大自然的荫蔽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当今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缔造者。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让幼儿亲自去接触自然环境中的森罗万象,并擅用人类天生的探索性、归纳性,将所经历的经验做学问式的整理,最后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活用。

教育环保论文篇4

一、充分认识环境宣传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充分认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党的*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进入了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是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是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要求。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道德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文明的生产、消费及生活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是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贯彻《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服务大众的方针,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方针,开展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环境保护。

二、大力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工作

(三)环境新闻宣传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宣传部门组织环境新闻报道要切实树立起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充分发挥环境宣传的主渠道作用。要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积极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编发、播报环保稿件;实事求是地引导公众用发展的、辩证的、建设性的眼光客观看待环境问题;主动开设专题专栏,组织策划优秀选题,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报道;精心组织对外宣传报道,及时宣传我国政府对加强环境保护做出的决策部署、采取的正确措施、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四)环境新闻宣传内容要围绕国家环保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要针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主要污染物减排、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加大新闻报道力度。积极报道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报道推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典型,坚持环保理念、克服经济困难、加强污染治理的典型经验;批评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和“两高一资”项目盲目发展等有违科学发展的问题。

三、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五)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环境保护。

(六)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环保、宣传、教育、广电、新闻出版和文化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设立统一的宣传主题,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推动绿色创建活动,并结合全国和各地环保工作实际,策划一批主题鲜明、可长期开展的活动,创建公众参与宣传教育活动品牌;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宣传的有效方式,组织开展群众听得懂、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七)实施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环保部门要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各地环保、宣传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筛选一批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城市、农村、学校、企业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试点,扩大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覆盖范围。

(八)加强青少年环境教育,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力度。教育部门要积极推进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增加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中环境教育课程比重,普及中小学环境教育。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支持开展与环保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绘画、征文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环保宣传志愿者队伍。

(九)深入开展面向社会的环境教育培训。环保和教育部门要将环境教育培训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计划,依托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承担面向社会的培训任务,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十)面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环保宣传品。环保、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化部门要积极引导、推动环保宣传品的健康发展,鼓励推出一批反映环保成就,倡导生态文明,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优秀图书、优秀影视片、优秀音乐作品以及环保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相应的读本、手册等。

四、重视环境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十一)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丰富环境宣传教育内涵。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内涵和实践研究,主动联系和协调有关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文化单位,设立生态文明研究课题,形成研究成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十二)开展环境教育立法研究。环保、教育部门要共同推动环境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积极推进环境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并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和经验,推动环境教育立法工作。

五、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和组织保障

(十三)重视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业务能力强、工作有激情的环境宣传教育队伍。加强各级环境宣教部门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切实提高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和策划活动的能力。加大对环境宣传教育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宣教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十四)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地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用于环境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对西部地区环境宣传教育的扶持力度,积极创造必要工作条件,保障环境宣传教育拥有相应的设备、设施,包括网络运转能力、音像制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通讯传递能力、培训的电化教育能力。

教育环保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大学生

在倡导低碳社会下,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所谓环境教育强调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环境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与法规,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环境理念、培养大众环保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1]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适应时代要求,对于全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2]

1.高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即发展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知识和理解,它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个普遍形式。

1.1理论教育专业课和通识课相结合,完善课程建设

高校环境教育主要可以包括环境专业的教育和非环境专业的教育。其中,环境专业的教育即在教育体系中设置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项目研究,,培养一支专门的为环境保护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非环境专业的教育主要强调高校应该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生态环保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等,让高校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了解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课程设置仍不够完备,为了避免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失去自身的特性,避免环境教育被排除在教学之外,一方面必须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各科的教育中,即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去教学,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搞好生态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将环境教育从各个学科中抽离出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1.2培训具有高环保意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是个很严重的限制因素。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环境伦理课程,还是纳入德育课程,及通过其他课程的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老师。因而,各级师范类院校首先要重点培养环境教育专业教师,为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打下铺垫。只有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环保意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兴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高校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

因为环境教育学者们认为,“仅仅向受教育者宣讲污染的环境的危害性、不负责任地丢弃废弃物或滥砍乱伐的危险性、绿化环境对人类的益处等等,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采取行动来阻止环境退化,除非使人们深深地关心共同的利益,形成一种维持健康的生态系平衡的责任感,以及形成一种实现与自然和谐的强烈的动机”。[3]

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是依赖于个人的动机,产生于个人对保护环境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高尚的生态情感。

2.1实践中认识环境问题,提高环保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其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通过学生们主动探索,对环境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并且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活生生的各种环境中去实践,深刻体验、去考察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性,在实践中亲自考察、收集并分析数据资料,探索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根源,提出确实可行的最优解决方案。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家在参与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积极、自主参与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激发环境保护责任感。

2.2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生态情感

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采用户外教育的形式,通过鼓励个人接触自然,在自然中熏陶,提升个人环境审美能力进而培养环境意识。[4]作为高校,在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绿色校园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校园成为展示自然之美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绿色的熏陶中,不断培养、提升生态情感。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3.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丰富性、及时性和开放性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使其影响力、宣传力度、宣传效果都大大提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全方位、立体化进行专题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学生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如开讲座、搞培训、办展览、开展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环境,参与到保护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4.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环境教育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渗透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感悟生态之美。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善待自然,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佛教由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生态智慧是解脱的智慧;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5]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应该得到大力弘扬,这将有利于为高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进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正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6]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主宰者,通过高校环境教育的开展,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环保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彭立威, 陈宏平. (2004).试论环境教育的基本内涵.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30, 93-94.

[2]邱占勇. (2004).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 ]. 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4.

汤斌纺,汪勤峰.(2008).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 73-74. [3]Unesco(1997).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 (USSR): Final Reports.

[4]祝怀新. (2001). 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1, 16-19.

钟启泉. (1983).国外环境教育考略. 教育研究, 5, 60-63.

[5]林坚. (200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49-54.

教育环保论文篇6

关键词:环境教育;卢卡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1-02

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作为人类“征服”和“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遭到人类的改造与破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来已经问题重重又“雪上加霜”。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历史与现实表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个人的环境意识培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积淀,所以,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理论体系是其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揭示环境教育的本质,使环境教育朝着正确的理论和方向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学术界开始对环境教育理论进行探索。卢卡斯对环境教育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

一、卢卡斯环境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组织了一次生物圈会议,会议呼吁发展各级教育中与环境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料,促进技术训练,激发全球环境意识。并且倡导在世界各国建立国家环境教育的协调机构,这次会议“也许是第一次世界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呈现”。

1.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教育和英国的自然学习是卢卡斯环境教育的萌芽。卢梭将人类的教育来源划分为三类:或授之于自然、或授之于事物、或授之于人。授之于自然与环境教育理论有一定关联性,卢梭提出儿童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物,应该按照他们的自然天性来生活,而不应该违背他们的自然天性。人们与具体事物接触的必然结果就是他们的行为能够立刻得到回应。

2.卢卡斯环境教育理念。现任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1972年从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是通过一些环境主题,如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工业化等,发展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利益和不同文化观点的事实基础上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即要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与态度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实施

英国的环境教育是遵循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而实施的,纵向来看,环境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而且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关于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是传授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环境教育的基础知识有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两大特点。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各个学科中,贯穿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通过以下主题发展:气候、水、土壤、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浪费。其中,气候中包括: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如臭氧、温室气体。水包括:水污染的问题,水的保护、供给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等。资源包括:资源的有限利用、能源的保护、能源利用的污染效应。土壤中土壤的侵蚀、肥力和保护、工业发展对土壤的负效应。动植物的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保护,自然界的毁坏。人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过去的社会是如何影响环境和如何受环境的影响的,等等,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所有的这些主题都深入到各个学科中,尤其在科学、社会、技术、地理和历史学中。科学课程对环境教育内容的综合体现,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方向的走向。历史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是如何在人类活动及自然演化的作用下形成的,学生可以利用历史学的方法,来分析书面材料和实际遗留物,从中找出环境长时期变化的线索。

在历史课中,第二阶段某个单元的主题为“1948年以来英国生活的变化”,该主题旨在让学生根据实例讨论过去50年英国发生的变化,包括交通、工业、技术、人口和文化。内容并未涉及50年英国环境的变化,也无工业交通发展对英国环境的影响。但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正确引导学生英国50来在工作、生活、文化、人口、技术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迅速变化,对人们及人们自身产生了何种影响,其中哪些变化对他们看来具有可持续性,哪些变化是否能带来益处,受益对象是谁。讨论这些变化是否能在不破坏或不过渡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持续发展等问题。

2.为了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关心目前和未来环境利用的方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并考虑到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同文化观的事实;人类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为了环境的教育,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以便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身保护环境的行为,并发展他们开阔的胸怀,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英国环境教育大纲规定:通过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美学、工艺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通过学科渗透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价值观,以便用可持续的生态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英国十分重视对教学资源和社会机构的利用,在英国有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免费的供学生参观学习的,有许多机构大力支持学校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

三、环境教育模式下的环境教育问题

环境教育的提出是以培育环境情感为手段,以道德关怀为切入点,以人性回归为终极目标。尽管英国中小学环境的运作模式接近完美,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正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时代和英国的实际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学科间的协调不好,英国采用学科渗透模式,学科间一旦协调不好,环境教育的内容就会支离破碎,内容出现重复或丢失;虽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环境教育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还存在着时间性问题,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强,需要教师学量的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教师的时间难以把握,此外,加上上课时间的短缺,使得时间因素成为环境教育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mission on Education:Report on Objectives,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Working Programme,Gland. Switzerland:IUCN,1971

[2][爱尔兰]佛兰克·M·弗拉那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M].卢立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英]Joy 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教育环保论文篇7

[关键词]生态教育;公选课;电影赏析

一、推广背景

1.高校学生的基础生态知识储备状况

20世纪中叶以来,像伦敦烟雾事件样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灾难激发着人们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反思,在70年代催生了全球性的生态意识,与此同时,“环境教育”的概念得以确定并推广实施[1]。我国生态环保教育基本与世界同步,基础教育方面,于1979年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着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2]。虽然政策层面的支持,但是无论是生态还是环保教育都是极其有限的,贯穿于小学课本的环保知识只有只言片语,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生态环保知识的有地理、生物和政治,但没有系统性和逻辑联系,而高中文理分科以后,理科从生物中能获取很少部分的生态知识,文科生态教育就断层了。总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之前的生态教育体系是不完整不系统的,给学生积累的知识也是零散的。这点可以从云南大学大学生社团唤青社的调查中看出,从问题“进入大学前,是否接受过有关环保的教育”的回答结果分析,89.65%人在大学之前只是接受了零碎的生态教育[3,4],大学生生态知识基础薄弱。

结合我校面向多省市招生、文理工专业兼有特点,除去因教育体制导致的这种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外,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域生源的教育条件带来的基础差异和环境影响造就的生态意识差异。

2.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开办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专业[5]。一直以来,生态学仅仅是环境、生物、生态学科的专业课,被认为是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学科。90年代以后,国家政策的宣传使得高校逐步重视生态教育,口号喊得很响亮,也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怎样建立高校生态教育体系,甚至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将生态教育定位为基础教育、大众化教育[4,6],若干年过去了,但是生态学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大众化生态教育仍没有落实。

对比同期发展起来的国外生态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国高校生态教育远远滞后。俄罗斯高校已将生态教育列为高校基础教育[4,7],美国高校开设生态环保类专业学校达45%以上[8],推算接受生态教育学生数达45%-85%,而中国虽然开设生物环境类专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达到150多所[9],但是不到学校总数的10%,所培养的具有生态知识的学生占总数比例更低。

就我校实际情况而言,生态学只针对环境专业,还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此种情况代表了我国大多高校生态教育的情形。我国高校生态教育普遍存在面向学生少,课程地位不突出,内容不够翔实,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培养的人才模式单一,师资力量缺乏,重视程度不够,口号多,落实少等问题[10]。虽然很多学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包括构建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体系[10,11],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体制和培养方案设置的限制,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3.高校生态教育推广的必要性

2001年颁布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中,提出了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要重视环境教育,并第一次提出在全国高校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9]。此后在各种生态环境教育论坛中,呼吁加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各专业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声音愈来愈高[12]。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1992年我国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写进白皮书,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十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在最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将原来“四化”变“五化”,将“绿色化”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进行落实。由此可见,国家主体的推广生态教育,构建新的生态教育体系已经箭在弦上。

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承载着高层次教育的任务,在高校推广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具有直接而显著的推动效果。

二、推广过程

1.公共选修课的选择

虽然许多学者呼吁要学习俄罗斯将生态教育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将其地位提升到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的水平[13],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要实现推广生态教育,使其面向更多非生物、环境专业的学生,最好的平台就是公共选修课了。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虽然由学生自由选择,但其不分专业、大班教学的特点满足了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的要求。高校推广生态教育的形式还有生态环保宣传活动、校园环保氛围等,但相比这些,公选课具有系统性好、时间充足等优点,可以高层次介绍生态环保知识和进行系列专题探讨,效果肯定是一些活动无法比拟的。

我校恰好尝试新开公选课以满足学生需求,将生态教育融入公选课,既达到了推广生态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校方的要求,并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获得校方大力支持。

2.将生态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

不少学者尝试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贯穿于政治教育中,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所涉及到的生态环保内容实在有限,而且十分零散。但是面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相关课程上,贯穿生态教育的内容,效果就大不一样。以笔者所在的食品工程学院开设的公选课《生活・化学》为例,该课程从食品、环境、日化用品与化学的关系介绍化学相关的知识,但在课程中不同专题的老师均会从环境保护、绿色化工、绿色技术、绿色消费等角度进行生态教育,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了绿色消费、环保先行的观念。再以笔者开设的《生态电影赏析》为例,课程设置了一半的理论教学学时,用于介绍各种时下聚焦的生态环保问题,并深入介绍其成因,生态机制、过程和危害,譬如温室效应、酸雨问题、水体富营养化等等。生态理论教育是生态教育的主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深入思考和指导实践,进而提升价值观念,树立生态意识。

3.注重情感教育和生态意识的培养

目前我国生态教育仅仅停留在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介绍,生态的概念、知识的认知层面,还没有把这一问题提升到生态伦理层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素养的培养[14]。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一些生态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有些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态知识,但是依然漠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保的意识。

生态教育同一般文化教育相比,具有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生态教育不能只考虑或定位于智力、智慧教育,必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为此,应该采取广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电影、电视、图片展览、情感体验等[15]。

《生态电影赏析》课程的实践部分,以影片欣赏为契机,在影片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下,深入剖析电影背后的生态背景,揭露电影表达的情感和教育意义,再结合影片展示出来的正确和不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并进行对比,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影片是一种相对轻松,学生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影片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共鸣使受教育者印象深刻,例如《后天》《可可西里》这些影片,这种情感教育是学生发于内心的反思。课堂上有不少感性的学生热泪盈眶,说明这种方式确实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

《生态电影赏析》课程通过一系列热门的生态环境问题专题,以影片为窗口,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介绍,和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的情感教育,意在引领学生思考人类发展的大问题,逐步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

结束语

笔者以《生态电影赏析》这样一门公选课为手段,推广生态教育,从到课率等指标上看,这次实践还是十分成功的,从学校部门对学生的采访看,课程十分受学生欢迎。课程后期还会采用论文的方式,检验学生生态意识的水平。通过本次实践,笔者想说明目前推广生态教育是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在当前体制下,以公选课为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张万红.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6期:11-13

[2]刘静.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92-95

[3]王愉,周鸿.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第2期:61-64

[4]梁仁君,林振山.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及体系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第3期:21-23

[5]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大学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12

[6]李高峰.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教育实施与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14

[7]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年第2 期:52-55

[8]方炎明.美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4年第2 期:61-63

[9]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03-107

[10]朱国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J]中国环境巡礼,2006/10:26-29

[11]张庆彩,吴椒军.论我国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与对策[J]四川环境,2004年第 4期:91-94

[12]张园,陈建华.环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生态教育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5 期:34-37

[13]文传浩,郭涛,常学秀,段昌群.论我国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J]生态经济,2001年第5期:17-19

[14]朱江.生态教育与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248-250

教育环保论文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部保障体系;外部保障体系

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开始扩招,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很多培养单位出现了教育资源短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在扩招形势下使得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保证,确保研究生学位授予水平,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培养研究生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内、外部保障体系构成的,内部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保障体系是关键所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设施、导师队伍、课程体系、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等5个要素组成。

1.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办学的必备条件,它包括固定资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校园网(各类中外文全文文摘、全文数据库)、实验室、实习基地、体育馆等硬件条件,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校内外的环境。校内外环境设施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保证。

2.导师队伍

导师是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经过某种遴选和聘任程序,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教师。导师队伍是高等学校导师的集合体,是高等学校具有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那一部分教师或研究人员的集合体[1]。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因素,导师的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等结构和导师的学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前沿性、综合性课程设置原则,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要素,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研究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研究生取得学位的重要保证[2]。因此,在学位论文环节,要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和各环节进行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以达到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提高的目的。

5.管理机制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要依据持续质量改进的指导思想,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一种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的管理机制上,其核心是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3]。研究生管理机制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培养模式等要素,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与监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政府、中介机构、市场等3个要素组成,它对研究生教育起着调控和监督作用。

1.政府

政府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需要以长远的眼光,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它主要通过立法、规划、拨款、评估、监督等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制定指导性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通过立法、拨款、参与独立评审机构决策、任命部分评审机构决策人员等途径,主导和影响评估过程;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整体评估,并建立认证制度;推动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促进学术交流[4]。

2.中介机构

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以提供教育评估服务为主要形式,坚持多元价值取向或有价值主体广泛参与,辅助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保障学校合法权益,加强教育与社会联系,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专业组织。在政府下放权力、政事分开之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也需要强化行业规划和管理,规范个办学主体的市场行为,同时加强社会监控和社会公正,以实现行业自律。因此,当前教育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评估服务、监督管理、公正鉴定、社会沟通、信息咨询。

3.市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和实际教育工作者都将高等教育放到市场中进行研究和实践。研究生教育也就呈现出市场化的特征,因此,市场也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市场对研究生教育的调节机制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招生、学生就业、教师招聘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着教育的规划、人才的数量、质量[5]。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1.树立持续发展质量观,确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应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程度,二是即科研成果的质量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创造的知识应满足学校需要、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程度;三是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面,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程度。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它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要适应变化的条件,树立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2.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益

在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又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既要有普遍要求,又要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既要严格、规范,又要科学、可行,做到管而不死,严而有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着力创新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保证研究生质量管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3.构建研究生评估监控体系,加强教育评估与监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多元,要满足社会、个人对研究生教育的多元需求。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社会、高校为评估主体的研究生教育多级评估监控体系。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其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全面,能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但又不能过于庞杂,必须抓住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本质、最主要的指标,而且是可测量和观测到的明确而具体的指标。(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郭文娟.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9

[2]李红梅.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2

[3]王燕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31

[4]卢虎胜.对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8,03:139~142

上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保保护论文范文